黄岛气候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黄岛气候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25729db5022aaea998f0feb

黄岛土壤

土壤的形成与分类 黄岛区境内土壤多为棕壤土和潮土两类,棕壤土占绝大部分,棕壤土的成母岩为酸性岩,成母土质为坡积物和洪积物。土壤剖面通体以棕色为主,有明显的淋溶沉积作用,有较重的心土层。结构面多覆盖锰胶膜。它主要分布在荒坡岭、坡麓梯田,土壤肥力较差。分布规律为由高处到低处,依次为棕壤性土、棕壤、潮棕壤。土体随地形的起伏由高处到低处逐渐增厚。潮土类土壤的成土母质为河流冲积物。由于受潜水作用和耕作的影响,其质地有明显的分选特点,在同一处有不同厚度的砂粘间层,又由于干湿交替,地下水参与成土过程,土体中、下部有明显的铁锈斑纹。这类土壤较肥沃,呈中性或微酸性,

主要分布在辛安平原处。

棕壤土类 棕壤是黄岛区面积最大的土类,面积129888.91亩,多分布在荒坡岭、坡棕壤性土亚类(Aa):面积50835.91亩,主要分布在全区石质山的下部和大小岭系的顶荒地或坡麓梯田上。棕壤亚类(Ac):面积70768.8亩,多发育在丘陵中、下部的坡地上。潮棕壤亚类(Ae):面积8284.2亩,发育在洪积扇

沿。群众称“油沙土”。

潮土土类 面积18839.45亩,主要分布在辛安前、后河的中下游两岸、薛家岛镇、黄岛镇较短的沟河下游,也有零星分布。按土壤受潜水作用程度及有无盐化特征,分潮土、盐化潮土2个亚类。河流土亚类(Cb):面积5746.85亩,主要分布在离河流较近的沿河平地上。盐化潮土亚类(Cc):面积13092.6亩,主要

分布在河流下游,海拔高度在10米以下的滨海低地一带。

土壤特征 黄岛区由于地形复杂,土体的厚度不一。分布在低山丘陵的中上部及低洼地区的残丘部位,多属薄层、中层土壤。分布在低山丘陵地区的下部及河流两岸,多属深厚层土壤。土壤的容重也有很大差异。全区0至23米,土层容重1.28至1.48克/立方米。潮土土类容重1.34克/立方米,棕壤土类容重1.56克/立方米。土壤质地:粗砂(71mm)占12.63%,中砂(70.5mm)占22.25%,细砂(70.25mm)占15%。壤质土25179.3亩,占可利用面积的14.2%。土壤孔隙度:全区0至23米的土壤,总孔隙度44.3至54%,

毛管孔隙度25.9至38.6%,通气孔隙度9.1至21.2%。属易旱易涝性土壤。

土壤的化学特征,主要用代换量、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钾、速效磷PH值等指标来表示。黄岛区土壤代换量在5.1至13.9毫克/100克土之间,平均7.7毫克/100克土,属保肥力弱的土壤。 黄岛区土壤养分含量低,仅达全国的养分标准3—4级。其主要原因,一是90%的土壤是酸性岩、花岗岩风化物形成的。质地粗、通气好,有机质分解的快,积累的少,成为先天性缺乏。二是重用地,轻养地,单纯靠化肥提高产量。另一特点是养分比例失调,氮磷比为1:0.19,磷素缺乏,影响作物对其他养分的吸收。碳氮比为15:1。有机质不足,对微生物活动缺乏足够的能源,不利于土壤养分的转化,潜在肥力低。 土壤改良 根据黄岛区土壤不同区域的特点,分别采取水土保持、科学施肥、深翻改土、调整作物结构、改

造盐化潮土等改良措施。

全区处在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极为严重,自古以来,农民便有整修小块梯田的习惯。从农业合作化开始,特别是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依靠集体力量,大面积整修水平梯田,和在山坡上开挖鱼鳞坑,植树造林。共计整修梯田38200亩,占总面积的49%。到1987年,全区水土流失面积94平方公里,已治理77平方

公里。

区内土壤大部分含肥量较低,提高肥力成了一项改良土壤的重要措施。一是增施家畜肥、海腥肥,沤造绿肥,提倡秸杆还田,扩大有机肥来源,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二是根据作物需要和土壤含氮、磷、钾的状

况,合理搭配施用化肥。协调氮、磷、钾的施肥比例,改善土壤的化学性状。

为提高土壤的含水、含肥能力,将原有粘化生土改为疏松熟土层,群众每年冬春两季,为深翻改土的主要时间,翻土深度达50至60厘米,或换土,或压沙、结合整平地面一起进行,使适宜作物生长的熟土层逐

年加厚。

扩大大豆、花生等养地豆科作物面积,有计划地实行禾本科与豆科作物轮作,适当种植谷子等抗旱作物,

调节土壤养分。

防止反盐造成农作物缺苗断垄,用引淡洗盐,蓄淡压盐。挖沟台田,客沙压盐,客土压砂,抽沙换土的办

法,减少土壤生长层中的含盐量。

地质 黄岛区除大面积的第四系地层以外,中生代之后,随着胶莱断陷盆地的不断沉降,在前震

旦系古老的片麻岩基底之上,沉积了一层火山岩系、火山碎屑岩和沉积碎屑岩系。主要出露有:太古界、远古界、侏罗系、白垩系和第四系5个时代单位的地层。区境西部的龙雀山、窝洛子、老君塔山一带出露有较纯的大理岩、角闪石片麻岩,系变质岩,属太古界胶东群的地层。

地貌 黄岛区属鲁东丘陵区,是由于断裂抬升和岩侵喷发形成的穹状低山丘陵。境内山岭起伏,沟壑纵横。西部是小珠山山脉,陡峻挺拔,绵延数十里,向东、向北延伸,与西侧胶南县形成了自然分界线。其主峰海拔724.9米,北部有老君山、龙雀山、抓马山。东面濒海,海岸线蜿蜒曲折,长达102.6公里,岛屿众多,港汊遍布。东南面薛家岛为一半岛,与青岛市太平角相对,把胶州湾与黄海分开。中部为一海积平原,整个地形呈西高东低之势。

黄岛区地质构造处于华北地台鲁东地质的海阳—高密坳陷和胶南隆起的过渡区。自太古代以来,长期处于稳定上升,剥蚀夷平过程中。到了中生代晚期才产生强烈的地壳运动,除沿老的断裂构造活动外,还产生了一些新的构造,同时岩浆活动和火山喷发,在坳陷区形成了厚层的沉积岩。黄岛区的地貌格局也是在此期间形成的。由于受断层和节理的影响,形成了断裂构造,而褶皱构造不甚发育。

区境内岩性为燕山期花岗岩。从地层构造看,下元古界胶南群的片岩、片麻岩、燕山晚期侵入岩等,主要分布在小珠山山麓,中生界白垩系青山细砂岩、砂砾岩夹粉岩、页岩,分布于薛家岛镇东部、北部及黄岛东北部。新生界第四系冲积砂层主要分布在辛积公路东部平原,为区境内最古老的地层。在薛家岛一带出露的安山岩系火山岩的一种,其时代属于下白垩系青山组地层。辛安小盆地系沉积碎屑岩区,属第四系地层。大石头南侧出露的火山碎屑岩属于下白垩系青山组地层。黄岛、徐戈庄、薛家岛等地出露的各类花岗岩、白岗岩,统属岩浆岩,为白垩系地层。

全区低山面积占总面积的22.8%,海拔高度在150米以上。其地面坡度陡峭,相对落差大。一般坡度在25度以上,山顶岩石裸露,中下部土层浅薄,多砾石。丘陵面积最大,占全区总面积的50%,海拔高度在50—150米之间。其地貌为荒坡岭,岭坡梯田、坡麓梯田,是由坡积、洪积物形成。薛家岛镇、柳花泊乡、辛安镇西部多属此地形。平原、沿海低地占面积的27.2%。海拔高度在50米以下,地形较平坦,微向东倾斜,是沿河两岸和河流入海地

区之地段。它由河流冲积物和海积物形成,土层较厚。辛安平原及沿海平地、滩涂属此类。

区东部大部分是由高程20米左右的海蚀地和高程50米左右的缓丘组成。薛家岛,由高程100米以上的低山和缓丘组成。西面为低山丘陵,山石多为花岗岩,全区除辛安镇东部近海处由河流冲积物形成的平均海拔3米的平原外,其他均属丘陵山地。全区山海相连,岛礁、海湾、岬角遍布整个海岸。基底坚实,湾内航道水深,不冰不淤。

十、气候

特征 黄岛区属暖温带季风气候。经常受到海洋季风和海流、水团的直接影响,空气湿润,雨量充沛,温度适中,四季分明,有明显的海洋气候特点。春季气温回升缓慢,较内地相差近1个月,多东南风和海雾。夏季气温高而不燥,降水较集中,湿润多雨而无酷暑。秋季天高气爽,气温下降缓慢,雨量骤减。冬季雨雪偏少,干旱,气温下降较迟,多风,无寒冬。有春寒、夏凉、秋爽、冬暖之说,是天然的避暑胜地。

温度 黄岛区因受海洋的影响,终年气温较温和,日差变化较小。年平均气温12.5℃。最高年平均气温12.9℃,最低年平均气温9.4℃。春季平均气温11.3℃,其中4月份为11.5℃。夏季平均气温23.9℃,8月份为气温最高月份,月平均气温25.5℃。秋季平均气温为14.3℃。冬季平均气温为1.5℃,年较差26.3℃。极端最低气温为-15.5℃(1958年1月16日),极端最高气温为35℃(1968年8月1日)。全年≥0℃的积温是4128.6℃,≥12℃的积温3781℃,≥15℃的积温3306℃。

降水 黄岛区年平均降水量为750.7毫米。年内分布极不均匀,7月最多,1月最少。春季降水量占全年14.1%。夏季降水量占全年59.4%。秋季降水量占全年的22.7%。冬季降水量占全年4.4%。多雨年(1975年)降水量1391.7毫米,少雨年(1981年)降雨量为294.7毫米,一日内最大降雨量为167.3毫米(出现在1972年8月18日)。据统计:历年平均降水量以辛安镇为最多800.6毫米,薛家岛镇最小为723毫米,两地相距10公里,年降水量相差77.6毫米。最大降雨量年(1975年)黄岛和辛安相差253.2毫米。

气压 黄岛区四季变化明显。以1月、4月、7月、10月分别代表四季,冬季受蒙古高压的控制,1025.6毫巴,为全年最高值。春季由于蒙古高压势力减弱,太平洋副高压活动区逐渐北进,气压有明显下降,为1016.3毫巴。夏季(7月)高空西北带北撤,太平洋副高压活动明显加强,黄岛区其气压为全年的最低值1002.1毫巴。秋季(10月)太平洋副高压开始活动南撤,蒙古高压迅速南进,气压开始回升,为1019.3毫巴。气压年际变化不大,平均气压1966年最低,为1014.8毫巴,1971年最高,为1016.4毫巴。

风 多风也是黄岛区气候特点之一。全年最多的风为东南风和西南风。其次是北风和西北风,间而也刮东北风。秋季多北和西北风,年平均风速5.4米/秒,1至4月份风速较大,7至9月份较小,最大风速可达32米/秒。每年10月份以后,随着北方冷空气的侵袭加强,风速显著增大,有时大风连续数日不歇,4月份后,冷空气势力逐渐减弱,风也随着减小。干热风(西南风)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短期出现。

湿度 黄岛区相对湿度比内陆地区大。累计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5%,其年际变化不大,差值为1%至4%。各月的变化有一定差异。如7月最大,为92%,11月最小,为64%。相对湿度最大值为100%,最小值为3%。

日照 黄岛区历年平均日照2543.1小时,百分率为58.6%,5月份日照时数最多均为247小时,6月、8月、9月、10月较多均为220多小时,有利于小麦灌浆成熟和秋作物的成长。7月份日照时数最小不足90小时,不利于花生下针结果和其它作物的生长。

辐射 年总幅射量为117.4千卡/厘米2,其年度变化是5月、6月最大,12月份最小。3至9月份均大于10千卡/厘米2。

地温 年平均地温15.1℃,5厘米地温平均为15.3℃,10厘米地温平均为15.1℃。8月份最高地面温度37.4℃,1月份最低地面温度为-15.2℃。平均每年冻土期29天,最长年份83天,最短仅6天。冻土开始期在12月20日,最大冻土厚37厘米。

? ?

2005-5-23 12:27 回复

221.215.212.*

10楼

灾害性天气 黄岛区常见的灾害性天气,主要有干热风、霜、雾、雷殛等。

干热风 春末夏初的一种灾害性天气,群众称为火风。严重的大气干旱使正处在灌浆成熟的冬小麦植株内水分失调。籽粒迅速脱水,从而出现青枯或逼熟现象,造成作物减产。但因区境地处沿海,受海洋影响,干热风危害较其它地区为轻。据调查,轻干热风5年一遇,重干热风10年一遇。

无霜期为202天至211天。初霜期一般在11月中旬,最早出现为10月26日,最晚出现为12月2日。终霜期在3月下旬,最早终霜在2月19日,最晚终霜在4月21日。霜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