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写作手册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经济学人写作手册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32ca7ddbd64783e08122b87

个体(individual)。在某些上下文中还可以,但越来越多地用于替代男人、女人和某人(man, woman or person),这就不对了。

海外(overseas)。用得越来越多,很多时候错误地用来指国外或外国。 参与(participatein)。何不用take part in?词的数量一样但音节少一些。 伙伴(partner)。无论舞伴、性伙伴和人生伴侣,现在都用伙伴。你分得清吗? 过程(process)。这个词用来形容巴以和谈之类是可以的,但用来替代对话(talks)就不对了。

关系(relationship)。还是用relations吧,短一点。

资源(resources)。太多用在人力资源(human resources)上了,其实不如直说职员、员工或者某人。

技巧(skills)。学习技巧、思考技巧、教育技巧,用得太滥了。技巧的意思就是能做某事(the ability to),说一个人有什么技巧不如直接说他能做什么。

支持的(supportive)。为什么不直接说有帮助的(helpful)?

目标(target)。说为你的努力定下目标(target your efforts),不如说将你的努力朝向(direct)什么。

透明度(transparency)。这比公开性(openness)要强吗?

上面这些词本身没错,但如果你用这些词只是因为你听见别人在用,而不是因为它们在你的上下文中是最合适的,那你要避免用它们。用得太多的词和现成的表达不会使你的文章新鲜活泼。

王烁:

如果你觉得这一节有些吹毛求疵,我能理解。如果你认为其中许多内容只适用于英语而非汉语,我不反对。但我从中学习到了几点共通的道理:

第一,不要养成用俗套的习惯。俗套所构成的文章节奏,无不在读者算中。很多人说一部俗套电视剧让观众产生智力上的优越感,不要让同样的悲剧发生在你自己身上。来一套“总有一种什么让你什么”?或者来一套“有一种某某叫某某”?谢谢你,我够了。

9

第二,要用确切的词而不是万能的词。如果你在某个词(如文中提到的技巧、环境、资源)前面加上不同前缀就能适用于一切场合,这不是好词。要动脑筋,找到适用于特定场合的特定词汇。专名比通名更准确,更有力量。不光名词如此,动词也是一样,少用“应对”,少用“运行”,多用脑子。 导言之句法

写一个双重否定的句子永远比理解它来得容易──摘自一封读者致Economist的信。 马克·吐温说,好作者应当这样对待句子:“作者偶尔可以放纵自己写长句,但他必须确保里面没有褶皱,没有含混,没有用括号括起来的部分来打乱整体节奏。当作者完成后,长句不能像海蛇一样大半个身子在水下,而是要像火炬游行一样清楚晓畅。”

长段落与长句子一样使读者迷茫。《简明牛津字典》编者Henry Watson Fowler说,“段落本质上是思想而不是文章长度的一个单元。它应与文章主题一致且与上下文保持连续。”

除了偶然情况,一段不要只有一句话。

清楚的思想是清楚的写作的关键。奥威尔说,“一个细心的作者在写每一句话时都应问自己四个问题:我想说什么?可以用什么词来表达它?什么意像或者成语可以把它表达得更清楚?这个意像够不够新鲜?也许他还该问自己更多两个问题:可以写得更短点吗?行文丑陋的地方有没有办法避免?”

王烁:十余年前,我从北大外国哲学研究所毕业,毕业论文里的长句子,创下了我的长度纪录。当时读的书多是英语和德语的。英语里常有很长的句子,德语讲究语法严谨,长句就更多,而德语哲学著作里的长句子,只能用可怕来形容。一页书可以只有一段话,这一段话却只是一句。读起书来有如探宝。我写的自然是中文,但耳濡目染也就会了从句套从句。论文答辩委员会一位教授表扬了这种文风,热情地在评语中写道:论文有深度,文风中西合壁……且不难读!这位教授研究德国哲学。

王小波曾经说翻译对白话文写作有未得到充分承认的贡献。我非常同意,因为我还看到了硬币的反面。从外语中生搬硬套而来的句式在当代中文写作中无处不在,像恐龙一样碍眼,而且还活磞乱跳。看看有多少句子以“作为”、“通过”开头!再看看以“作为”开头的句子,有多少在经过一个长长的定语后丢掉了主语!没有必要生硬地复制西式句法结构,绝大多数情况下,把一个长长的复合句拆成两个短句,不仅表达得更清楚,还更有力。

这一节前是美式表达(Americanism),跟中文写作实在没关系。

10

有所为有所不为

要少用形容词“重要的(important)”,如果说一个事情是重要的,那就还要说明,为什么是重要的,对谁来说是重要的。

不要不动脑筋地用“式”(-style)这个后缀。比如说,不要随便说德式公司监事会,不要说欧式轮值主席,等等。把你想用“式”这个词形容的东西解释清楚先。

不要用“位于”(locate)这个词,你总是可以用别的不那么难看的词来取代它。一家公司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就是这家公司在北京市朝阳区。

王烁:很难严格服从上面对“重要”的使用要求,这个词用得太普遍。但不要因为这个例子难以照搬,就不去思考它带来的启发。

启发之一是,形容词是简化的表达方式,它总是可以还原为一系列事实的描述。如果你说孔雀美丽,发生的事情可能是眼前有孔雀在开屏。把形容词还原为这些事实描述,文章会更有力。

启发之二是,不能不负责任地运用词汇。作者不能把一个词拿过来用一下就抛下,有责任把词汇放在错落有致密切相连的序列中,完整的信息才能由此呈现。文章在汉语中的本意就是织出来的,不要让线头裸露在外。

下一节讲些常见的语法错误,对学习英文写作极有用,可惜对中文写作完全没有用。略过不译。 省略

除非简称比其全称更常用(如BBC),或者其全称根本无助于使读者了解更多(你知道DNA的全称是什么意思吗?),在首次使用专有名词的时候,一定要使用全称,如这样: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石油)。在随后的行文中仍然要避免过多地使用简称。比如说,如果上文出现了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在下文中不要太多用 IAEA,只要不引起岐义,要尽量用“该机构”来指称,免得整篇文章里面充满了大写字母(在中文里是引号)。

永远不要说,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所以XXX。一定要指明哪条法律哪条法规。 王烁:《财经》曾经严格执行首次出现必出全称的规矩,但过于照本宣科偶尔会有奇异的效果。比如下面这个虚构的例子。

11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下称 “中石油”,610857. SH,0857.HK,PTR.NYSE)与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信证券”,600030. SH)合资成立中信能源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称“中信基金”)。

这个句子像大肚子孕妇,身材全没了。我们的解决办法是在首次出现的时候如果该机构为人熟知则可用简称,但随后就要另起一句注明其全称。想法是共通的:要准确,也要顾及阅读顺畅。 头衔

称谓最重要的原则是待人得体。一般来说,这意味着用其本人自我称谓来称呼他。但是,有时候这种自我称谓太丑(如Ms,Economist特别不喜欢Ms这个词,可能是因为它看不出婚否),有时则误导(所有意大利本科毕业生的头衔都叫博士),有时则太长(不信看《资治通鉴》,开篇司马光的官衔占了大半页)。所以,在称谓上不要放纵自恋的人。

在第一次称呼某人的时候,不要用某某先生、某某女士,或者某某部长,直称其名即可,如乔治·布什。

王烁:

首要的原则是平视和平等对待你在文中提到的任何人,无论王侯将相还是贩夫走卒。《人民日报》在提到胡锦涛时也是直呼其名,你更需要这样。可以说工业和信息化部长李毅中,但绝不要说李部长,依此类推。 王烁的译介总结

从小时候学习作文开始,我得到的写作教育都是加法:要这样写,要用那样的词,要加入哪些要素,要形成什么样的结构。Economist写作手册传授给我的却是减法:不要写不懂的东西,不要矫饰,不要故作高深,不要用只有少数人才理解的词,也不要用不确切的词,句子不要太长,实在不能不长则绝不要绕。

减法做到头,把一切不需要的东西都去掉,剩下来的就是合格的文章。它有多好,取决于作者想表达的东西本身有多来劲。罗丹说过类似的话,雕刻不是去雕什么,而是把不要的东西去掉就行了。小时候不懂,现在完成Economist写作手册译介后明白了。

这篇译介用了约10天时间完成,平均一天发略多过一篇。强烈建议读者从头完整再读一次。译介起因于我某个酷热夏夜在Twitter上向推友们的承诺,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希望你们也一样。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