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阳建置沿革考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渔阳建置沿革考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3919e19964bcf84b9d57bd8

东南。前者在今平谷城北大、小北关村处,为西汉平谷县城,已见上文;后者在今平谷城之地,附近多发现汉墓,当为东汉平谷县城。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军阀割据,其中公孙瓒是活动于北方的重要人物。公孙瓒曾置渔阳太守,叫邹丹。兴平二年(195年),乌桓司马阎柔等率胡、汉数万人与邹丹战于潞县北,丹兵败被斩。这说明东汉末年潞县又曾经被公孙瓒当做渔阳郡守的治所。

东汉建安九年(204年)末,魏武曹操败袁绍,并其众;转年,斩袁谭,平冀州;继而北上幽州,平叛反叛势力,又征三郡乌丸,计斩袁尚和收降辽东公孙康,北方广大土地平定,幽州入曹魏版图。魏实行州郡县三级制,渔阳、北平、范阳、上谷等郡属幽州辖。

魏渔阳郡治渔阳,初领渔阳、潞、雍奴、泉州、狐奴五县。至明帝景初二年(238年),省狐奴县,复置安乐县,故此后渔阳郡领渔阳、潞、雍奴、泉州、安乐五县。②原东汉渔阳郡所属平谷、傂奚、犷平、安乐等县,当皆于黄初元年(220年)废,因这年“郡国县邑,多所改易”。③

曹魏有渔阳郡,但《晋书·地理志序》云:“魏武定霸,三方鼎立,生灵版荡,关洛荒芜,所置者(指郡)十二,??所省者七:上郡、朔方、五原、云中、定襄、渔阳、庐江。”

其中,朔方、五原、云中、定襄四郡省废,见《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事在建安二十

年(215年)正月,省四郡,各置一县,而别置新兴郡统之(明帝青龙三年复置朔方郡)。其他三郡何时省,不见记载。而清洪亮吉据此,故在曹操幽州统郡国中不列渔阳。⑤实际上,渔阳郡未省,曹魏仍有渔阳郡。《三国志·魏书·田豫传》谓田豫为“渔阳雍奴人”。同书《牵招传》又谓“渔阳傅容在雁门有名迹,继招后”。这里的“渔阳”即指渔阳郡。《三国志·魏书·明帝纪》:景初二年(238年)六月,“省渔阳郡之狐奴县,复置安乐县”。可进一步证明曹魏有渔阳郡。《晋书·张华传》谓“父(张)平,魏渔阳郡守”。《晋书·宣武王传》:咸宁初,“以渔阳郡益其国(指司马机之燕国)”。因此,曹魏当有渔阳郡。

在渔阳郡所领诸县中,安乐县的迁移值得商榷。两汉安乐县故城在今顺义西南、温榆河东岸的古城村。《水经注·沽水》云:“沽水又南迳安乐县故城东,《晋书地道记》曰:‘晋封刘禅为公国’。”⑥蜀后主刘禅封安乐公,事在魏元帝景元五年(264年)或咸熙元年(264年),分别见《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和《三国志·蜀书·后主传》。《晋书·地理志》于“幽州·燕国·安乐”下注云:“国相。蜀主刘禅封此县公。”说明封刘禅为安乐县公之安乐,即在今北京顺义。按《水经注》之说,安乐故城在沽水(今白河)之西。这个安乐县如果是安乐县故城,显然相距太远。今顺义西北六里的衙门村,旧名安乐庄,如果此安乐庄为刘禅所封安乐,与《水经注》所正合。此安乐县故城应是魏明帝景初二年(238年)省狐奴县而复置安乐县治所在。因为汉在今顺义地界置安乐、狐奴二县,安乐在顺义西南,

①②

《三国志·魏书》卷八《公孙瓒传》,中华书局,1999年,第182页。 [清]吴增僅 撰,杨守敬 補注:《二十五史补编》第三册《三国郡县表附考证》,第92页,中华书局,1998年。 ③

《三国志·魏书》卷二《文帝记》,第56页。 ④

《晋书》卷十四《地理志上》,中华书局,1999年,第262页。 ⑤

[清]洪亮吉:《补三国疆域志》,中华书局,1985年,第45-50页。 ⑥

《水经注校证》卷十四《沽水注》,第337页。

第 8 页

狐奴在顺义东北。当省狐奴而复置安乐县时,若安乐县治仍在安乐县故城,则未免太偏于西。将复置安乐县治东移,以就县境适中之地,合情合理。因此,沽水流经其东的安乐县故城应在今顺义西北六里的安乐庄。

魏元帝曹奂咸熙二年(265年),晋王司马炎禅受帝位,建元泰始,西晋建立。咸宁初,渔阳郡及属县并入燕国。①渔阳郡、渔阳县省。

从西晋惠帝永安元年(304年)刘渊称王起,到北魏太延五年(439年)统一中国北部为止,十六国相继经历了一百三十五年之久。期间,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先后拥有幽州渔阳地区。

东晋大兴二年(公元319年),羯族首领石勒在襄国(今河北邢台市东南)称王,国号曰赵,史称后赵。东晋咸和五年(330年),石勒即帝位,建元建平。

后赵于蓟城置幽州。幽州统燕、范阳、渔阳、上谷、代五郡。渔阳郡,西晋省,后赵复置,郡治雍奴,领雍奴、渔阳、潞、安乐、泉州、狐奴六县。②

东晋穆帝永和八年(352年),慕容儁称帝,国号曰燕,建元元玺,史称前燕。 前燕势力最强时,拥有幽、平、中、洛、豫、兗、青、徐、冀、并、荆等十一州。前燕有渔阳郡,为幽州辖,郡治、属县无可考。先前原属渔阳郡的潞、安乐、泉州、雍奴、狐奴等县属燕国辖。③

东晋穆帝永和七年(351年),苻健即天王大单于位,国号大秦,都长安,史称前秦。 前秦幽州刺史镇蓟城,领五郡,为燕国、范阳郡、北平郡、广宁郡、代郡。《十六国疆域志》没提渔阳郡,也未提渔阳县,但是后赵渔阳郡其它属县均有提及,安乐、泉州、雍奴、狐奴属蓟辖,徐无、土垠、无终属北平郡。渔阳郡、渔阳县,当省。④

东晋太元九年(384年),秦将慕容垂在河南荥阳称王,建元燕元,史称后燕。 后燕拥有冀、幽、平、营、兖、青、徐、豫、并、雍等十州的土地。后燕幽州因前代之置,治蓟城,领六郡,为燕郡、渔阳郡、范阳郡、广宁郡、代郡、上谷郡。天兴元年(398年)三月,“渔阳群盗库傉官韬聚众反。诏中坚将军伊谓讨之”。同年七月,“渔阳乌丸库傉官韬复聚党为寇。诏冠军将军王建讨平之”。⑤但此时的渔阳仍为后燕土地,后归北魏。渔阳郡,属县无考。⑥

东晋孝武帝太元十一年(386年)正月,拓跋珪即代王位,建元登国。皇始元年(396年),魏王拓跋珪称帝,改元皇始;又两年(398年),正式定国号为魏,改元天兴,并迁

①②

(二) 西晋省废至隋末定蓟

《晋书》卷三十八《宣五王传·清惠亭侯京》,第736页。 [清]洪亮吉:《十六国疆域志》卷二《后赵·幽州》,中华书局,1985年,第92、93页。 ③

《十六国疆域志》卷三《前燕·幽州》,第123页。 ④

《十六国疆域志》卷四《前秦·幽州》,第211-213页。 ⑤

《魏书》卷二《太祖纪》,中华书局,1999年,第21页。 ⑥

《十六国疆域志》卷十二《后燕·幽州》:“渔阳郡,以见前燕录,故亦附入,县无改。”第380页。

第 9 页

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史称北魏。

天兴二年(399年)十月,后燕慕容盛征掳将军、燕郡太守高湖,率户三千内属,北魏自此拥有燕蓟之地。

北魏有渔阳郡,属幽州辖,郡治雍奴,领六县,为雍奴、潞、无终、渔阳、土垠、徐无。其中,无终、土垠、徐无三县原为北平郡属县,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北平郡并入渔阳郡。渔阳郡领县原有安乐、平谷二县,太平真君七年并入潞县。①《魏书·孝庄纪》云:建义元年(528年)十月,“以冀东之长乐、相州之南赵、定州之博陵、沧州之浮阳、平州之辽西、燕州之渔阳七郡,各万户,增封太原王尔朱荣为太原国”。②

渔阳县,县治有迁徙,已经不是秦汉渔阳郡(县)故城。因为《魏书·地形志》渔阳郡渔阳县下注云:“有渔阳城、安乐城。有桃花山。”“有渔阳城”,指北魏以前的渔阳郡县所治之渔阳城,其址在今怀柔区东梨园庄东南,《水经注》称之为“渔阳故城”。尹钧科认为:北魏渔阳县内的安乐城,指西晋安乐县城。桃花山,当即桃山,位于今怀柔、顺义二县边界上。山下有桃山村,属怀柔区,附近有较大规模的古代聚落遗址。由此,今怀柔南桃山村附近东北有渔阳城,南有安乐城,近有桃花山,尹钧科怀疑这处遗址可能是北魏渔阳县治。③

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534年)十月,齐神武王高欢乘孝武帝西去长安,推魏清河王世子元善见为主,迁都于邺,是为东魏。东魏立国十七年,其地方区域基本沿袭北魏。有渔阳郡,属幽州,治雍奴。领六县:雍奴,渔阳,潞,无终,土垠,徐无。

东魏孝静帝武定八年(550年)五月丙辰,东魏帝位归位于齐王高洋,改武定八年为天保元年,北齐王朝开始。

北齐有渔阳郡,属东北道行台幽州辖。《隋书·地理志》于“涿郡·潞县”下云:“旧置渔阳郡,开皇初废。”按北周建德六年(577年),幽州始入北周版图,又四年,地入于隋。故北周之渔阳郡当仍高齐旧置。也就是说,北齐之渔阳郡当治潞。渔阳郡,治潞县,辖六县:雍奴、潞县、无终、渔阳、土垠、徐无。④

西魏恭帝三年(556年)十二月,禅位于周公宇文觉,宇文周王朝建立,史称北周。但直到周武帝建德六年(577年)二月,北齐诸行台州镇悉降,关东平定后,北周才据有幽州等地。至周静帝大定元年(581年)二月,相国、隋王杨坚称帝,建立隋朝,北周遂亡。因此,渔阳地区入北周版图,为时不足四年。

北周有渔阳郡,属幽州总管府辖,治潞,领潞、雍奴、无终三县。《隋书·地理志》涿郡潞县下云:“旧置渔阳郡,开皇初废。”《周书·杨纂传》子杨睿,“位至上柱国、渔阳郡公”。⑤清人刘锡信撰《渔阳郡三治潞县考》一文,亦主北周渔阳郡治潞县之说。潞县,今通县东八里古城处。雍奴治今天津市武清区(杨村)西北之旧县村处。无终县治为今天津

①②

《魏书》卷一〇六二上《地形志》,第1672页。 《魏书》卷十《孝庄纪》,第174页。 ③

尹钧科:《北京历代建置沿革》,北京出版社,1994年,第75页。 ④

施和金:《北齐地理志》卷一《河北地区》,中华书局,2008年,第102页。 ⑤

《周书》卷三十六《杨纂传》,中华书局,1999年,第429页。

第 10 页

市蓟县。

(三)隋末定蓟至明初省废

北周大定元年( 581年)二月,周帝单位于隋王杨坚,隋朝建立。

隋初仍周旧制,渔阳郡辖于幽州总管府,领潞、雍奴、无终三县。开皇三年(583年)十一月“甲午,罢天下诸郡”,①幽州总管府所领之郡遂废,因此《隋书·地理志》潞县下云:“旧置渔阳郡,开皇初废”。渔阳郡废置后,所领县直属于幽州总管府。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罢州为郡,遂于原幽州改置涿郡。原属幽州渔阳郡之潞、无终、雍奴三县,因开皇间移置玄州于无终,潞、雍奴二县皆属玄州,大业初玄州改置渔阳郡,领无终一县,潞与雍奴则割隶涿郡,至大业末年,又改无终县曰渔阳县。

大业十三年(617年)五月,唐王、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十一月,攻克京城长安。翌年(618年)五月,李渊即帝位,建元武德,唐朝建立。

蓟州渔阳郡。本隋渔阳郡及渔阳县。武德初废郡,县属幽州。开元十八年(730年)析幽州之渔阳、三河、玉田三县置蓟州。天宝元年(742年)改为渔阳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蓟州。州治渔阳(今天津蓟县)。领三县,为渔阳县、三河县、玉田县。(参见附图三)

渔阳县。本隋渔阳县,为渔阳郡治。武德元年(618年)废郡,县属幽州。二年(619年)于潞县置玄州后,渔阳县改属玄州。贞观元年(627年)废玄州,又还属幽州。神龙元年(705年),营州侨治于渔阳县,县改属营州。开元四年(716年),营州迁还柳城,县还属幽州。八年(720年),营州又往就渔阳,县复属之。十一年(723年),营州在迁回柳城,渔阳县亦再归属幽州。十八年(730年)分幽州置蓟州,渔阳县属蓟州,为州治。天宝元年(742年)属渔阳郡,为郡治。乾元元年(758年)复属蓟州。

三河县。唐开元四年(716年),分潞县东境置三河县,属幽州。开元十八年(730年)分幽州置蓟州后,县属蓟州。治所即今三河。

玉田县。本隋渔阳县地。唐武德二年(619年)分置无终县,属幽州。贞观元年(627年)省。乾封二年(667年)复置无终县,仍属幽州。万岁通天二年(697年)改名玉田县。神龙元年(705年)改属营州,开元四年(716年)还属幽州。八年(720年),复置营州,十一年(723年)再还归幽州。十八年(730年)置蓟州后,县属蓟州。天宝元年(742年)改属渔阳郡,乾元元年(758年)复置蓟州。县治即今玉田。

唐朝后期,藩镇割据,演变为以梁、唐、晋、汉、周为主的五代十国。但后梁的势力未及幽州。当时的幽州节度使刘仁恭、刘守光父子盘踞幽燕地区。贞明二年(916年),河北诸州悉入于晋。龙德三年(923年),晋王李存勗在魏州称帝,是为后唐庄宗。历十三年后,于清泰三年(936年),后唐驸马石敬瑭在契丹的援助下称帝,国号晋,史称后晋,建

《隋书》卷一《高祖纪》,中华书局,1982年,第20页。

第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