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学情是语文有效教学的基石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把握学情是语文有效教学的基石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283d291c77da26925c5b076

生 1 :我觉得英子是一个孤独的孩子,她每天上学一人来,还一个人晚晚地走,所以我觉得她很孤独。

生 2 :英子是一个寂寞的孩子,因为她总是默默坐在教室的一角。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 3 :英子是一个自卑的孩子。她得过小儿麻痹症,怕别人看到她走路一摇一摆的样子。

师:那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啊?课文里是怎么说的? 生 4 :英子是一个残疾的孩子。 师:很好,你是从哪读出来的?

生 4 :请同学们看第一自然段第三句话:“因为她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了残疾”。

师:好!请同学们把相关的句子用横线画下来。

以上教学片段我们可以感到,教师在引导学生讨论时,心中的标准答案显然是“英子是个残疾的孩子 ”, 这也是课文第一自然段中作者明确交代的信息;但前三个学生不仅没有拘泥于这个浅表信息,而且透过这个信息的具体描述,读出了英子的内心世界——“孤独”、“寂寞”、“自卑”,这些词语不是原文词语的引用,而是在真实鲜活的课堂中生成,学生的“前见”使其与文本对话的水平远远超越了教师的目标期待。

下课后,我们就这个问题采访了授课的教师,她很纠结,她觉得学生的回答大大出乎她的意料,干扰甚至打乱了她的教学流程;她的设计是先引导学生关注“英子是个残疾的孩子,”进而关注由此产生的种种表现,最后再引导学生概括英子自卑的性格特征;至于学生多元感知体会到的英子的“孤独”、“寂寞”,是教师没想到的。

这就出现了两个问题,一是教师应该欣赏、悦纳学生的“前见”在阅读时的大踏步前进,还是更关注按部就班地执行自己的教案,让学生跟在自己的低端教学设计后面亦步亦趋?二是如果欣赏、悦纳学生超越教师设计的感受见解,语文课是否会失控?是否会被学生左右了教师主导的课堂? 这确实是当前每个语文教师、每节语文课都不可回避的问题。

这一课例让我们清晰地观察到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一个重要根源,即教师低估学生“前见”导致的浅层次串讲串问的教学设计(低端教学)。是为了课堂不失控而继续维护低效的教案设计,还是正视、欣赏、悦纳学生的“前见”、“创见”,在观照学情的基础上开展有效教学,我们相信每个有教育理想的教师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第二节把握学情是语文有效教学的基石

一、泛学情、伪学情面面观

在新课程实践中,说课已经成为教学交流和检测教师专业水准的重要项目,“学情”作为说课的重要内容进入了教师的视野。“学情”已经说了几年,但总体感觉是“泛”和“伪”。 1)东拼西凑的泛学情

【课例 4 】人教版三年级《 可贵的沉默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已经学习了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准确理解词语,运用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初步体会了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本节课是要学生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词语,感受人物的心情,体会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这个学情分析,前半部分是“课标”原话搬家,将第二学段中有关阅读教学目标的要求照搬过来;后半部分是把该课的教学目标及策略移花接木来凑数。这样的“泛学情”在网上比比皆是,很多教师相互传抄,以讹传讹。“泛学情”其实也是盲学情,正是因为“盲”所以才说得空,说得泛,这样的学情一路空说下去,以盲传盲,无怪乎学生在阅读文本时超越教师,会令教师失色汗颜,无以招架呢! 《可贵的沉默》一课真实的学情又如何呢?我们在北京垂杨柳中心小学听到了学生的心声:

【课例 5 】人教版三年级《可贵的沉默》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初读了课文,会读书的孩子,读过之后一定有话想说,有问题要问,我们交流一下好吗?

生 1: 课文中的同学连自己父母的生日都不知道太不应该了,我就常给父母过生日。

师:听你的口吻,对课文中的人物有些不以为然呀!看来你是个很会表达爱的孩子。

生 2 :父母给我们过生日,我们也要想着给父母过生日,这就是回报父母的爱。 师:你的理解非常好,老师还没教,你就读懂了课文的 80% ,很了不起。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生 3 :沉默为什么是可贵的?为什么老师要“让沉默足足延续一分钟呢?”

师:是啊,你发现的问题很有讨论的价值。

生 4 :“赦免 ” 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当老师问“怎样才能知道父母的生日”时,同学们就好像获得了赦免似的把目光移回来 ? 生 5 :“赦免”就是宽恕,就是释放犯人。

师:是啊,可为什么没有犯罪的同学们有被赦免的感觉呢?值得大家深思。 生 6 :课文中有一个长句很难懂。 师:说说看。

生 6 :第 10 自然段,“我想去寻找蕴藏在他们心灵深处的、他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的极为珍贵的东西。”

师:这个句子的确很长,读的时候中间可以有几次停顿(语法停顿),大家先跟老师读读看 (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 。

师:刚才我们交流了初读课文的一些感受,也提出了一些问题,下面我们就围绕“沉默为什么是可贵的 ” 这个主问题,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去探索他们心灵的奥秘,大家愿意吗? 生:(高兴地齐答)愿意。

过河最忌不知深浅,空而泛的学情会导致教师不能发现适宜的教学起点,找不到真正的教学难点,无法聚焦有效的教学终点。两相对比,真实鲜活的学情能使教师更容易找到教学的脉动。 2)虚晃一枪的伪学情

【课例 6 】人教版五年级《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片断

师:(教师板书课题“草船借箭”)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草船借箭》,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生 1 :我想知道诸葛亮为什么要借箭?

师:很好!(顺势板书“为什么要借箭?”)还有问题吗? 生 2 :我想知道怎样借箭?

师:同学们很有问题意识,(再板书“怎样借箭?”)这节课我们就围绕这两个问题来学习 ??

初看课例,似乎教师很关注学生的问题,设计了质疑问难的环节,但这是五年级

的质疑水平吗?如果初见题目,围绕课题质疑应该是好问题,好习惯;但这是在初读课文、扫清了词句障碍、完成了整体感知后的第二节讲读课上提出的问题,就不得不让人怀疑问题的真实性了;且不说多数学生都读过《三国演义》连环画,看过电视连续剧,学生的“前见”真的这么浅薄吗?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来到北京芳草地世纪小学的五年级课堂与授课老师相约,在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后,安排学生提提问题,质疑问难没有好坏对错之分,只要是自己不懂的真问题就好。学生们的发言很踊跃:

【课例 7 】人教版五年级《草船借箭》教学片段(北京芳草地国际学校世纪小学)

师:《草船借箭》是你们非常喜欢的一篇课文,读后一定有很多感受,你们想讨论一些什么问题呢?

生 1 :周瑜给诸葛亮 10 天时间造箭,诸葛亮为什么只要 3 天,还要立下军令状,如果借不到箭不是自蹈死地吗?

生 2 :鲁肃是孙权的谋臣,和周瑜是一个阵营的,为什么却帮诸葛亮隐瞒周瑜? 生 3 :诸葛亮为什么断定鲁肃能帮他?

生 4 :诸葛亮怎么能敢确认三天内有大雾,保证能借到十万支箭?

生 5 :曹操带 80 万人马,诸葛亮怎么敢肯定曹操不敢迎战,只会放箭回击? 生 6 :为什么要这样排列船只?

师:同学们洋洋洒洒地提了 6 个问题,其实这些问题都涉及到课文的阅读提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我建议今明两天的作业是上网浏览《三国演义》,从第 42 回的《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看到 46 回的《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相信很多问题能无师自通,下节语文课我们交流怎么样? 生(欢呼雀跃)哦噻!

同是五年级学生,两相对比,为什么前者要明知故问?后者却能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根子在教师。原来前者在替教师问问题,问教师期望他们问的问题,以便教师能够顺利地实施预设教案。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这种虚假的质疑问难中,学生迷失了自我,丢失了本真,把自己的真问题咽回到肚子里,而一味地揣摩、逢迎老师的心思并投其所好。质疑问难走上了这样虚情假意的套路,有了这么沉重的使命,不仅是语文教学的悲哀,而且是语文教学的耻辱。对这样虚假的质疑问难我们的态度应该是“零容忍”。 二、 增强学情意识,倾听学生心声

学生语文预习习惯的培养是教师们很在意的,特别是中高年级的课文篇幅长,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