秭归实习区自然地理概况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秭归实习区自然地理概况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397c809bb68a98271fefa6a

实习区自然地理概况

一、实习基地简介

2003年,学校拟在秭归建立一个集教学科研一体的基地,2004年我校组织相关院系教员数次到秭归进行建立实习基地的论证工作,对实习基地的地质教学资源与路线等进行了详细地调查,大家一致认为,秭归地区的地质现象能够满足相应的教学要求,同年年底,学校最终决定在秭归建立三峡实习基地。2005年初,三峡实习基地开工建设,2006年初建成完工。

中国地质大学三峡实习基地位于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县城(原茅坪镇)西部边缘,东倚秀丽的夔龙山与秭归县城,距县政府所在地约1公里,北瞰三峡库区库首部分,南、西均为坡地与耕作区。 实习区自然地理概况

二、秭归县交通位置及行政区划

秭归县位于湖北省西部东临宜昌市,距离湖北省省会武汉市约400公里,武汉至秭归交通十分便利,主要经武汉至宜昌的汉宜高速,以及武汉至宜昌的铁路,再进入宜昌至秭归的专用公路抵达秭归。秭归的交通主要以公路和水运为主,每天有两班客车直达武汉(7:30、13:30),到宜昌的班车每15分钟一班。 三、秭归县政区划与经济发展概况

秭归全县辖7镇5乡,分别为茅坪镇、屈原镇、归州镇、沙镇溪镇、两河口镇、郭家坝镇、杨林桥镇,以及水田坝乡、泄滩乡、磨坪乡、梅家河乡、周坪乡。全县目前共有202个行政村、7个居民委员会,1182个村民小组、43个居民小组。见秭归县行政区划图 全县总人口约39.5万人(2005),国土面积2427平方公里。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1.53亿元,比2002年增长9%,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4.23亿元、8.69亿元和8.61亿元。

秭归矿产资源丰富,县境内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20多种,主要有铁矿、金矿、煤矿、石灰石,重晶石等。另外,水力资源丰富,长江横贯县境,水电开发潜力巨大,中小型水电站星罗棋布,秭归已成为全国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建设县,是全国农村水电中级电气化建设试点县。火电装机3万千瓦,年发电量可达1.8亿度。

全县耕地面积2.39万公顷,多以荒山林地为主,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近些年,大力发展多种经济和市场农业,全县基本形成了高山烤烟和反季节蔬菜、中山茶叶和板栗、低山柑桔的农业生产基地格局,高效经济林面积达28万亩。农特资源丰富多样,盛产柑桔、茶叶、烤烟、板栗、魔芋,脐橙、锦橙、桃叶橙和夏橙号称“峡江四秀”,尤以脐橙盛名,全县脐橙种植面积已达15万亩,因为规模大、品质好,因此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脐橙之乡”,并多次获得优质水果金奖和中华名果称号。 实习区自然地理概况 四自然地理 1、地貌

实习区处于我国三个阶梯的第二阶梯大巴山山系的东端,属长江上游下段的三峡河谷地带的鄂西南山区。山脉走向为北东—南西或北西—南东向。 2、气候

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实习区由于高山夹峙,下有水垫,因此600米以下形成逆温层,即在冬天形成沿江两岸的冬暖带,年均气温18℃,极端最低温只有-3℃ ,有利于柑桔特别是脐橙的生长 实习区区域地质简介 一、实习区大地构造位置

实习区位于黄陵背斜之南缘,按地质力学说的观点,本区位于淮阳山字型西反射弧和区域东西向构造带的汇交复合部位。 按历史大地构造学派观点,本区位居扬子地块鄂黔台褶带与四川台向斜两个二级构造单元的分界过渡地段,具体落实在鄂黔台褶带之黄陵穹窿中。

二、实习区地质综述

一)实习区缆胜

实习区主要位于黄陵岩基的南缘,东至江北的莲沱镇,西至链子岩(崖),南到棺材岩,面积约460平方公里。区内地质现象丰富,以黄陵背斜为主体,两侧的变质岩、沉积岩依次展布,构成了本区基本的构造格局。 二)实习区地层概况

本次实习主要观察前寒武与古生界地层,由于中、新生界地层主要分布于实习区的西部秭归盆地中,故仅仅作为介绍。教学路线分布大致情况如下。

(一)前寒武系

本区前寒武系地层主要为中元古界崆岭群,主要为一套区域变质岩,出露于兰陵溪至翼家湾一线,实习区东部未见出露。本次实习所观察的小渔村组第三段常见岩性为斜长角

闪岩、角闪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片岩、角闪片岩、黑云母片岩、黑云母石英片岩,局部具有混合岩化现象。

(二)华南系与震旦系

本区华南系与震旦系地层分布广泛,是实习中重点观察的地层,除参观震旦系国际标准地层剖面外,地层实测剖面工作和野外地质填图工作均选择此地层中进行,故是我们重点了解与掌握的地层。

1、华南系与震旦系地层的划分

华南系与震旦系均分为上、下两统,包含4各组。

2、出露位置:震旦系地层主要分布于黄陵岩基的周边,实习区东部与南部高家溪花鸡坡一带直接覆盖于岩基之上,中部翼家湾则覆盖于崆岭群之上,其中泗溪与高家溪出露较全,局部地段莲沱组变薄或无。 (三)寒武系

寒武系是实习区分布最为广泛的地层,是实习区重点了解的地层,由于寒武系在区内主要分布于南侧,地势陡峻,故实习中仅在库区南岸九曲脑至九畹溪一线观察。 (四)其它

三)实习区岩浆岩

区内岩浆岩主要为黄陵岩基,出露面积约560平方公里,

该岩基为一大型复式岩体,为多期次侵入而成,从超基性—酸性各类型均有,岩体不仅类型多,构造现象也极为丰富,是观察研究岩浆岩的最佳场所。

实习区内为该岩基的南端,分两个超单元(茅坪复式岩体与黄陵庙复式岩体),其中茅坪复式岩体以陈家冲黑云角闪英云闪长岩为代表,黄陵庙复式岩体以小滩头似斑状为代表。 本区主要代表性岩浆岩为以下几种类型。 小滩头岩体:似斑状二云母正长花岗岩 青鱼背岩体:中粒白云母二长花岗岩 三斗坪岩体:灰色中粒黑云母花岗闪长岩 东岳庙岩体:灰色中细粒黑云斜长花岗岩 堰湾岩体:灰白色粗粒黑云母英云闪长岩

太平溪岩体:深灰色中粗粒黑云角闪英云闪长岩 中坝岩体:灰色中-细粒黑云母石英闪岩岩

兰陵溪岩体:灰黑色中-细粒黑云角闪石英闪长岩

本区主要代表性岩浆岩为以下几种类型。

区内构造种类齐全,褶皱断裂构造发育,代表性的如下: 一、褶皱:实习区褶皱构造发育,按其褶皱规模主要为: 1、黄陵穹窿构造

黄陵穹窿是本区规模最大的褶皱构造,核部长约64km,宽约35km。核部地层为太古与中-下元古界的区域变质岩系以及后期侵入的皇陵岩基,两翼为沉积盖层,依次为南华系—寒武、奥套系等地层,以核部地层为中心,盖层均向四周倾斜,倾角多为25—35度。

实习区区域地质简介

由于实习区位于黄陵穹窿的南缘,因皇陵穹窿皱迹近南北,本区成为黄陵穹窿南端大型转折端的一部分,并控制了本区基本的褶皱构造格架。

造成实习区内东侧地层向东南倾,南侧南倾,西侧西南倾的构造特点。 2、层间褶皱

本区层间褶皱极为发育,主要有九湾溪平卧褶皱、冀家湾处的平卧褶皱以及九曲脑的斜歪褶皱等。 实习区区域地质简介

二、节理构造

本区节理构造众多,皆有发育与岩浆岩、变质岩中的节理也有发育与沉积岩中的各种类型的节理。现主要介绍一下沉积岩中的主要节理类型。

1、张节理

本区火炬状张节理尤以泗溪公园内采石场灯影组中的最为典型。其中,雁行式张节理,张节理的尖灭侧现现象与层间劈理也十分典型。

2、剪节理

区内剪节理三大岩类中均有发育,岩浆岩与变质岩中的剪节理多被后期的岩脉所充填,沉积岩中的剪节理可切穿砾石,在测量产状的时候尤应注意。 断层

本区断层发育,各种断层均有发现,其中代表性的有仙女山活动断层,九湾溪断层、以及各类中小规模的断层。

大型断层多因规模大,掩盖严重而不宜直接观察,中小型断层相对直观,大型断层总体表现为几下特点:

其一,总体表现为围绕岩体呈放射状展布;

其二,产状近直立,多为平移断层,这与黄陵岩基的后期隆起有关。

中小规模断层主要代表有变质岩中平移断层,岩家河组与水井沱组中地堑构造等。

实习区区域地质简介

从平面分布看,黄陵穹隆分为三大部分:

1.太古代-古元古代结晶基底,位于穹隆核部,称之为崆岭变质岩系; 2.新元古代黄陵花岗岩基,沿NW-SE向斜切结晶基底;

3.南华系开始的以海相沉积为主的沉积盖层分布于黄陵岩基的周缘。 实习区区域地质简介

从地质历史的演化看,本区主要经历了七个构造活动阶段:

1.新太古代(2700-2600Ma)

崆岭古陆核形成,是我国扬子地台不可多得的最古老的结晶基底

古老的花岗岩基就位,它可能是大洋洋壳部分熔融形成,也可能是川中陆核分离形成,后经变质形成片麻状构造,统称为灰色片麻岩。 2.古元古中期(2332-2172Ma)

南华洋向古陆核俯冲,形成崆岭群表壳岩系 形成广布的火山岩经变质形成斜长角闪(片)岩 代表洋壳剖面的蛇纹混杂岩拼贴于陆核边缘。 实习区区域地质简介

3.元古代(830Ma)

南华洋再次向已增生的陆核俯冲

形成黄陵花岗岩基,沿.NNW-SSE方向交切黄陵崆岭群变质岩系 4.新元古代(750Ma)

大洋闭合导致陆内俯冲作用发生,地壳增厚,形成白云母花岗岩 小滩头岩体和青鱼背岩体就位。

5.新元古代晚期(750-600Ma) 实习区区域地质简介

扬子古大陆克拉通化并固结

该古大陆发育以脆性为主的断裂,并伴随晚期岩脉贯入

6.南华纪-中生代之前(600-100Ma)

扬子古大陆遭受大规模的海侵,发生以海相沉积为主的沉积作用,其沉积地层整合或平行不整合的叠置和覆盖在黄陵地区的结晶基底和花岗岩岩基之上。 实习区区域地质简介 7.中生代时期(100Ma±) 结晶基底和岩基隆升

四周的沉积盖层地层产状向外倾斜 顶盖的地层遭受剥蚀

形成现今的黄陵穹隆

并伴随因形成背斜而产生的层间滑动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