缁忔祹瀛︿汉鍐欎綔鎵嬪唽 - 鐧惧害鏂囧簱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缁忔祹瀛︿汉鍐欎綔鎵嬪唽 - 鐧惧害鏂囧簱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32ca7ddbd64783e08122b87

如果你像gee2k一样还有问题,下面是我的回答: gee2k:你这个手册大概什么时候能有翻译的全文版?

WangShuo:请仔细看前言以及总结。我的译介工作结束了。我认为对中文作者有参考价值的都作了摘译,未译的章节我提供了链接。至于全文翻译,不在我的计划之内。

附:周乃菱:也谈谈《经济学人》杂志

《经济学人》,也译为《经济学家》,是近年来英语世界满目疮痍新闻杂志界的一个亮点,销售量直线上升,尤其在美国市场抢读者,令美国新闻人又爱又恨:爱的是表示新闻杂志还是有生命力,恨的是读者看的不是美国本土的产品。

为什么远来的和尚会念经呢?《经济学人》的确有自己的风格,有点像英国古老大学的导师,典雅而风趣,有观点,记者不署名,覆盖面是全球性的。诚然,这份杂志很少有独家新闻,(去年报道西藏3.15事件是巧合,当时特派员正好在拉萨),也就因为比竞争对手经常慢一拍,才能不急不火地写出比倒金字塔更经看有看头的文章。这些特征都是与美国的《时代周刊》,《新闻周刊》和《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同一定位,那么为什么美国的新闻杂志风光不再,而经济学人一边风景独好呢?

美国人说《经济学人》卖弄的是所谓的英国风格,看上去非常有全球视野,源自于大英帝国当年“永不日落”的自信,日后帝国没落只增加了一点儿惆怅,没有了傲气,反而看来更令人容易接受。在近十多年来的“全球化”浪潮中,《经济学人》填补了自认为是“全球化精英”份子的知识上的一些空白。于是,谈到非洲苏丹问题,香港的精英们可以插嘴讲两句不太外行的话,谈到蒙古共和国的选举,拉美的精英们也可以侃一侃。难怪王烁提到一位顶级投资银行家要说《经济学家》是唯一能从中学到东西的杂志。《经济学人》真是搭上了全球化的快车。

那么大英帝国的嫡系继承人美国怎么就做不到这一点呢?美国媒体在全球化的代表是cnn, 24 小时滚动播出的有线电视,可是过多的娱乐化,过分的媚俗,过度的碎片化,反而使人们更渴望一种相对完整性的新闻叙述。《时代》终于悟出要走精英路线,壮士断腕,狠狠地把销行量砍下将近一半,与下里巴人划清界限。有没有效果呢? 有人说这个觉悟为时已晚,高端市场分为已被《经济学人》占领,在赢者通吃的媒体世界,可能徒劳无功。

对任何想要问鼎全球化的媒体,毫无疑问必争之地是美国的市场。《经济学人》成功的主要因素还是在美国市场的快速发展,然后向全球辐射。哥伦比亚新闻评论曾有篇文章谈到经济学人如何在美国“本土化”,伦敦来的记者还刻意改变了有些字的发音来融入美国社会。 原汁原味的英国产品到底只能适合极小部分“英国迷”的美国人口味。这个小幅的调整,看来平

13

常,可是能意识到细微的文化差异,择善而从, 还是很了不起。 去年一年,据出版信息局统计,《经济学人》的广告收入上升了百分之25,同时期《新闻周刊》减少了百分之27,《时代》下滑百分之14。当然,目前《经济学人》在美国的总销行量接近80 万份,而《时代》即使从2007年的340万份减半,也有接近170 万份。总数上还是差了很远。

《经济学人》打的旗帜是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绝对不是愤青读物。批评者攻击它的政治立场和它的自满肤浅,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到了《经济学人》就变成了“不是不能也、而是不为也”(注:不按照《经济学人》 处方而为之)。把世界各地民族内部的矛盾,极为复杂的历史恩怨,也简化成一个认知上的问题,不少论点是经不起推敲的。可是对标榜全球化的精英说来,正好合乎了他们浅尝即止的胃口,这些人也就只能接受这么多,要不然太花脑筋了。事实上《经济学人》经常用一些自由撰稿人供给的内容,于是沙漠腹地,原始森林深处,无所不至。我有的时候看关于新疆的报道,就可以想见到一个背着背包的英国小伙子在喀什的网吧发稿,作者对当地的了解比自助游的导游手册高明不到哪里去,可是经过文字工底深厚的编辑一改写,就成为“你不知道是你无知”的全球必读之物。

但是谁也不能否认《经济学人》实在写得好,行云流水,每期好像是从头至尾出自同一个人笔下,不时文字的幽默令读者会心一笑,加强了作者与读者之间 “咱们都是全球化精英“的默契。 运用文字的力量实在伟大,英国人到底沾了他们是英语发源地的光,就像道地的北京人写的白话文就比外地人流畅自然。在美国新闻和评论界,英国人历来有相当的势力。原伦敦泰晤士时报的总编Harold Evans与老板默多克不合,移居美国,20多年来先后在大西洋月刊,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当总编,兰登出版社的总裁,后来写的书“美国世纪“被《财富》杂志誉为75年来最佳的书籍之一。他的妻子Tina Brown 也曾为典型精英杂志《纽约客》的主编。 Andrew Sullivan 不到30岁就当上《新共和》杂志(谢谢Raymond Wang纠错)的主编,现在《华尔街日报》主编Robert Thomson 等, 都是英国人。还有美国极为畅销的八卦报《每周世界》(theWeekly World) 和《环球》 (the Globe) 掌门人经常是美国出资方到伦敦重金礼聘而来的高手。

我在路透社工作多年,对一些英国同事笔下的功夫非常佩服,觉得他们有的时候真能化腐朽为神奇,这些资深的编辑注重文字清晰,爱引用写1984出名的奥维尔的话:文字应该像无尘垢的玻璃窗,读者能经过没有歪曲的叙述来认识事件的原貌。 他们认为少说比多说效果更好,倾向于“举重若轻”的风格,这和美国编辑偏爱 “刀笔“式(hard-hitting) 的写法,显然不同。难怪英国人和美国人常感叹:“共同的语言把我们分开了“(Acommon language keeps us apart)。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