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开(中央电大)专科《学前教育学》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国开(中央电大)专科《学前教育学》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3f03ccd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11d5480

因此,不能顾此失彼,随意削弱或取消任何一种活动。在幼儿教育实践中,较多地存在重教学活动而轻生活活动、重有组织的活动而轻幼儿自由活动的倾向,因此,有必要强调生活活动和幼儿自由活动的重要性。

(2)各种活动必须有机地统一为一个整体。每种活动不是分离地、孤立地对幼儿发挥影响力的。一日活动必须统一在共同的教育目标下,形成合力,才能发挥整体教育功能。因此,如何把教育目标渗透到各种活动中,或者说,每个活动怎样围绕目标来展开,就成为实践中应当特别关注的问题。

三、论述题题库

2019年1月试题及答案

16.论述学前教育的社会功能及其产生的负面功能。 答:社会功能: (1)政治功能。 (2)经济功能。 (3)文化功能。 (4)家庭功能。 负面功能:

(1)过度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儿童成长的苦涩。 (2)功能异化:阻碍经济、政治功能的发挥。 17.论述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答:(1)家庭教育是其它教育的坚实基础。

(2)家庭教育是学前儿童认识和步入社会的起点。 (3)家庭教育是学前儿童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

(4)家庭教育的各种因素是学前儿童性格养成的条件。

2018年7月试题及答案

16.论述学前教育学的产生与演变。

答:(1)孕育阶段:代表人物有颜之推柏位图等,主要特点是丰富性、实践性、零散性。

(2)萌芽阶段:代表人夸美纽斯、卢梭等,主要特点是专门化、完备化、理论化。

(3)初创阶段:代表人物有福禄培尔、蒙台梭利等,主要特点是针对性、系统性、理论性。

(4)发展阶段:辩证唯物主义为学前教育学的研究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邻近学科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学前教育学提供了科学基础。

17.借鉴国外幼小衔接工作的经验,提出改善我国幼小衔接工作的措施。

答:(1)国外幼小衔接工作的经验:增进两个教育阶段的相互了解、改革现有的教育机构把小学低年级和幼儿园联系起来、为学前儿童规定统一的教育方案和要求、改革师资培训工作、提前开始普及义务教育、加强科学实验研究工作。

(2)改善我国幼小衔接工作的建议

2018年1月试题及答案

16.论述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答:(1)家庭教育是其它教育的坚实基础;

(2)家庭教育是学前儿童认识和步入社会的起点; (3)家庭教育是学前儿童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

(4)家庭教育的各种因素是学前儿童性格养成的条件。 17.论述社区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

答:(1)对学前儿童进行有效的补偿性教育; (2)积极影响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3)为学前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保障; (4)为学前儿童提供特定的精神环境; (5)有利于培养学前儿童的良好行为; 综合评价。

21

2017年6月试题及答案

16.论述学前教育的社会功能及其产生的负面功能。 参考答案一:

社会功能: (1)政治功能。 (2)经济功能。 (3)文化功能。 (4)家庭功能。 负面功能:

(1)过度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儿童成长的苦涩。 (2)功能异化:阻碍经济、政治功能的发挥。 综合评价。 参考答案二:

学前教育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为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稳定等方面的影响作用。学前教育具有重要的文化传递功能,学前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引导和帮助幼儿学习和掌握人类社会文化历史经验,促进和参与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位,家庭的稳定以及家庭生活的质量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家庭中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是家庭生活是否和谐幸福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说,学前教育关系着社会的稳定与健康发展。

17.借鉴国外幼小衔接工作的经验,提出改善我国幼小衔接工作的措施。

(1)国外幼小衔接工作的经验:增进两个教育阶段的相互了解、改革现有的教育机构,把小学低年级和幼儿园联系起来、为学前儿童规定统一的教育方案和要求、改革师资培训工作、提前开始普及义务教育、加强科学实验研究工作。

(2)改善我国幼小衔接工作的建议。

2017年1月试题及答案

16.举例说明如何实现幼儿园与社区的合作。 答:(1)设置社区学前教育基地。

(2)成立社区学前儿童早期教青中心。 (3)借助社区教育资源开展社区学前教育。 17.分析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因素。

答:(1)家庭。主要通过家庭教养方式(溺爱、专制、民主、放任)影响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

(2)幼儿园。主要通过模仿、认同和教育期望实现影响。

(3)社区。对学生儿童进行补偿性教育;影响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为学前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保障;为学前儿童提供特定的精神环境;有利于培养学前儿童的良好行为。

2016年7月试题及答案

16.论述学前教育学的产生与演变。 答:一、孕育阶段(16世纪以前)

(一)中国。在这一时期,学前儿童主要在家中接受早期启蒙教育,学前社会教育尚未产生。因此,这一时期的学前教育思想属学前家庭教育理论的范畴。其中以颜之推、朱熹的幼儿教育思想较为出色。

(二)国外。1.柏拉图《理想国》。柏拉图最先论述了儿童优生优育的问题;主张由国家对男女儿童进行公共教育。2.亚里士多德《政治论》。第一个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

(三)孕育阶段学前教育学发展的特点:1.丰富性;2.实践性;3.零散性。 二、萌芽阶段(16至18世纪初) 夸美纽斯

1.学前教育著作。《母育学校》:世界上第一本学前教育专著;《世界图解》:著名的儿童启蒙读物、第一本儿童插图书。

2.学前教育思想。(1)论述了幼儿教育的重要性;(2)提出教育顺应自然的原则;(3)强调多给儿童活动机会,认为游戏最适合儿童,重视感观训练,主张直观的教学方法。

22

卢梭《爱弥儿》

1.顺应自然,儿童本位;2.对儿童进行“消极教育”;3.儿童应通过做事来学习,使他对知识的学习有直接的体验;4.对儿童实施身体教育和感官教育。

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

(1)提出自然适应性原则;(2)提倡与实施爱的教育;(3)首次提出了教育心理学化。

萌芽阶段学前教育学的特点:1.专门化;2.完备化;3.理论化。 三、初创阶段(18世纪后期至20世纪前半期)

19世纪中叶,学前教育学开始从普通教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陈鹤琴:中国幼儿教育之父

创办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 创建我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江西实验幼师

创立活教育理论:(1)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2)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3)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

四、国外学前教育学的发展 福禄培尔:幼儿教育之父

主要贡献:1.首创幼儿园;2.设计了一套游戏与作业材料—恩物;3.系统阐明了幼儿园的基本原理和教学方法,著有《幼儿园教育学》(1862年)、《慈母游戏和儿歌》(1843年)即《幼儿园书信集》等书;4.使学前教育学开始成为独立学科。

蒙台梭利:1.提出学前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要激发和促进儿童的“内在潜力”的发展;2.总结了学前教育的基本原则:重复练习与自由选择;3.注重感官训练,并设计了发展感官的教学材料;4.重视教育环境的作用,教师的任务在于提供一个环境。

17.借鉴国外幼小衔接工作的经验,提出改善我国幼小衔接工作的措施。 答:(一)国外幼小衔接工作的经验介绍。

1.制定具体的学前教育法律、法规,提供立法保障。

纵观国外的学前教育发展,法国于1989年颁布的《教育法案》以及1990年颁布的《教育法案实施条例》中均提出了加强幼小衔接。在德国,2004年8月,柏林大学、布兰登堡州教育局、德国儿童青少年基金会合作提出“幼小衔接发展计划”,目标是使学前教育机构与小学在教学内容和组织及结构上更紧密结合。1998年,瑞典把学前教育纳入到基础学校教育系统,认为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活动都是终身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应是一个连续且完整的整体。日本早在1947年颁布的《保育要领》中就提出学前教育机构与小学应充分沟通和联系;2001年,文部省又发表了《幼儿教育振兴计划》,提出加强双方儿童之间、教师之间、家长之间的交流,实行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资格证书的通用制度等;2006年正式开设“幼小衔接推动班”制度,让5岁幼儿和小学低年级学生协同学习。

2.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加强监督和管理。

1990年,法国政府提出要统一母育学校与小学的监督视导工作,规定把母育学校与小学的监督视导工作合并起来,其主要职责为:第一,在一个省的范围内负责对小学、初中段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学前教育机构的督察;第二,小学督学、技术教育督学、学徒教育督学和信息方向督学,督察初等教育、幼儿教育机构的教学、教育工作管理和评价教师及有关人员。因此,初等教育的视导员和教育顾问需要具备两个阶段的教育理论和实际经验,从而进一步做好母育学校与小学的衔接。

美国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幼儿园与小学的教育行政机构进行整合,以便更好地为幼小衔接提供服务。

日本政府和教育部门通过在幼教机构和小学互设“非常勤讲师”,促进彼此的经验交流和人员交流。 3.制定科学的考核制度和聘用标准,实行合流培训。

法国提出幼儿教师与小学教师接受同样的培训,并且国民教育部在聘用考试中对幼儿教师和初等教育教师的考试科目也是一样的。这不但有利于实现幼儿教师与小学教师的互换,也是实施幼小衔接的重要举措。美国的幼儿教师与小学低年级师资是合流培训的,学生在大学教育院系毕业后取得的教师资格证书是涵盖幼儿园与小学低年级阶段的。此外,美国实行幼小师资合流培训与证照合一制度。日本为推进衔接工作,组织幼小教职员合同研修,让幼儿园教师参加小学教师资格证的考试,开展幼小教职员相互职场体验研修。

23

4.丰富教学的组织形式,注重课程的连续性

为做好幼小课程的衔接,教师应打破幼小课程各自为政的状况,积极加强双方的联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以小步子的教学逐步实现课程衔接,从而使幼儿更好地适应幼小过渡。法国“教学阶段”理论把学前儿童和小学生分为三个阶段:启蒙教育阶段、基础学习阶段和深入教育阶段。无论是在培养目标、课程计划或评估标准上,都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将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视为一个整体。美国的幼儿园与小学教师共同商讨有关课程之连续性、个别幼儿进步情形、幼儿在一年级安置的情形,并共同为幼儿设计个别的衔接活动。日本实行“幼小一贯教育学校”计划,文部省在2002年颁布的《教育指导要领》中明确要求,要为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开设“生活课”,该课程最大的特点是综合探究性,让孩子对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多种多样的探究,是一种以儿童的探究为核心的儿童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课程。英国和瑞典的幼儿园课程都充分地体现了重视幼儿的个体差异,针对幼儿的不同特点进行因材施教,注重课程的幼小衔接,促进幼小一体化。

5.创设适宜儿童发展的环境,保证环境的衔接

幼儿对周围的环境是相当敏感的,幼小衔接的不当可能会造成生理、心理上的问题。因此,为儿童提供一个较为接近上一阶段的衔接环境与教室情景显得至关重要。美国有的州将幼儿园附设在小学内,以便幼儿熟悉小学环境、了解小学生活,减少因环境转换而产生的各种适应问题。此外,他们活动室的空间规划与小学低年级的基本一致:桌椅摆放呈马蹄形,一个小组的幼儿围坐在一张桌子旁从事操作活动或区域游戏;教师指导集体活动的空间相当灵活,幼儿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自由移动,有时以教师为中心,有时以空白墙壁为中心,有时以白板为中心。

6.建立平等的合作交流,追求共同教育目标。

幼小衔接应是幼儿园和小学双向的、共同的衔接。幼小衔接的主体是儿童,所以应根据儿童身心发展需要,围绕共同的教育目标,建立互相学习、互相支持的平等合作关系,共同促进幼小衔接的顺利进行。在英国,小学经常组织小学生到幼儿园来帮忙、做调查或采访等。日本教育界认为幼儿园和小学应遵循共同的教育目标,建立互相学习、互相支持的合作伙伴关系,应加强经常性的交流与合作实践。日本主张实施“团队教学”,即小学教师可到幼儿园工作,幼儿教师也可到小学工作。

7.重视家长的作用,巩固家园合作。

美国的学校会要求家长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兴趣和需要,帮助幼儿平稳地从幼儿园向小学过渡。此外,还会通过召开家长一教师会议,邀请幼儿参观小学,分发家庭学习活动指南,让家长为儿童准备必要的用品,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等。英国的幼儿园通过组织家长观看幼儿的演出和劳动成果,请家长和教师一起评价课程与小学的衔接性,还会邀请幼儿参加幼小衔接的过渡引导会。

(二)改善我国幼小衔接工作的措施:

1.帮助幼儿树立初步的责任意识,激发幼儿主动学习。我们要重视从帮助孩子树立任务意识,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入手,采取一定的方法使其将任务作为自己的一份来完成。首先,要给幼儿立规矩,该做什么,该怎样做。利用榜样的作用,如开展每周一评有“小能手”“我最棒”“我会干”激励幼儿完成自己的职责。在活动中让幼儿意识到应该如何对自己、对别人、对班集体有一定的责任和义务,从而提高幼儿参加活动的自觉性。开展游戏活动,使幼儿认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关系到大家的利益,增强了集体意识,培养了合作精神,促使幼儿主动性的发展,使幼儿心理产生强烈的愉快体验,通过自身活动获得发展。

2.教幼儿一些基本技能,使幼儿树立自信心。能力是幼儿入学后能否适应小学生活的主要条件,入小学后,儿童的主要活动是学习,因此,学会听清、理解、记忆和完成任务的能力非常重要。

(1)让幼儿会听,能听懂老师的话,幼儿只有在听懂的基础上才能理解,在一日的教学活动中,应利用一切。

(2)让幼儿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大家面前表现自己,在活动中采取多种方法和形式让幼儿“说”,可能的机会和环境,让幼儿学习听懂老师的话。

(3)鼓励幼儿克服困难,独立完成任务。老师要充分利用幼儿一日生活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和独立性,如让幼儿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一些事情。

(4)积极争取家长合作,共同注重对幼儿心理素质的培养,只有“家”“园”密切配合与共同重视,才能更好地培养孩子初步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孩子自己拿主义做决定的能力及克服困难的精神。

3.发展幼儿的创造性,帮助幼儿提高学习能力。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