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学试题及答案29830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国际金融学试题及答案29830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3e7eecc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80f72bc

四、 计算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1)存在套利机会。

(2)在伦敦市场用1000万英镑买进2000万美圆,在纽约市场用2000万美圆买进3860万德国马克,在法兰克福市场用3800万德国马克买进1000万英镑,盈利3860—3800=60万德国马克。

2、买入价:2.8010×8.2710=23.1671 卖出价:2.8050×8.2810=23.2282 英镑与人民币的汇率为:1£=RMB¥23.1671/23.2282 五、论述题(每题20分)

1、罗伯特?蒙代尔(Robert Mundell)提出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搭配来解决内部均衡和

外部平衡的矛盾。

蒙代尔是以预算作为财政政策的代表(用横轴表示),以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代表(以纵轴表示),来论述期其搭配方法的。 IB

(1) A B EB

C O EB (4) IB (3)

预算增加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

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图中,I B曲线表示内部均衡,在这条线上,国内经济达于均衡。在这条线的左边,国内经济处于衰退和失业;在这条线的右边,国内经济处于膨胀。EB曲线表示外部平衡,在这条线上,国际收支达于平衡。在这条线的上边,表示国际收支逆差;这条线的下边,表示国际收支顺差。沿预算轴线向右移动,表示财政政策的扩张、预算增加;向左移动,表示财政政策的紧缩、预算削减。沿利率(货币政策的代表)轴线向上移动,表示货币政策的扩张,银根放松;向下移动,表示货币政策紧缩,银根收缩。IB曲线和EB 曲线的斜率都为负,表示当一种政策扩张时,为达到内部均衡或外部平衡,另一种政策必须紧缩;或另一种政策紧缩时,另一种政策必须扩张。IB曲线比EB曲线更陡峭,是因为蒙代尔假定,相对而言,预算对国民收入、就业等国内经济变量影响较大,而利率则对国际收支影响较大。

(2) 在上述假定条件下,蒙代尔认为,当国内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都处于失衡状态时(比如在区间I的点A时),就采用财政政策来解决经济衰退问题,扩大预算,使点A向B移动。同时,应采用紧缩性货币政策来解决国际收支问题,使点B向点C移动。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如此反复搭配使用,最终会使点A切近点O。在O点上,表示国内经济达于均衡和国际收支达于平衡,即国际收支均衡。

上述政策搭配的原理可同样推广到区间II 、区间 III和区间IV。由此,我们得到如下几种搭配。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

区间 经济状况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I 失业、衰退/国际收支逆差 扩张 紧缩 II 通货膨胀/国际收支逆差 紧缩 扩张 III 通货膨胀/国际收支顺差 紧缩 扩张 IV 失业、衰退/国际收支顺差 扩张 扩张

2、人民币自由兑换有几种不同的含义。第一种是指在经常项目交易中实现人民币的自由兑换,第二种是在资本项目交易中实现人民币的自由兑换,第三种是指对国内公民个人实现的人民币自由兑换。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于货币自由兑换的定义,经常项目交易中实现了货币自由兑换,那么,这种货币就是可兑换货币。

人民币成为可兑换货币的第一个条件是政府必须要有充足的国际储备。代实行人民币自由兑换后,为了应付随时可能发生的兑换要求、维持外汇市场和汇率的相对稳定,政府必须保证有较充足的国际储备尤其是外汇储备。

人民币成为可兑换货币的第二个条件是我国经济的规模和开放程度。货币自由兑换必须有强大的国力予以支持。弱小的经济通过货币自由兑换把国内市场与国际相联结,风险是很大的。国力越强大,经济结构和产品结构越多样,抵御货币兑换所带来的风险的能力就越大,货币兑换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就越小。经济开放程度是实现货币自由兑换的一个软条件,它带有双重性。一方面,一定程度的对外经济往来,是形成外汇市场的必要前提;另一方面,开放程度越高,货币自由兑换可能带来的风险也越大。

人民币自由兑换的第三个条件是宏观金融的稳定。货币问题是金融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外汇市场是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宏观金融的稳定,就没有汇率的稳定,就没有外汇市场的稳定。宏观金融的稳定包括多层含义,其中,最主要的是货币供给增长和物价的稳定。实现宏观金融稳定的一个重要机制是利率政策,我国目前在利率政策的运用上仍有欠缺,突出表现在:一是实际利率经常为负,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不利于正常

储蓄的发展和资本积累。二是利率的运用不够灵活等。实现宏观金融稳定的另一个重要机制是进行银行制度改革,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专业银行商业化,二是增强人民币的独立性,使其不在依附于各级财政。

人民币自由兑换的第四个条件使微观经济方面的。货币自由兑换将使国内价格体系与国外价格体系更紧密地联系起来,世界市场价格的波动将反映的更直接频繁,国内外价格体系的差异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将更巨大。为了减少价格体系差异和价格波动的冲击,一方面,要理顺国内的比价关系,通过扩大开放使国内价格体系更接近世界市场的比价体系;另一方面要家大企业经营机制转变的力度。使企业对价格的反应更灵敏;加速企业、尤其使亏损的大中型企业的技术改造、产品换代,以提高它们抗衡价格波动的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人民币自由兑换的第五个条件使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时的人民币汇率水平要适当 。汇率水平适当不仅是人民币自由兑换的前提,也是人民币自由兑换后保持外汇市场稳定的重要条件。

《国际金融学》模拟试题(二)参考答案

二、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4分)

1、A。2、ABD。3、ABC。4、A。5、ACD。6、CD。7、A。 四、计算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直接标价法下,远期汇率=即期汇率—贴水 1.3425-0.05=1.2925 ;1.3525-0.04=1.3125 一个月后的汇率为1英镑=1.2925——1.3125美圆 10万英镑×1.2925=12.925万美圆。 2、1.98×(9.5%—7%)×3/12=0.0124 1.98—0.0124=1.9676

英镑与美圆3个月的远期汇率为1英镑=1.9676美圆 五、论述题(每题20分)

1、汇率变动的经济影响是多方面的。汇率下浮(贬值)与上浮(升值)的方向相反,作用

也正好相反。关于汇率下浮对经济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汇率下浮(贬值)与物价水平。货币贬值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对物价水平的影响。

传统的理论认为,在需求弹性比较高的前提下,货币贬值可以提高进口商品的国内价格、降低出口产品的价格。通过这种相对价格的变化,进口可以减少,从而使生产进口替代品的国内产业得以扩张;出口可以增加,从而使生产出口商品的产业得以扩张。因此,贬值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在不产生对国内物价上涨压力的情况下,带动国内产业和就业的增长。但是,在实践中,贬值不一定真能达到上述的理想效果。因为,贬值通过货币工资机制、生产成本机制、货币供应机制和

收入机制,有可能导致国内工资和物价水平的循环上升,并最终抵消它所可能带来的全部好处。

(2) 汇率下浮(贬值)与外汇短缺。虽然外汇短缺的根本原因不是货币性的;但

是,贬值会影响外汇短缺的扩大或缩小。通过货币供应机制,下浮导致国内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货币发行增多,使人们预期本国货币将进一步贬值,从而出于保值的目的将资金投向外币,加剧外汇市场的缺口。这是货币供应——预期机制。从更深层次看,货币贬值过度还会起到保护落后企业,不利国内企业劳动生产率和竞争力的提高,不利改善产业结构,从而从根本上不利消除外汇短缺,这是劳动生产率——经济结构机制。

(3) 汇率下浮(贬值)与货币替代和资金逃避。所谓货币替代,是指在一国的经

济发展过程中,居民因对本国货币币值的稳定失去信心或本国货币资产 收益率相对较低时发生的大规模货币兑换,从而外币在价值储藏、交易媒介和计价标准等货币职能方面全面或部分地替代本币的一种现象。从理论上讲货币替代和资金外流是两个不完全相同的概念。但是,单方面的货币替代往往导致资金外流或资金逃避。就币值风险和收入风险而言,精确地说,决定货币替代的因素不仅仅是相对通货膨胀率和金融资产的相对名义收益率,还取决于本国货币的汇率,用简单公式表示:(本国金融资产名义收益率—通货膨胀涨率—本国货币的预期高估率或+预期低估率)=(外国金融资产名义收益率—外国通货膨胀率)。由此可见,在名义收益率和通货膨胀率既定的前提下,汇率水平能影响货币替代的程度。在不考虑国家风险等其他非经济因素的前提下,汇率的低估有助于减低货币替代的程度。

(4) 汇率下浮(贬值)与进出口贸易收支。贬值对贸易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三个

因素:一是进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二是国内总供给的数量和结构;三是“闲置资源”,即能随时用于出口品和进口替代品生产品的资源,存在与否。

(5) 汇率下浮(贬值)与国际贸易交换条件。所谓国际贸易交换条件,实质出口

商品单位价格变动率与进口商品单位价格变动率之间的比率。当比率上升,称为贸易条件改善,它表示由于进出口相对价格的有利变动,使相同数量的出口能换回较多数量的进口;反之,当这一比率下降,称为贸易条件恶化,它表示由于进出口相对价格的不利变动,使相同数量的出口只能换回较少数量的进口,这意味着实际资源的损失。当贸易条件改善(或恶化)时若进出口数量依旧不便,则贸易收入必将改善(或恶化)。货币汇率的变化会引起进出口商品价格的变化从而影响贸易条件,但贸易条件恶化不一定是货币贬值的必然结果。

(6) 汇率下浮(贬值)与总需求。比较传统的理论认为,成功的汇率下调对经济

的影响是扩张性的。在乘数作用下,它通过增加出口、增加进口替代品的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