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学情是语文有效教学的基石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把握学情是语文有效教学的基石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283d291c77da26925c5b076

的眼帘: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地鼓励,是严格的要求 ??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学生预习后的初始认知水平如何,他们能自己读懂多少,是我们备课前非常关心的问题,于是我们对全年级 198 名学生做了学情调研。调研上来的问卷让我们即欣慰又兴奋:

欣慰在于: 90% 学生都读懂了父爱,他们说:初读课文,我懂得了父爱是伟大的,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兴奋在于:有了这样认知基础,我们的教学就可以摆脱以往肤浅地停留在一般的感受父爱上,就可以借助这篇课文引导学生深入感受在洛杉矶大地震的巨大灾难面前,父爱的深沉、执着、忘我和无畏,对父爱有更具体、更细腻、更震撼的感受,理解父爱是人类最可崇高的情感之一。 父亲是男孩的榜样,是女儿的安全感,是儿童成长中不可或缺的。培养父子、父女之间的亲情,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十分关键,这正是这篇文章教育价值的体现。

如果我们的教学定位在这样的一个高起点,就可以避免繁琐的低端串讲,利用节省下来的宝贵时间学习语言,学习作者如何用语言描述这个故事,如何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这是语文课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于是我们将学习的重点定位在本课有特色的语言表达上,将读写结合点定位在:对父爱的体会与表达上。我们引进了导读中的语言格式,变成:父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地鼓励,是严格的要求 ?? ,引导学生运用这样典范的语言格式,概括提炼自己在文中感受到的父爱亲情。这个设计的高站位,成为我们这次教学特别期待的,也是培养学生感悟语言、运用语言方面的创生点。

我们惊喜地看到了这节课影响到学生语言的变化。这和教师动笔写自己的感受分不开,教师重视导语、过渡语的设计与锤炼,教师的语言是诗化的语言,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教师的评价语也适时地放大了学生语言中闪光的东西。在文本语言和教师语言的共同引领下,我们看到学生也在努力尝试改造自己的语言,向作者的语言靠拢,向单元主题中的语言风格靠拢,抛弃了原来笼统、空洞、僵化的平庸语言, 力求有表现力, 表达了每个个体充满个性的、独到的视角、感受心中的激荡。学生诗意的语言也充实了单元主题,对单元导语做了建设工作。《惊弓之鸟》在一个认真观察、学会思考的主题单元中,本单元的教育价值是力求通过文本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有依据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样,我们课前做了认真的调研,我们想知道三年级的小朋友到底怎样看这篇课文,他们自己能够从这篇课文中读懂什么内容,又会提出怎样的质疑。

我们的学情调研涉及到 70 个小同学,调研中有这样几个数据让我们很感动。90% 的小同学读文后知道了更羸是有名的射箭能手;有近 50% 的小朋友认为更羸是一个认真观察和爱思考的人;有的小同学自读了课文还懂得了做什么事情都要细心,要仔细观察,要会判断、思考,掌握技巧再去做。更有一些见仁见智的感悟,如:有的说,伤口没有愈合不能使劲,要不然又裂开了;还有很多同情这只惊弓的大雁的,总结出团队的力量是很大的,如果你离开它就像人没有了空气;也有的说,做什么事情都不能孤单一人,要和同伴一起做事情。

出乎我们意料的是,从儿童的视角,他们也提出了一些很细节、很有趣的问题,

让我们感到很震撼,如:更羸怎么知道这只大雁受的是箭伤?更羸的弦声怎么能让远处的大雁听到?为什么它一听到弦响就害怕?就往高处飞?孤单失群是什么意思?特别是第一个质疑,“更羸怎么知道这只大雁受的是箭伤?”(这个问题可以颠覆目前为止我们看到的所有教参和网上的教案,如果这只大雁受的不是箭伤,它怎么会惊弓呢?)

于是,我们依据学情和课标对三年级的学习要求,确定了两个主要教学内容: 一是通过词语的学习,补充相关的雁族及狩猎的知识,增强这个成语故事的可信度和趣味性。教师由“惊弓之鸟”的“鸟”字引出“雁”字的学习,“雁”是个会意字,字形中不仅藏着雁的形体,而且藏着雁的飞翔和生活习性,通过对“雁”字的分解和聚焦,解析这个字的过程就是了解大雁习性的过程,学生不仅记住了字形,而且丰富了有关雁的知识,认同了大雁最容易受的是箭伤,为后面的学习和推断故事的结论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以“弓”字学习为引子、为基础,带出与狩猎相关的其他词语;“弓”是个象形字又是个部首字,它的构字能力很强,掌握了“弓”字,“弦、射、箭、猎”字的学习就势如破竹。这样一下就解决了课文中的六个生字新词(占全文生字新词的 50% )。而且词语的学习尤其成功在,不是被抽离出课文孤立地学,是在故事的情境中学,在句段的语言环境中学,借助字形,说解字理,理解词义,再带回句中理解句意段意,并通过图片、动画、动作模拟等手段,增强故事的情境感、现场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突破了难点,解答了学生的疑团,带动了朗读和理解。这样的教学策略对中年级早期的学生非常重要,是从词语学习的重点向段落学习自然过度的一个非常成功的探索。

二是结合中年级段的训练,紧扣课文的最后一段,倒装因果关系的句段组合是最后一段在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为什么更羸只拉弓不放箭就能使大雁从空中掉下来?这段将为学生揭开谜底。教师从句子之间的联系和逻辑关系入手,通过“段落中有几句话?哪句话是他看到的、听到的?哪句是他的推测和结论?”等问题,引导学生感受句子的前后联系,巧妙地进行了有序思维、连句成段的语言训练,使学生理解了猎手更羸是通过认真观察、有根据地思考,从而做出正确判断并取得成功的。

下面,就让我们就一起来观看这两个课例,并参与观摩评课的交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