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学年第一学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学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2010学年第一学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学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3d8405177232f60ddcca1b7

2010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语文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学案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主要内容及思想

本文的是阐述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人才的培养中,逆境作用不可小视;国家的治理中,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和邻国的侵扰,国家就会在安逸享乐中灭亡。 二、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

第1段:列举古代六位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举例论证)

这些事例暗示:逆境对造就人才的重大作用。 第2段:归纳概括第一段的事例。说明困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道理论证) 第二部分 第3段:从个人和国家的角度进一步阐发上述结论。

第三部分 第4段: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点独成一段。 三、关于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的例子

1、仲尼厄而作《春秋》 2、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3、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4、司马迁受腐刑而作《史记》

5、贝多芬即使在双耳失聪的情况下,仍然坚持音乐创作。 四、写作特色:

1、层层推进,结构严密。

孟子为了论证中心论点,先列举历史上由卑微到显贵的人物为例,说明人要有所作为, 成就大业,就必须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接着文章将论证由个别事例转向一般事例,由个人身世浮沉的角度上升到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自然地得出了结论。(特殊论据——一般论据——中心论点。) 2、、善用修辞,气势磅礴。

本文编者加的题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本身就是对比和对偶。以论点为题,文章自然眉目分明,主旨显豁,而用对比修辞,论点更鲜明。而结尾“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至灭亡,为推断出中心论点打下了基础。本文还多处运用排比的修辞。如一二段都用了排比的修辞。层层迭迭的排比句式极有气势,如长河大浪,磅礴而来,咄咄逼人,横行无阻。

3、、多用短句,琅琅上口。

五、比较《孟子二章》在论证方面的不同。 这两则短文都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第一则以战争中的事例作为例证,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用的是演绎推理;第二

则从个人事例说起,在得出“困境出人才”这个观点后,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用的是归纳推理。提出论点方式不相同:第一则短文的论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在文章中间部分点明;第二则短文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文章结尾处揭示出的,不再对论点进行解说。 六、 重点语句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上天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体肤饿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颜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颜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如果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时时都有灭亡的危险。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5、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6、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七、文意理解:

舜发( )于( ) 畎亩之中,傅说举( )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 )天将降( ) 大任于是( )人也,必先苦( ) 其心志,劳( )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 )其身,行拂乱( )其所为,所以( )动心忍性,曾( )益( )其所不能。

人恒( )过( ),然后( )能改;困于( )心,衡( )于虑,而后作;征( )于色发于( )声而后喻( )。入则( )无法家拂( )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 )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黑体的词语 (2)翻译重点语句: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 ”

2、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用原文回答) 3、说出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什么。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2008年5月23日,温家宝总理为震后复学的北川学子题下“多难兴邦” 6、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四个字,它与本文表达的 的观点相类似。

(3)理解语段回答问题 1、 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是: 2、第1自然段列举的六位由卑微到圣贤的人他们是谁?想一想作者这样写的

作用?

3、第一自然段运用什么样的句式?这种句式的作用是什么?

4、这几位古代贤能的人所处的时代不同,但是他们的经历什么共同点?

5、第二段承上启下的句子:

第二自然段归纳出了第一段的结论: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事,必

须 。并指明了磨练的益处:一、 。二 。

6、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 。

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是 (受磨练的益处)增益其所不能。

7、第三段即: 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的句子是 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的句子是: 。

8、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 论述了 的道理。

八、巩固练习: 1、本文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哪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

5、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 举了卑微贫穷而成为圣君贤相的典型事例后,从理论上归纳了 的重要性,接 着又从 两方面进行论述,从正面讲磨练激发 人斗志(个人) 。从反 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国家)。 。由 推及到 , 在此基础上顾理成 章地得出“ ”中心论点。 九、词语归类 通假字

1、曾,同“增”,增加。 2、衡,同“横”,梗塞,不顺。

3、拂,同“弼”,辅佐。 4、忍,通“韧”,坚韧。 词性活用:

使动用法:苦:使......痛苦 例如:必先苦其心志,

劳:使......劳累 例如:劳其筋骨 饿:使.....饥饿 如:饿其体肤, 空乏:使......经受贫困之苦 如:空乏其身

动:使...震动 如:动心忍性 忍:使....坚韧 如:动心忍性。

乱:使......受到阻扰。例如:行乱其所为。 动词用作名词:入:在国内 出:在国外

名词用作动词:过:犯错 例如:人恒过

特殊句式 状语后置:困于心【于心困】

一词多义

1.拂(fu)拂逆 例如:行拂乱其所为。 2.拂(bi)同“弼”,辅佐 例如:入则无法家拂士。

3 发 (fa) 被任用 例如:舜发于畎亩之中。

4 发 (fa) 表现 例如:征于色,发于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