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城市形象塑造探析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郑州市城市形象塑造探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346126db84ae45c3b358c51

发展作好服务工作;其次要引入工作绩效评价机制与工作作风市民监督机制,举行定期市民座谈会,给市民一个评判与了解政府工作的机会,为组建一个公开、公正、勤政、廉洁、务实、高效、创新、为民的政府,树立良好政府形象服务,并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心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第三,企业行为与形象:企业是城市经济的支柱。主要是企业的生产与经营活动,包括企业家与员工的素质与行为、经济效益状况、产品品牌及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情况等,其行为与形象是区域形象活动的指示器。因此,必须做好服务性工作,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环境,为城市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提供服务和保障。

第四,公共秩序与治安环境:安定、和谐的城市环境是发展的保障,也是城市公众尤其外部公众对城市满意度的最初印象与第一评价,我们应从大片着眼,从小处着手,为民所想,认真抓好城市社会治安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为公众和城市各项活动提供安全与稳定保障。

(三)城市形象塑造要营造城市特色

城市形象塑造的目的是将城市推向市场。吸引更多的外部资源。以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招募扩充城市财力。城市特色代表城市的个性特征,是区分城市的本质属性。是城市生命力的象征,是立城之本,发展之源。城市形象塑造必须基于城市特色,只有遵守城市特色的城市形象塑造才能体现尊重“自然的设计”.建立生态环境平衡基础上的自然可亲的城市环境。才能体现对地域文化的继承。保持城市文脉的连续性和本土性。

郑州古代就是“豫州”和“中州”的一部分,中州意为“九州腹地,十省通衢”、“雄峙中枢,控制险要”,如今,郑州更是中国重要的铁路、公路、航空枢纽,中国中部经济区中心城市,新亚欧大陆桥上的重要城市和国家开放城市。郑州的交通地位是不容忽视的,在城市形象的塑造中,应该充分发挥这一特色,利用好有利的交通资源,不断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四)合理规划城市交通

缓解郑州市交通拥堵问题,首先应充分认识城市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相互作用。在城市建设的同时应根据路网容量对土地发展规模实行总量控制,严格控制中心区建筑密度与容积率,原则上不进行居住类项目的开发,明确禁止见缝插针式的改造方式,促使中心区人口向外疏散。在新区规划建设中,综合利用不同土地利用功能类型产生的出行特点,注重居民的工作与居住就地平衡。通过

12

规模控制和混合功能区的建设,避免交通源的过分集中,减少不必要的交通事故,减少不必要的长距离出行,以控制城市交通需求的不断增长,保证城市交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要缓解城区的交通拥堵问题就应该加大力度发展公共交通系统,提高公共交通的分担率及综合运输效率。BRT系统作为一种便捷的交通方式,必然会加快城市发展的节奏,促进整个城市经济的发展。但由于目前我们的地铁还处于建设中,很多公交车依然存在人多、车少等问题,这使得目前郑州的公共交通尚未给人们出行提供真正方便、快捷的出行保障。而据统计,我国每年公务用车购置费支出增长率为20%以上。而且“公车私用”问题一直比较突出。以致公车成为导致郑州市交通拥堵的一大原因,我们也期待着政府公车改革的深入推进,将令公车不再为城市“添”堵。

(五)城市形象要注重城市文化塑造

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形象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城市塑造成败的关键所在。郑州市应不断推进“文化郑州”建设,充分利用深邃厚重的文化资源优势,发掘历史文化,培育现代文明,发展文化产业,打造历史文化名城,着力推进由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强市的转变,实现社会文化繁荣,促进了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城市文化的塑造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培育和弘扬“博大、开放、创新、和谐”的城市精神,提高城市文明程度。郑州是商文化的代表,是华夏文明发祥地的核心区之一,传统文化积淀深厚。在“文化郑州”建设中,应当坚持坚持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的原则,汲取传统文化精华,融汇现代文明成果,体现时代发展要求,塑造“博大、开放、创新、和谐”的城市精神,以此反映郑州这座城市的身世、个性、精神和追求,弘扬优秀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不懈地开展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村镇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升市民综合素质。

二是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支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建设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标志性文化设施为龙头,群众性文化设施为基础,覆盖城乡的文体设施网络。改建新建市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广播电视中心、歌舞剧院、美术馆、杂技馆等一大批公共文化设施,在各县(市)区建立图书馆和文化馆、乡镇文化站、农村文化大院、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形成市县乡村“四位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广场文化、社区文化等一系列群众文化活动有声有

13

色。

三是加强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挖掘深邃厚重的嵩山文化、黄河文化、黄帝文化、商都文化等,有效保护嵩山历史古建筑群、商城遗址等文化遗产,确立郑州在中国八大古都中的地位,加强组织和宣传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等大型文化节会和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提高对外文化影响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培育文化市场主体,加强科技投入,加快发展传媒业、音像影视业、出版发行业、文化娱乐业等主导产业,文化创意、演艺、美术、动漫游戏、艺术培训等新兴产业,文化娱乐业、体育休闲业、艺术培训业和艺术品业等社会产业,逐步形成门类较齐全、技术较先进的文化产业体系。从而增强郑州城市文化的影响力、竞争力和发展活力。

(六)规范市民行为,提高市民素质

塑造城市行为形象是城市行为形象最重要的因素,市民的行为和素质决定了城市的劳动力素质和非物化的无形资产和精神产品,反映着城市发展品位的高低。城市行为形象指城市中群体与个体的行为规范、行为准则、行为模式、行为取向和行为方式,它是城市理念诉诸于计划的行为方式的体现,包括城市中居民的文化程度、精神风貌、行为言论、服务水平、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生活水准、居住及生产环境、公共关系等。城市行为形象涉及政府行为、企业与市民的经济行为、社会行为、文化行为等,是形象内容的无形展现与传播。围绕郑州市“生态城市”建设理念,市民素质的提高可通过教育和行为规范来实现。具体是:通过学历教育、职业教育网络加大教育的面和量;制定文明读本,强化市民道德行为规范;增设公众活动场所,如文化广场、影剧院、博物馆、会展中心等,提供市民学习、交流、娱乐的平台;加强环境治理,为优化环境提供长效管理机制。“法治”与“德治”并重,采取经济和法律的手段制止破坏环境的行为。塑造优良的形象,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形成“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个个代表郑州形象”的氛围,把个人素质的提高与郑州整体形象的营造紧密联系起来。

(七)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

塑造城市形象,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感知中介和宣传手段,加强城市形象的推广。另一方面要提高地区企业品牌影响力,实现城市和企业的共赢。

塑造城市形象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城市为最广泛的城市内外观众所知、所喜、所积聚,因此,形象需要利用感知中介,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推广。形象的感知中

14

介即沟通媒介,是联系形象主体与感知者之间的媒介、手段和方式,如互联网、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城市形象的推广方式多种多样:领导人访问、文化交流、商业品牌、传奇性故事及人物、教育机构和留学通道、娱乐、美食、艺术产品及艺术家、会展及论坛、职业或行业标准制定者、旅游产品、日常消费品、主办国际或地区性赛事及会议、国际组织所在地、国际性评奖主办方、传统习俗与节庆、创意和邮票等都是很好的推广方式。①

在提高城市知名度的同时,要发展经济,提升地区品牌竞争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1992年7月30日,郑州市被国务院批准为内陆开放城市,赋予沿海开放城市的优惠政策。目前郑州已经转型为转型为“全国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和“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大大提高了郑州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郑州市应当充分发挥交通优势,不断加强商贸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全国知名“商埠”,提升城市知名度。

结束语

人与城市之间应该是一个互动的关系,著名城市学家刘易斯.芒德福曾说“城市应当是一个爱的器官,而城市最好的经济模式就是关心人和陶冶人”。因此,人与城市是一个和谐的统一体,人与城市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中不断发展,人在生存与发展中直接与间接地改变着城市的外在及内在的表现形式,并创造出一个个城市发展奇迹,城市则通过人所施加影响的反作用的方式对人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城市形象塑造作为现代城市研究的新领域,是现代城市竞争的重要载体,也是建设学习型城市的重要内容,已得到了经济学界、社会学界、城市科学界及政界等的广泛关注,这也是促使本人选择该主题作为本科毕业论文的原始动因。城市形象塑造是一项科学性、系统性、长期性、艰巨的工程,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密切合作、准确定位、科学规划、突出个性,把城市形象塑造工作做好、做实,使城市形象塑造能够更好的为人而服务。

吴晓燕.论经营城市与提高城市竞争力[J].兰州学刊.2003(6):145

15

参考文献

[1]黄静.品牌管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2]马克思,思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 [3]仇保兴.优化城市形象的十大方略[J].浙江学刊,1906. [4]涂在齐.试论城市文化与城市形象的塑造[J].理论月刊, 1998. [5]邢文祥.论现代城市形象及其塑造[J].现代科学辑刊, 1998. [6]袁朝辉.谈公共环境标识设计与城市形象[J].地方经济, 2007. [7]周运清,夏敏.以人为本,深化城市管理[J].学习与实践,2005.

[8]潘允康.以人为本的城市化理念[J].天津人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9]赵或,虞大鹏.广场与城市形象的塑造[J].中国科技信息2006,17.

[10]李广斌.王勇.衰中金.城市特色与城市形象塑造.城市规划,006,30(02). [11]安云华,徐文华.城市文化与城市形象塑造探析.中外建筑,2006,05.

[12]李丽莎,韩军青,钱秀杰威汉市城市形象塑造初探[J].山西师范大学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3(22).

[13]刘玉成.试论成都城市形象的塑造[J].决繁咨询通讯,2003,03.

[14]郭阳旭.打造重庆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竞争力[J].探索重庆发展与西部大开发。2002,05.

[15]陈立旭.都市文化与都市精神——中外城市文化比较[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16]萧默.文化纪念碑的风采~一建筑艺术的历史与审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0.

[17]顾朝林,崔功豪,林炳耀等.概念规划一理论.方法.实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307.

[18]吴晓燕.论经营城市与提高城市竞争力[J].兰州学刊.2003(6):145. [19]周文辉.城市营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0] 饶会林等.城市经济理论前沿课题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山版社.2001. [21] 刘湘萍.品牌城市[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22] 连玉明.中国城市蓝皮书[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