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美国创业型大学的产生发展及启示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3)美国创业型大学的产生发展及启示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36bc50f763231126edb11a9

美国创业型大学的产生发展及启示

王梅?

摘要:知识经济的条件下,创新创业日益成为一些研究型大学竞争的路径,美国许多著名大学经过一系列的组织转型和内部变革,形成了一种全新发展模式:创业型大学,他的创立使得大学在新世纪扮演更积极的角色,而它的产生发展必定在现阶段对我国大学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和启示。

关键词: 美国 创业型大学 三螺旋结构模式

美国波士顿银行历时七年做了一份调查研究,1997 年发表了题为:《MIT:冲击创新》的报告。该报告显示,如果把MIT 校友和教师创建的公司组成一个独立的国家,那么这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将排在世界第24 位。MIT 的毕业生和在校教师已在全球创建了4000 多家企业,就业人数110 万,年销售额高达2320 亿美元。其中与MIT相关的公司在美国50 个州设有8500 多个工厂和办事处。学校所在的波士顿地区就有1065个企业的总部,并且80%的企业是以知

[1]

识创新为基础的高新技术产业。如:软件业、电子业等。然而MIT并不是美国惟一一所对地区乃至国家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的创业型大学。这也使美国许多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转向了利用大学的研发机构促进新的高科技企业形成。 (一)美国创业型大学的内涵

20 世纪后期,美国若干所出色的研究型大学在其周边形成了一种相似的创新格局,即利用自己的知识创新成果,引资创办高技术公司,加速原创性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催生,兴办新的产业,承担地区经济发展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任。部分研究型大学的这种作为,产生了一个全新的名称,即所谓 “创业型大学”。基于不同学校类型的发展路线,美国学者对创业型大学有不同的的定义。

美国亨利·埃兹科维茨教授将创业型大学定义为“经常得到政府政策鼓励的大学、及其组成人员对从知识中收获资金的日益增强的兴趣,正在使学术机构在精神实质上更接近于公

[2]

司,公司这种组织对知识的兴趣总是与经济应用紧密相连的。”

被誉为“自主创业型大学之父”的美国学者伯顿·克拉克将创业型大学描述为“凭它自己的力量,积极地探索在如何干好它的事业中创新。它寻求在组织的特性上作出实质性的转

[3]②

变, 以便为将来取得更有前途的态势。”

综合来看,创业型大学是以知识的传播、生产和应用为中心;以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为目的;具有确定自己战略方向的自主性,主动寻求组织创新以适应内外部变革特性的大学。它与传统大学相比具有更强的科研实力、团队合作精神、应对外界环境变化和资源获取的能力。同时在社会上关系上它与产业界、政府等其他机构的相互作用更加密切、教学与研究更注重面向实际问题,用更为有效的知识转移运作机制不断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是大学的服务职能深化发展的新型大学阶段。 (二)美国创业型大学的产生

1.美国创业型大学产生的历史背景首先是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的全球金融市场的出现使西方工业化国家进行更大的债务融资成为可能,这些本应该用于公民的权益项目的资金。美国却用于军事扩张,于是联邦用于高等教育资助的份额减少,增加了各州的负担。加上1983年后各州经 ?

王梅 兰州大学教育学院 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历了周期性的财政危机,90年代开始,一些州用于高等教育的资金减少,如1990- 1997 年, 以现值美元计算, 纽约州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拨款下降了11.9%, 麻萨诸塞州和加利福尼亚州分别上升了3.5%和6%。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后, 实际拨款在纽约陡然下降了30.5%, 在麻州下

【4】

降了18.3%, 在加州下降了16.3%。办大学学要钱,办好大学更需要钱,经费的短缺使得大学不得不自谋“出路”,主动出击,寻求资金来源。

其次是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影响。1996 年,经合组织(OECD) 发表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首次提出了“知识经济”的概念。知识经济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美国学者德鲁克曾说:“大学??它是新思想的源泉、倡导者、推动

[5]

者和交流中心”。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将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项基本功能于一身的大学,特别是那些具有创业精神的创业型大学。在这方面大学比其它任何组织机构都更具有优势。同时大学又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正如美国学者哈罗德·珀金

[6]

所说:“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既依赖于知识的进步,也依赖于知识分子的再生产”。所以培

养有创造力的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的重要作用。

第三是政府企业等利益实体对大学的期望。一方面是来自政府方面的期待。政府正逐渐由高等教育的“供给者”,转变为“协助者”,但未能成为真正的“服务者”。政府在面临贫困、社区建设、就业等诸多问题时希望大学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特别是希望大学能实际性地解决问题。另一方面,产业界对研究型大学也有更高的期待。企业对大学的需求已从要求大学给予技术支持和职工培训向深层次需求发展。尽管不少企业有了自己的研发中心,但是对支撑企业核心技术的创新研究,特别是能带来技术革命和超额利润的研究,却越来越依靠研究型大学。

2.创业型大学产生的社会条件

第一是学术研究人员职业思想与身份的变化。自威斯康星精神诞生以来,大学服务于社会,提供社会培训与咨询已是一种常见的活动。而在咨询合理性的问题上争论了约20年后,率先在MIT提出了著名的“五分之一”或称“每周一天”制度,规定了教授一周内有一天的时间可以用于咨询或者通过参与企业活动挣钱,而不会受到质疑。这个制度使教师参与企业或公司的活动合法化,对后来的学术资本主义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学者接受了咨询、专利、创业的思想,在逐渐进入市场的过程中,他们的身份也从传统的学术研究人员变为发明家、开发者和企业家。

第二是知识产权法颁布的直接影响。美国20 世纪80 年代出台了一系列知识产权法。其中对创业型大学的发展影响最大的当属1980 年颁布的“贝杜法”(Bayh - DoleAct)。该法案规定:大学可将联邦政府资助的研究成果,以大学名义申请专利,并拥有专利权;大学和科研人员可通过技术转让把成果商业化;专利发明者(包括个人和学校)可获得出售发明和转让

[8]

许可证所得的经济收入。并且明确规定专利所得收入的分配。贝杜法为大学知识产权的出售和转让提供了制度保障,大大促进了技术转移工作,它设立的激励机制,也鼓励了研究成果商业化运作。

第三是大学所拥有的一些良好条件。主要指政府拨款或资金、先进的实验设备和实验室、大学的学术自由、良好的威望声誉以及教师强有力的科研能力等,这些都是为大学创业的产生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美国创业型大学的发展 1.美国创业型大学的发展历程 随着美国增地学院的兴起,大学将其职能扩展为社会服务。当时美国最主要的产业是农业,农业是和大部分人直接相关的。而当今,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大学的服务也不得不转移到当代最主要的产业上来。可以说创业型大学就是对“社会服务”这种职能形式与内容上的提升,同时也改造了传统研究型大学的精神面貌。这意味着大学对自己的发展和潜在的伙

伴关系采取了一种战略考虑,一方面改变了大学与社会的关系,另一方面大学自己内部也有相应的革新。

美国创业型大学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

(1)萌芽期——以大学科技园的孕育与创建为开端。二战后至70年代末,创业型大学仍是传统的研究型大学扩展或部分转化。此时的创业型大学仍将研究新问题与训练学生作为主要内容,保持着研究型大学的基本结构和目标。但增加了鼓励新知识向经济、社会用途转换的新机制。具体标志是20世纪50年代起美国大学外围一些高技术密集区的建立。典型的例子是斯坦福大学——创业型大学的缔造者。30年代初,斯坦福大学电气工程系教授,被称为“硅谷之父”的弗雷德里克·特曼任斯坦福大学副校长。他认为:“大学不应该作为专修学问的象牙塔,它要成为开发和应用科技成果的大本营。” 1951年,特曼创建了 “斯坦福研究园区”,是以斯坦福大学为中心,集研究、开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工业园。随后斯坦福大学的创业风气日浓,有了硅谷的雏形。之后,以硅谷的发展为例,美国又依靠麻省理工和哈佛建立起波士顿“128公路”以及在西海岸以北卡罗莱纳大学、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和杜克大学为力量发展的北卡罗莱纳“科研三角园”,创业型大学日益增多。

(2)成长期——国家拨款不足和制度供给所促进。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这是创业型大学壮大的阶段,因为一方面70年代联邦财政教育拨款的下降,使研究型大学面临经费的困境,另一方面政府的科技政策又努力促进技术转移以及大学--产业合作,如出台的贝杜法案。于是,研究型大学开始向创业型大学全面转化,标志是建立了一系列的组织结构,如联络与专利办公室、大学--产业合作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孵化器等。学术活动开始“外部”参与,大学研究的问题由学校外部和(学科)内部同时决定,即由大学里的研究人员和外部合作者之间的互动来确定。己经开始考虑基础研究的经济和社会使用价值,并采取一定的措施以确保研究成果的使用和转让。

(3)不断发展期——是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召唤。90年代初至今,创业型大学渐渐发展了科技园、研究机构和衍生公司。在这个阶段,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活动推动学术的发展,这些学术活动又可以成为创业型大学的新基础,最终学术实践行为会造就一个羽翼丰满的创业型大学。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是促使创业型大学发展的关键因素。大学,尤其是创业型大学,走到了社会的中心,成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2.创业型大学模式的发展

创业型大学的发展过程中,在政府、大学、企业三者的关系上,先后出现了三种模式。 第一种是国家干预模式。这种模式政府处于绝对的支配地位,有完全的控制权,大学、企业决策的空间很小,这种僵硬的体制不适于创业活动的开展。

图一 国家干预模式

第二种是自由放任模式。各主体之间的界限明确,大学决策的权利很大,这样创业得不到政府企业的组织引导,因此不能以最快的速度发展创业。

图二 自由放任模式

在不断探讨最好最有效的模式过程中,美国学者亨利·埃茨科维兹教授提出了以美国为蓝本的三螺旋结构模式,如同DNA的分子结构——双螺旋结构一样,这种‘官一产一学’的三螺旋也是类似的螺旋上升的模式。

图三 三螺旋结构模式

政府、产业和大学原本相对独立的领域, 在创业的各阶段螺旋交织在一起发挥作用,这种缠绕在一起的三螺旋有三条链:一是行政链,由地方或区域政府和他们的机构组成的;二是生产链,包括沿着垂直和水平联系或多或少的组织化的公司;第三股是科学链,指由研究和学术制度组成的技术。

三螺旋就其精髓来说,虽然区别了三个群体和不同目标,但强调的是产业、学术界和政府的合作关系,强调这些群体的共同利益就是给他们所处其中的社会创造价值。当要素之间高度同步性时,三螺旋机制能有效运作,若其中一个或两个螺旋发展较弱时,相互作用就会被损坏。总之,大学―产业―政府关系可以认为是以沟通为核心的三个螺旋。显然,与另外两种模式相比,三螺旋要复杂得多,更贴近现实。它的核心价值在于表现出大学在知识社会中担任的重要角色,在经济增长和智力发展中起的关键作用。 (四)创业型大学的未来及其启示 1.创业型大学与研究型大学的关系

如果把研究型大学的诞生看作传统教学型大学的第一次学术革命的产物,那么人们完全有理由把创业型大学的出现视为大学的第二次学术革命的成果。众所周知,“分层”是一种社会学的现象,在高等教育机构的“分层”也是普遍现象。正如不是所有大学都必须成为研究型大学一样,也不是所有研究型大学都必须成为创业型大学。不同的大学根据其内部、外部需要会在变革时期作出不同的选择。然而创业型大学的前景和榜样明明白白地放在面前,而且充满着强大的诱惑力。可以说,它是所有研究型大学面临的机遇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