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书理论及其演变 黄忠良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六书理论及其演变 黄忠良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2e4f469be23482fb4da4c6a

咸阳师范学院2012届本科毕业毕业论文

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③这一说得到了后人的认可,后世的研究也主要以此为依据,其六书之理论也基本勾勒出了我国汉字的构形体系,然后来学者对此仍有很多的疑虑,争议颇多。

虽然汉代学者对六书各抒己见,持一家之言,但都基本承认“六书”是造字法,这也与他们彼此之间的联系有关。在学界有一种比较突出的说法,认为汉代三家六书说,实则源自一家,皆源于刘歆之《七略》。姚孝遂先生在他的《许慎与说文解字》中说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是借鉴刘歆的《七略》而写的,其对“六书”的名称的解释实源于《七略》。认为郑众之父郑兴为刘歆之弟子,许慎乃贾逵的弟子,而贾逵之父贾徽亦为刘歆之弟子。由此观之,班固、郑众、许慎三人在一定意义上与刘歆是有师承关系的,至于为何三人对“六书”的解释不同,可能有以下原因:第一、“六书”在流传过程中存在传抄之误;第二、此三人对“六书”都进行了改造;第三、三人中有一种说法是刘歆真实的说法。比较可信的是班固和许慎,因为此二人都曾经“校阅群书”,见的古籍较多,在此过程中可能就见到过关于六书的真实记载,但其二人对“六书”名称解释不同,可能是由于他们加了一些自己的看法。所以在现代学界谈及“六书”一般都采用班固之次第,许慎之名称。

(二)六书三耦说

六书发展到南唐的时候,文字学家徐鍇便提出了“六书三耦说”,其价值就在于第一次将六书作为不同平面的事物,并按照其形义结合的规律来研究六书,基本触及到了六书的内部规律。因此其根据对六书各书的内部联系将六书两两一对,分为三对,并进行了阐发。 1. 第一耦是象形和指事

在徐锴看来,象形文字和指事文字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描绘,只是象形描绘的是具体可感的事物,比较具体。而指事描绘的是较为抽象的事物,“不可图画”,借助指事性符号来表现。但二者在构形意义上却有着直接的联系,都是以一定的象形文字做为基础。其中,除独体象形外,合体象形和指事文字基本上是由两部分组成,且大多数都已其中一部分作为陪称。如合体象形字“眉”以“目”为称,指事字“刃”以“刀”为称。 2.第二耦是会意和形声

此二者,从结构上看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部分组成,意义上都能表示抽象的事物,只是相比较而言,会意造字法较为复杂,往往表示复杂的事物和概念,因此,

7

六书理论及其演变

在徐锴看来会意字在形像上是“虚”的。而形声字经常表示具体的事物,如“江、河、松、书”等。即使有些意义比较抽象的事物也可以通过形声字来表达,如“空”,从“穴”、“工”声,其意思就是“什么也没有”。但一般通过形声字的形旁只能大概判别出事物与某物有关,只有结合声旁才能知道具体的意思,如“霜”。汉字中还有一类“会意兼形声字”,这类字一般具有会意和形声两个特点,如“政、忘、婢”等。由此可见,会意和形声联系还是很紧密的。 3.第三耦是转注和假借

这两种文字在后世的争论比较大,它们与造字没有直接的关系,所以一般认为它们属于用字法。它们的不同在于“假借则一字数用”,它可以用一个字来记录彼此之间没有关系的几个词;而“转注则一义数用”,即同一个汉字可以写成几个不同的字形,且其义可互释,从而形成一个转注链。徐鍇认为,转注字和形声字差不多,例如形旁中都有“老”字的:耆、耉、耋、耄等词,都有“老”的意思,在释义的时候,彼此之间可以互释,都是由“老”义分化而来。由此看来,徐鍇之意与许慎相近,但裘锡圭先生却有疑义,他在其《文字概要》中指出:徐鍇以形旁能够互训的字称为转注字,但有些形声字却不能互训。例如湖、河称为水,但水不一定就是湖、河,松、柏称为木,但木不一定是松、柏。由此观之,转注字只能算作是一种特殊的形声字,将其独为一书,似乎无此必要。况且可互释的各字,其意义也未必相同,若与形声相类,其意义应为“实”。而假借“一字数用”各义之间毫无联系,因此,其意义当为“虚”的。

徐鍇的“三书六耦”说对后世文字学的发展影响很大,他为后人研究六书开辟了新的途径,使人们从不同的层面来看待六书的发展和演变。戴震“四体二用说”,段玉裁的说文解字的部分观点等就是受其影响而形成的。

(三)四体二用说

戴震“四体二用说”是在传统六书的基础上,又结合徐鍇“六书三耦说”等前人的研究而形成的六书理论,在文字学界有很大影响,得到了后来研究六书学者的普遍认可。

戴震的“四体二用说”是在汉代三家六书说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反思,从汉字字形的基础上对汉字的分析,因此他在其《六书论序》中明确指出:班固和郑众虽然见得多,但对“六书”之理的解释应该遵从许慎。表达了其对许慎观点的赞同,而在《答江慎修先生论小学》一文中,对此观点又进一步肯定,并在文章的最后提出“四体二用说”。

其观点主要有:第一,戴震遵循许慎“六书说”的次序,认为世间万物归纳起来就“形”与“事”两大类,也是原始造字所采取的依据,古人据此造出了象形字

8

咸阳师范学院2012届本科毕业毕业论文

与指事字,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会意字和形声字,并且认为造字的方法就这四种。还认为许慎六书之次序“出于自然”。第二、他从文字产生、孳乳的情况来分析“六书”,从汉字的字形上来推论汉字的造字之法,进而认为汉字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四种造字法,而转注和假借是偏离于字形之外的,属用字之法。因此,其将“六书”一分为二,前四者为汉字之“体”,后两者为汉字之“用”。第三、他对于许慎的说法在肯定的同时又加以改造,取郑众“谐声”以代许慎之“形声”。从字形的角度分析,认为“指事”之“事” 应该理解为抽象的概念,即描画出抽象事物及概念的本质特征。

对于假借字,戴震认为一个字就是一个字形,一个字形多次运用就是假借,而在此假借中还包括假借和引申。假借字只是一字“数用”,而没有造出新的形体,从汉字的字形上也不能分出假借,因此只能是用字之法。

对于转注字戴震也不赞同其为“造字之法”,因为,转注字也没有造出新的字形,其现在所谓的“转注字”只是古代的同义词之间的互释,而且“数字共一义”,无论各字是象形、会意、指事还是形声,他们的意义都相同,这样许慎“建类一首,同意相受”就可解释为建立义类,同义类的字可以互相注释。但其对“首”字的解释过于勉强。

所以说,戴震的“四体二用说”是在吸收传统“六书”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改造,突破传统的造字法,从对字形的分析上将前四书归为造字之体,后两书归为用字之法,用这种方法试图解决汉字形体的有限和表意的无穷,对文字的发展有很大的意义。

(四)三书说

三书说的提出是对六书的一个整合,并不是去掉六书中的三书,而是在原有六书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演变出来的新的关于“六书”的理论,即“三书说”。但究竟如何划分,如何将原有的六书整理为“三书”,学界也有三种说法。 1.唐兰三书说

唐兰的“三书说”认为:象形、象意、形声,应称为“三书”,而且这种观点足以概括所有的中国文字。如果一个文字不属于形,肯定属于意,不属于意,肯定属于声。而形、声、意是文字最基本的三个方面,他用“三书”来归纳文字的理论体系,其明确地指出不许再有混淆的地方。其三书说在学界的影响很大,但对于这一说法陈梦家和裘锡圭都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2. 陈梦家三书说

陈梦家的观点和唐兰略有不同,他认为三书应是:象形、假借和形声。而假借字应该作为汉字的基本类型,象形和象意字应统称为“象形”字。其关键在于认识

9

六书理论及其演变

到了字和词的关系,并且在汉字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个假借的阶段。假借字虽然与本字同音同形,但新造字与本字之间毫无关系,例如,花钱的“花”与梅花的“花”,虽然同形同音,但在意义上二者没有关系,在词典中解释这类词的时候,就用“花1”、“花2”等方式表示。用假借法造出来的字,在陈梦家认为,假借法造字虽然不同于其它造字法一样,能造出之前没有的新字,但这种造字法只是用同音同形的字来记录新的事物,因此后来用来记录新事物的“老字”也应该被视为一种“新造字”,所以说假借也应是一种造字法。 3.裘锡圭三书说

在文字学界里,裘锡圭的“三书说”的影响也比较大,他的三书是指:表意、假借、形声。这是他在前两人的基础上,经过整理,提出的自己的理论,他比较赞同陈梦家的说法,觉得应把陈说之象形改为“表意”。因此,他把汉字分为:表意字、假借字、形声字,而表意字又可分为:抽象字、象物字、指示字、象物字式的象事字、会意字和变体字等六类。较前两位其分法更为详尽。是把唐兰先生的“象形”、“象意”合为“表意”,又取陈梦家先生的“假借”,结合两者都有的“形声”总结出自己的三书说。但其三书说和前两家三书说,一样对于有些字也不能完全概括起来,就表意字的分类也有两可的现象,这一点上裘锡圭先生也是承认的。

提出“三书说”的学者除了以上几位之外,还有刘又辛、林沄等。他们都从各自的观点出发给汉字的构型和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

三 六书的学术价值及其意义

(一)六书对汉字构形体系形成的指导意义

汉字在我国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了,但对汉字的最终源头却至今无从考证。而六书作为一种汉字的构形理论,对汉字的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指导作用,它不但基本上阐明了汉字构形的基础,而且也说明了汉字的构形依据,使汉字在发展的过程中“有法可依”,使汉字能在有限的字形中表达无穷的意义,并且能在新事物和造字步伐不统一的情况下,及时地记录新出现的事物,使其记事和表以功能不断增强。使汉字的形成体系逐渐展现在世人的面前,让更多的人了解汉字文化,研习国粹。

(二)揭示汉字的发展历史和演变规律

汉字在漫长的发展演变中,并非杂乱无章的,而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发展至今的。从最早的甲骨文到现在通行的简体字,这一系列的变化从六书中也能看得出来。六书最早是用来解释甲骨文和金文的意义及构形原理的,大部分的甲骨文和金文的形成原理都适用于六书,但并不因为汉字字形的变化六书就失去了其理论价值,六书的理论对现在的汉字构形一样有效,尤其是象形文字。汉字的发展是根据一定的关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