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练习题 第5分册 第2单元 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3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高三历史练习题 第5分册 第2单元 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3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385475ffc4ffe473268ab2a

高三历史练习题 第5分册 第2单元 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三)

一、选择题 1、《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是

A、《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 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C、《辛丑条约》和戊戌变法 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2、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的“激进”其实是清政府的“极端”逼迫出来的。??与其呼吁民众不要“激进变革”,不如吁请统治者不要“极端顽固”。可以佐证此观点的是

A、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 B、甲午战争与戊戌变法 C、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 D、二次革命与护国运动 3、有人曾以“满江红”词牌写了《登蓬莱阁》:“……到而今,倭寇任纵横,风云恶。甲午役,土地削;甲辰役,主权堕;江山如故,夷族错落……?(樊建川《一个人的抗战》)据此猜测文中居“甲午役”和“夷族错落”之间的“甲辰役”发生的年份应为 A、1894年 B、1895年 C、1904年 D、1905年 4、19世纪晚期一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以作乱为自振之机。”文中的中立党和维新党分别是指

A、顽固派和洋务派 B、洋务派和维新派 C、维新派和革命派 D、同盟会和共产党 5、“自播迁以来,皇太后宵夜焦劳,朕犹痛自刻责。”(1901年“预约变法”上谕)导致皇太后“宵夜焦劳”的直接原因是

A、戊戌变法,威胁皇太后统治 B、八国联军入侵,太后出逃 C、汉官势力壮大威胁满族统治 D、国会请愿要求皇太后还政

6、1901年1月,清廷发布上谕:“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这里的“改弦”指的是

A、洋务运动 B、百日维新 C、清末新政 D、预备立宪 7、1901年清政府的“预约变法”的上谕中说到:“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这段话批评的是

A、顽固派 B、洋务派 C、维新派 D、义和团 8、1901-1905年,清政府推出一系列“新政”举措,其中不包括

A、预备立宪 B、废除科举 C、改革官制 D、修订刑律 9、1902年《新民丛报》连续刊登《新民说》:“正式而成立者,立宪之国家也。宪法为人民所制定,君主为人民所推戴。不以正式而成立者,专制之国家也。法令由君主所制定,君主非人民所心悦诚服者。前者,如现今……诸国;后者,如中国数千年来盗窃得国之列朝也。”文中省略的内容应是

A、英美 B、法德 C、英日 D、美俄

10、据英国《泰晤士报》载“今天的北京已经不是仅几年前你所知道的北京了。中国能够不激起任何骚动便废除了建立那么久的科举制度,中国就能实现无论多么激烈的变革。”该文评价的是

A、戊戌变法的成果 B、清末“新政”的成效

1

C、八国联军的“武功” D、湖北武昌起义的影响

11、1902—1906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只有学生512人,其中举人62人、贡生48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这表明此时

A、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 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 C、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 D、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 12、1905年,慈禧太后表示:“立宪一事,可使我满洲基础永久确固,而在外革命党亦可因此消灭。候调查结局后,若果无妨害,则必决意实行。”这主要表明她

A、想派员出洋考察宪政 B、已决定实行君主立宪 C、准备用立宪抵制革命 D、已下诏预备仿行宪政 13、1906年清廷颁布上谕宣称:“时处今日,惟有及时详晰甄核,仿行宪政,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以立国家万年有道之基。”这说明其“预备立宪”的根本目的在于

A、顺应世界潮流 B、迎合社会舆论 C、提高行政效率 D、加强清朝统治 14、1906年清廷在预备立宪谕旨中明确规定,立宪“必从官制入手”。为此设立的机构是

A、督办政务处 B、编制馆 C、资政院 D、咨议局 15、“纷纷革命颈流血,无非蛮动力。一人坐定大风潮,立宪及今朝。”1906年的这首《欢迎立宪歌》中表达了

A、对预备立宪的庆贺和对暴力革命的反对 B、对辛亥革命的赞扬和对预备立宪的反对 C、对清末新政的庆贺和对皇族内阁的反对 D、对维新变法的赞扬和对辛亥革命的反对 16、右图是1908年《申报》上刊登的一幅反映清末立宪的漫画,作者的意图是

A、立宪制度与君主专制一脉相承 B、立宪制度与君主专制性质相同 C、立宪制度与君主专制不能相容 D、立宪制度与君主专制互不相干

17、20世纪清政府面临两难选择:不改则亡,改则助亡!最终导致“改则助亡”的历史事件是

A、签订《辛丑条约》 B、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 C、宣布“铁路国有” D、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

18、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的最初十年,最不可能出现在山东半岛的旗帜是

A、日本海军军旗 B、德意志三色旗 C、义和团的旗帜 D、民国五色旗 19、《杂文月刊》曾刊登过一篇名为《中国简史》的文章,其中有:“林则徐说:我销;洪秀全说:我反;康有为说:我变;孙中山说:看我的。”对文中所说的四者认识正确的是

A、纯属缺乏历史依据的文学夸张 B、都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C、反映了近代中国人的救国探索 D、四者的斗争对象和斗争方式基本一致

20、日本学者福泽谕吉在《文明论概略》中主张:“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与“改变政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21、列宁在评价近代中国的某一事件时指出,标榜“自由”、“民主”、“共和”的欧洲资

2

产阶级国家,并没有支持中国的革命运动;相反,这一运动激起了他们“掠夺中国”的欲望,为此还与中国的落后势力“实行联盟”,列宁所指的事件是

A、义和团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 22、孙中山(1866~1925)在回忆录中回忆说:“28岁那年,我就与20多个华侨,在海外成立起革命团体,决心用流血斗争推翻满清王朝。”孙中山“28岁那年”的行动成因不包括

A、《马关条约》签订,清政府腐朽完全暴露B、提出改革要求遭到拒绝,思想发生转变 C、“西学”传入和西方民主思想影响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 23、“共和是普天之下民众的选择,是世界的潮流。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我相信,我们这个中华民族啊,它一定会实现共和的,我坚信这一点!”这里的“我”是

A、李鸿章 B、康有为 C、孙中山 D、李大钊 24、革命党人陈天华说:“国家譬如一只船,皇帝是一个舵工,官府是船上的水手,百姓是出资本的东家……倘若舵工水手不能办事,东家一定要把这些舵工水手换了,另用一班人,才是道理。”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

A、天赋人权 B、主权在民 C、君民共主 D、民贵君轻

25、孙中山曾提及,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时,“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到1900年惠州起义失败,“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人们对革命党人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维新变法运动失败 B、对清政府失去信心 C、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D、革命党人势力壮大 26、1905年,慈禧太后表示:“立宪一事,可使我满洲基础永久确固,而在外革命党亦可因此消灭。候调查结局后,若果无妨害,则必决意实行。”但是同年孙中山却提出了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合众政府”的革命誓词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纲领 C、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目标与“三权分立”政治的构想 D、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27、1905年成立的同盟会,被誉为“中国革命之母”,这主要是因为

A、首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目标 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了统一领导中心 C、革命党人着手发动起义推翻清朝统治 D、孙中山共和革命思想为民众广泛接受 28、“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与改变这种现象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兴中会等革命团体的建立 B、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 C、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诞生 D、中国同盟会成立 29、“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推断这一言论最早发表在下列哪一刊物上 A、《时务报》 B、《申报》 C、《民报》 D、《新青年》

3

30、在下列文献中,反映20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历史发展方向的是

A B C D 31、《民报》创刊号刊登黄帝象(见右图)的主要目的是

A、提倡民主自由 B、宣传排满革命 C、倡导个人崇拜 D、反对帝国主义

32、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贫富不均,劳资矛盾尖锐,“社会 革命其将不远”,中国应该防患于未然。因此他提出了C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主主义

世界第一之民族主义大伟人黄帝 33、孙中山说:“欧美各国,善果被富人享尽,贫民反食恶果,

总有少数人把持文明幸福,故成此不平等的世界。”有鉴于此,孙中山提出的政策主张是

A、推翻清朝的腐朽统治 B、提出平均地权的主张 C、反对北洋军阀的统治 D、建立独立的革命武装

34、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说:“这是孙中山最具前瞻性的思想遗产。也是当时最为曲高和寡的政治主张,但在百年之后却成为中国与世界面临的最为紧要的严重问题。”这段话评论的是

A、民族主义 B、民生主义 C、民权主义 D、民主主义

35、历史学家杨天石在《帝制的终结——简明辛亥革命史》一书中对孙中山的定性问题有一些新的思考。他认为,孙中山不是“资产阶级革命家”,可以把孙中山定性为“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简称“平民革命家”)下面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创立民国” C、“平均地权”与“节制资本” D、“天下为公”

36、1906年2月,清政府拟定了一项决议:凡派去日本留学的,只限于那些擅长中文并精通儒家经典的学生。对该决议的理解,正确的是

A、甲午战争失败,积极学习日本先进的政治制度 B、尊孔复古思想盛行,加强儒家思想在日本的宣传 C、“天朝上国”观念根深蒂固,限制留日学生人数

D、针对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日本的活动,加强对留日学生的控制

37、清初著名诗人陈元孝过崖山,于南宋陆秀夫负帝投海处题诗一首,中有:“山水萧萧风更吹,两崖波浪至今悲”之句。近人作陈元孝崖山题诗图,章太炎以该诗题画,1907年刊于《民报》,一时广为流传,章太炎此举意在

A、提倡反清复明 B、抵制保皇势力 C、宣扬传统文化 D、激发民族主义 38、“此次革命,是光复汉族,建立共和政府,无如虏廷仍未觉悟,派兵来鄂,与民军为难,我辈宜先驱逐在汉口之敌,收复北京,以完成革命之志。”文中的“革命”是指

A、义和团运动 B、武昌起义 C、二次革命 D、护国运动 39、下图为1833~1915年“共和”、“民主”这两个关键词在部分著作和报刊中出现频率的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