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小专题种群和群落练习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小专题种群和群落练习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35fe6f6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a8

小专题11 种群和群落

1.2015年1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全面二孩定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以下有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D )

A.我国人口政策反映了人类种群数量变化规律不同于其他生物种群的一面 B.人口增长率比人口的年龄结构更加适合于对短期人口变化进行精确的计算

C.医疗水平的改善而导致人的平均寿命延长,是我国实行控制生育政策的一个重要原因 D.当一对夫妻平均生育两个孩子时,我国人口总量就会保持稳定

解读:我国人口政策反映了人类种群数量变化规律与其他生物种群不同。人口的年龄结构可以预测长时间内人口的变化趋势,而人口增长率可对短期人口变化进行精确地计算。医疗水平提高可使人类的平均寿命延长。一对夫妻平均生育两个孩子时人口出生率会增加,但考虑到人的平均寿命延长等因素,死亡率不一定增加,因此,短期内人口还可能增加。 2.下列有关生物种群数量调查的方法中,错误的是( B )

A.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法,应遵循了随机取样的原则 B.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只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

C.调查趋光性农业害虫,可用定位设置灯光诱捕,定时计数法

D.将M只鹿标记后,重新捕获的n只鹿中有m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M×n÷m)只

解读: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应做到随机取样,其常用的取样方法为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二者都遵循随机取样的原则。统计位于样方的个体数时,应统计样方内和样方相邻两边(及其夹角)的个体数,若只统计样方内的个体数,将导致统计结果偏小。调查趋光性农业害虫,应在特定位置设置灯光诱捕,并定时计数法。根据标志重捕法的公式,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即该鹿群约有(M×n÷m)只。 3.下列关于自然界中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呈“S”型增长的种群,其出生率始终大于死亡率 B.稳定的生态系统中,种群数量总是在K值附近波动 C.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 D.森林中各种生物的垂直分层现象是由光照决定的

解读:呈“S”型增长的种群,当达到K值时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稳定的生态系统中,各种群数量在K值上下波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发生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森林中动物垂直分层是由食物和栖息空间决定的。 4.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K值)的叙述,错误的是( D ) A.就是种群在该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 B.是由该环境的有效资源决定的 C.与种群的个体数量无关 D.同一种群的K值稳定不变

1 / 5

解读: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如环境条件变得更好,K值将变大。

5.火山爆发时炽热的岩浆所到之处生物全部死亡,之后当地生物群落演替过程非常缓慢(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

A.群落的结构由地衣苔藓阶段到森林阶段,有机物的总量在不断增加 B.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对光能的利用效率保持不变

C.群落演替过程中,草本阶段群落结构简单,只有水平无垂直结构 D.群落演替的不同阶段均存在捕食、竞争、共生、腐生等种间关系

解读:群落演替的过程是群落物种丰富度和有机物总量不断增加的过程。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中植物出现分层现象,群落对光能的利用效率逐渐增高。群落演替过程中,即使草本阶段群落结构简单,但仍然存在垂直结构。群落的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及腐生等,但是在群落演替的最初阶段,生物的种类相当少,不可能具有各种种间关系。

6.(2017·四川乐山三模)如图为自然环境中某生物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C )

A.b点之前的增长并不就是“J”型增长 B.cd段,出生率与死亡率大致相当

C.bc段由于食物、空间和天敌等限制,此时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D.过度捕捞、毁林开荒等人类频繁活动的影响,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也有可能增加

解读:由于自然环境中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则b点之前的增长并不是“J”型增长。cd段,种群增长速率几乎为零,出生率与死亡率大致相当,导致种群数量相对稳定。bc段由于食物、空间和天敌等限制,种群增长逐渐减慢,但种群数量仍增加,故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过度捕捞、毁林开荒等人类频繁活动的影响,也有可能使某些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增加。

7.(2017·河北衡水中学三模)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结构及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B ) A.生物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与光照强度有关

B.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可以改变群落结构但不会导致生物群落发生 演替

C.光照强度、地形、湿度等是水平方向上分布着不同生物类群的原因

D.自然条件下,群落演替一般是朝着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

解读:生物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主要取决于光照强度。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可以改变群落结构,也会导致生物群落发生次生演替。群落水平结构呈镶嵌状况,是由于地形起伏、光线明暗、温度、湿度大小等因素的影响。自然条件下演替一般是朝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

2 / 5

8.黄猄蚁是聚果榕上常见的蚂蚁种类,它能捕食在榕果表面产卵的寄生榕小蜂,减少其在榕果上的产卵量。但是对进入榕果的传粉榕小蜂捕食较少,有黄猄蚁栖息的聚果榕上榕果种子产量较大。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D )

A.黄猄蚁与聚果榕之间存在直接能量流动关系 B.寄生榕小蜂与传粉榕小蜂之间存在寄生关系 C.传粉榕小蜂与聚果榕之间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 D.两种榕小蜂、黄猄蚁、聚果榕之间存在共同进化

解读:由题中信息可知,黄猄蚁与传粉榕小蜂之间为捕食关系,传粉榕小蜂与聚果榕之间为捕食关系,故黄猄蚁与聚果榕之间不存在直接能量流动关系。寄生榕小蜂与传粉榕小蜂之间不存在寄生关系,寄生榕小蜂与聚果榕为寄生关系。传粉榕小蜂与聚果榕之间存在捕食关系,但是不存在竞争关系。生物的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选择、相互影响中共同发展,两种榕小蜂、黄猄蚁、聚果榕之间存在共同进化。 9.(2017·贵州贵阳一模)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 ) A.地衣阶段演替到森林阶段,不存在地衣和苔藓植物 B.环境因素是决定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的因素之一 C.群落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

D.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是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产生的积极影响 解读:群落的演替只是优势物种的取代,原先的物种并没有消失。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群落先出现,而最先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有利于生态环境的稳定,是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产生的积极影响。

10.(2017·黑龙江哈尔滨模拟)某林区因森林火灾导致生态系统被毁,成为秃山,如图所示是之后20年间该林区植被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B )

A.该地区20年间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和恢复力稳定性不断增加 C.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 D.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解读:火灾毁掉了该地区的植被,但并未破坏该地区的原始土壤条件,故该地区20年间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导致抵抗力稳定性不断增加,恢复力稳定性逐渐减弱。群落水平结构受到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的影响,故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演替过程中生物的种类越来越多,故群落的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11.(2017·四川成都四模)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生物种群的增长规律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

B.性别比例往往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 C.群落演替过程中各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D.次生演替的速度常快于初生演替

3 / 5

解读:人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生物种群消长规律可用于人口增长规律,但不完全适用,因为人类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性别比例往往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群落演替过程中,各种群的消长情况不同,一定时期可能有“S”型增长,也可能有些种群数量减少。次生演替是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是保留有土壤条件,甚至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开始的演替,而初生演替条件恶劣,故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快。

2

12.某农场面积约140 hm,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了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了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C )

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

2

B.该农场黑线姬鼠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

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该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 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中,第三营养级含能量最少

解读:鹰捕食黑线姬鼠,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引起黑线姬鼠数量的减少,引起黑线姬鼠种群密

2

度的变化。该农场黑线姬鼠种群密度=(280×100)÷(2×140)=100(只/hm)。群落的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的数量,而不是某种生物种群的数量。能量流动的特点是逐级递减的,所以第三营养级鹰含的能量最少。

13.(2017·山东济宁一模)如图是研究人员对某果园生态系统中动物甲和动物乙近五年种群数量变化的监测数据曲线,请回答以下问题:

(1)由连续五年的监测数据可知:2015年动物甲的种群数量(填“小于”“大于”或“等于”)动物乙的种群数量。甲、乙两动物的种间关系是。

(2)果园害虫防治时,生物防治的方法之一是利用信息素诱杀害虫雄性个体使种群密度明显减小,原因是该方法最终导致了 。

(3)若该果园在砍伐后被废弃,则该地区随后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其原因是

4

解读:(1)由曲线可知:2015年动物甲的种群数量约为1.3×10个,动物乙的种群数量为

3

5×10个,即甲的种群数量大于乙。甲种群数量先增加先减少,乙种群数量后增加后减少,二者呈现非同步性变化,该二者属于捕食关系。

(2)利用人工合成的信息素(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可以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降低出生率,从而使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该技术属于生物防治。

(3)若该果园在砍伐后被废弃,则该地区随后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其原因是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持,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 答案:(1)大于 捕食 (2)出生率下降

(3)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持,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

14.研究者调查了大别山不同海拔高度的9个马尾松林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结果如图所示。

4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