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书理论及其演变 黄忠良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六书理论及其演变 黄忠良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2e4f469be23482fb4da4c6a

咸阳师范学院2012届本科毕业毕业论文

而生,由太极演化而成。如此说来,许慎的顺序可能受到家宇宙相生论的影响,其余五书可能就是由指事之点衍生而来。

(三)会意

会意字作为六书的一种,其主要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件构成,而新字的意义就是由各部件的意义汇合而成,综合的反映一字之义。《说文解字叙》曰:“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虽然象形字中的合体象形和指事字都是由几部分组成,但其与和会意字不同,合体象形和指事字一般只有两部分组成,且基本上都以其中的一部分为主,另一部分作为陪衬。而会意字的各部分地位平等,组合起来共表一义。如“从”字,由两“人”组成,表示一个人行而一人继之。又如“明”字,由“日”和“月”组成,而二者都具有光亮的意思,将二者的光加起来就表示明。会意字一般分为由形知意和由义知意两种,由形知意,是析字形以得字意,如“休”字,由“人”和“木”组成,因此将一个人倚树之姿,释为休,而以义知意,就是通过对会意字中单字的字义的分析,而得出新字的字义。如“男”字,由“田”和“力”组成,表示人用力耕田,故把用力耕田的人称为男子,“男”字的意思就是通过“田”和“力”的意思组合在一起实现的。但有些汉字即为会意字又是形声字,不但有会意字的特点,而且还有形声字的特点。如“娶”字可视为“取”和“女”的会意,而“取”字又表示声旁的特点。这类字又称为亦声字。会意字弥补了象形字和指事字的不足,表达了更多的抽象意义,突破了象形和指事静止、单一的局限,能表达一定的动态事物,如“牧”字,就表示一个人手持鞭子放牛的意思。如此说来,独体、静态的事物通过象形和指事来描绘,而合体、动态的事物通过会意来描绘。所以在词性上,象形字和指事字多为名词,可做主语和定语等,而会意字多用为动词,在句中可作谓语。会意字的产生不仅使汉字造字功能增强,而且还扩大了汉字的范围和表意程度。

(四)形声

汉字中以形旁和声旁组合起来共同造字的方法,就是形声造字法,《说文解字叙》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就是指在一个字中,声旁表示新造字的读音,而形旁表示新造字的意义,音义组合便构成了新造字的全部。后人在解释形声字的时候大多同意段玉裁的注解,认为“以事为名”,表示新造字的意义,“取譬相成”,表示新造字的读音。但后世学者认为这种解释可能曲解了许慎的愿意,因为“以事为名”中的“名”字,《说文解字》解释为:“名,自命也”。而《说文解字·叙》中“名”字只此一次,但每当提到文字的时候,有时说字,有时说文,有时说书,均不言“名”,由此可知,“以事为名”之“名”字应为“名号、名称”的意思,即字的读音。这符合“依声托事”之说。而“取譬相成”则表示字义,因为

3

六书理论及其演变

“譬”者,喻也,有知晓,理喻之义。这与“比类合谊”之说相符。而此说,上世纪20年代,文字学家顾实就提过类似的观点。

形声字在汉字中的比例非常大,约占到了80%左右,对汉字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它突破了汉字纯表意的特点,将西方文字表音的特点和汉字表意的特点有效地结合起来,开辟了汉字因声造字的新方法。它与其它造字法相比主要有两个优势,一有表音成份,二造字方法简单。因此形声造字法就成了汉字形成理论中最主要的方法,也是最简单的方法。让人大眼一看便可知该字的大概读音和意义。如“按”字,“安”声,“手”形,就是用手将物体压下去之义。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部分形声字已看不出其音义了,省声字就是其中一种,如“夜”字,其意义为:万物都休息了。“夕”形,“亦”声。省形字亦是如此,如“弒”字,其意义为:臣下杀其君。“殺”形,“式”声。还有一种就是亦声字,也就是会意兼形声字。如“婚”、“娶”等。形声字大部分由两部分组成,在构形上基本分为右形左声、上形左声、下形上声、内形外声、外形内声、形占一角、声占一角等多种构形方式,极大地丰富了汉字的构形系统,对汉字理论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五)转注

转注字在汉字的发展历史中,其争议最大,论述最多,后人各抒己见,其主要原因来自于许慎对转注字定义的界定上。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由于其给的定义比较模糊,造成后人理解的不同,尤其是对“首”和“类”的理解,后世主要有部首说、互训说、引申说和同源说等四种说法。 1.部首说

部首说又叫形义说,这一说法以南唐徐鍇、清人江声为代表,他们认为“建类一首”的“首”字指的是《说文解字》的五百四十部的部首,每部下言:“凡某之属皆从某”,就是“同意相受”之义。对“老”的解释时,徐鍇说意思相同的一类字,其偏旁都有一定的联系,通过偏旁可以推测各字之义。人、毛和匕都表示老,寿、耆、耋也表示老,所以用“老”字来解释它们,而且彼此之间互相解释,这就是转注。而江声在他的《六书说》中也持相同的观点,认为“建类一首”的“首”字就是部首之义。由此观之,这一派观点认为,转注之“转”字为形转,许慎之“考”、“老”在此派认为:“考”是由“老”的字形变化而来,属于五百四十部中的“老部”故“老”字之义可用来解释“考”字。 2.互训说

是以清人戴震和段玉裁为代表的,认为转注不是造字法,是同义词词义的互释,属于用字法。戴震在《答江慎修先生论小学书》一文中也说《说文解字》中用“老”

4

咸阳师范学院2012届本科毕业毕业论文

解释“考”,用“考”解释“老”,这就是《说文》叙中解释转注的例子。而《尔雅释诂》用一个字解释四十多个字的意思,这和六书转注的方法一样。由此可见,戴震提出转注之互训说是有一定的根据的。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也说转注就是互训,“注”就是“灌”的意思,几个字互相解释,就像水互相灌注一样,释义时几个意思相同的字,用哪个字都可以。而“建类一首”就是分别写出每个字的意思,将部分意思相同的字归为一类,这就是“一首”。《尔雅释诂》中的“始”就是这样的。此二人都用自己的方法来证明,转注说其实就是互训说,即用同义词互相释义,考、老就是这样。 3.引申说

引申说和互训说一样,都是从字的意义上来解释转注的,只是互训说重在释词与被释词之间是同义的关系,不存在先后问题。而引申说认为释词与被释词之间 是有一定的联系,但不一定是同义的关系,它们意义的产生也有先后顺序。这种观点以清人朱骏声为代表,他也认为转注字不是造字法,而是词义的引申。他在《说文通训定声·自叙》中认为转注字,就是由一个字引申出多个意思,但字形不变,意思不断变化,且各意思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令和长就是这样的。在这里朱骏声不仅给转注重新定义,而且还选用了用了新的例字。这也是他能成一家之言的原因。但对许慎考、老二字却未解释。 4.同源说

也叫“同族说”。这一说法是由近人章太炎、陆宗达等文字学家提出的,认为转注是由词义的分化而产生的孳乳现象。章太炎在其《小学略说》中说“同意相受”就是意思相近;“建类一首”,就是来自同一个语源。陆宗达在《说文解字通论》中也认为转注字就是从同一个语源派生出来的新词所制造的新字。他们二人都认为转注字的产生是由同一语源分裂而来的,而后来产生的孳乳字与本字或者有意义上的联系,或者有字音上的联系,或者有字义上的联系。

以上四种说法的分歧就在于:转注字是造字法还是用字法?学界对其都有不同的意见,若像“互训说”和“引申说”一样认为其是用字法,那么为何许慎将其归为“六书”中?若像“同源说”和“部首说”认为其是造字法,但为何在释义的时候,又要采用两字互释法?这都存在着一定的疑虑,但无论结果是什么,转注字其构形的特点绝对在六书构形体系之中。

(六)假借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在这里许慎的假借字指的是本来没有这个字,而借一个已有同音字,来表示其所要表

5

六书理论及其演变

达的字。假借字一般分为:音同假借字和转义假借字。音同假借字,就是本有其字的假借,也就是通常说的“通假字”,假借字和本字之间毫无关系,只是音同或音近的关系。如“来”字,本义指小麦,后借用为动词,表由彼到此等意义。而转义假借字,即假借字本义与借义有一定联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引申义。如“解”字,本义分解牛的肢体,后引申为解释、解答之“解”,两者在意义上就有一定的联系。“朝”也是如此。这里许慎以令、长为例字,可见其把词义经过引申后的意义所代表的字,也归为假借字一类。假借字因其不再因新词的产生而再造字,用已有的字代新词。这就给汉字的书写带来了方便,同时也能够及时地记录新出现的新词。但也使后世对假借字的归属问题产生了较大的争论。

二 六书的发展演变 (一)汉代三家“六书”说

“六书”一词虽首现于《周礼》,却详述于汉代,以班固、郑众和许慎三家为主。且以许慎之说最为详尽,不仅列其名称,而且还进行解释,加配例字。此三家对六书的记载,是大同小异的,其区别主要是部分名称和六书排列顺序不一样。具体如下:

1.班固六书说

班固作为一名史学家,记事真实详尽,其对六书的记载主要存在于《汉书·艺文志》中,但仅存其名目,未有详解。其书曰:“古时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教国子,教之以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②班固的六书虽然只有名称,但后人对其对六书的次第是很看重的,现在的六书说就是采用班固六书之排序。 2.郑众六书说

三家之中郑众对六书的解释最为简单,其对《周礼》六书的注解为:“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仅仅十五字,已括“六书”之义,和班固一样,对具体什么是“象形”,何为“指事”?不作详述,让人颇为费解。而此时除许慎以外,并无他人言及“六书”,这是六书史上的空白,若要弄清其具体的意思,恐怕还要在已知或未知的典籍、器物上寻找答案。

3.许慎六书说

较之前两位,许慎对“六书”的解释是比较详尽的,不仅有释义,且有例字。但在后来的研究中依然让人觉得困难重重,因为对每一书,许慎仅仅用八个字来概括其意义,且有些还使人产生歧义,例如转注、假借。他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