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生理学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3f621deeff9aef8951e069c

2.人体能量的来源是食物, 所需的能量主要由糖提供。 3.人体温的衡定是指机体各部位的温度不变化。

4.ATP和磷酸肌酸都是体内的贮能物质, 也都是体内的直接供能物质。 5.蛋白质的生物卡价小于它的物理卡价, 是因为蛋白质在体内不能完全氧化。

6.体重相同的人, 其基础代谢率也基本相同。

7.女性的基础代谢率低于同龄男性, 所以体温也一般低于男性。 8.基础代谢率是人体最低水平的代谢率。

9.当环境温度接近或高于皮肤温度时, 人体开始通过蒸发方式散热。 10.体温的相对恒定主要取决于机体产热和散热过程的动态平衡。 参考答案: 1Y 2Y 3N 4N 5Y 6N 7N 8N 9N 10Y 问答题:

1.试述能量的来源和去路

2.试述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在体温的测量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3.试述体温的生理性变动和体温衡定的生理意义。在体温的测量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4.试述机体产热方式和散热过程,临床上可用何种方式对高热病人进行降温,试述其机理?

5.试说明人在冬天和夏天如何维持体温的衡定? 第七单元 尿的生成和排出

【名词解释】: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浆流量、滤过分数、球管平衡、肾糖阈、血浆清除率、渗透性利尿。 【判断题】

1.底髓受损伤, 可能会出现尿潴留。

2.ADH的作用是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

3.肾小球滤过膜带负电荷,所以带正电荷的溶质最易通过;中性溶质次之;负电荷溶质不容易通过。

4.晶体渗透压升高, 可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而使ADH的释放减少。 5.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的血浆胶体渗透压从入球端到出球是递增的。 6. K+浓度升高或血Na+浓度降低时, 醛固酮的分泌减小。

7.一般情况下, 毎天的终尿量约占原尿量的1%,约2000ml左右,少于500ml为少尿,0ml为无尿。

8.肾小管选择性重吸收的生理意义在于避免营养成分的丢失和代谢产物的堆集。

9. 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力高,利于滤过;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压力低,利于重吸收。

10.肾小管分泌H+对机体的酸碱平衡起重要作用。

11.由于H+-Na+交换与K+-Na+交换之间有竞争性抑制作用, 所以酸中毒可导致高血钾。

12.终尿中的K+绝大多数都是由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分泌出来的。

13.动脉血压在80-180mmHg,肾血流量保持稳定,所以动脉血压在此范围变化对尿量的影响不大。

14.尿的浓缩和稀释是以其渗透压与血浆的渗透压相对而言的。

【答案】 1Y 2Y 3Y 4N 5Y 6N 7N 8Y 9Y 10Y 11Y 12Y 13Y 14Y

【A1型题】

1、胸段脊髓受损在脊休克过去之后,排尿功能障碍的表现为 A.尿失禁 D.尿频 C.尿急 D.尿多 E.排尿困难 2、肾致密斑的作用是直接感受 A、肾血管血压变化 B、肾血流Na+含量变化

C、肾小管内压变化 D、肾小管液Na+含量变化 E、入球小动脉牵张刺激

3、肾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发生于:A近球小管 B髓袢 C远球小管 D 集合管 E各段肾小管

4、肾小管对HCO3-的重吸收: A、以HCO3-的形式吸收 B、以CO2的形式吸收

C、主要在远曲小管进行 D、滞后于CI-吸收 E、不依赖于H+的分泌

5、肾小管对H+分泌增加不引起 A、Na+吸收增加 B、HCO3-重吸收增加

C、NH3分泌增加 D、K+分泌增加 E、水排出增加

6、肾髓质高渗梯度建立的主要动力是: A、近球小管对NaCI的主要重吸收

B髓样升支粗段对NaCI的主动重吸收 C远球小管,集合管对NaCI的主要重吸收

D髓样升支粗段对尿素的主动重吸收 E、远球小管集合管对尿素的主动重吸收

7、抗利尿激素的主要作用是

A 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通透性 B 增强髓袢升支粗段对NaCI的重吸收

C 提高内髓部集合管对尿素的通透性 D促近球小管对水重吸收 E保Na+排K+,保水

8、醛固酮的主要作用是: A保K+排Na+ B保Na+排K+ C保Na+保K+ D保Na+排H+ E保K+排H+

9、促进肾小球滤过的动力是: A、全身动脉压 B、血浆胶体渗透压 C、囊内压

D、囊内液体胶体渗透压 E、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10、肾血流量与全身血液循环相配合主要靠下列哪项来调节

A、自身调节 B、神经体液调节 C、负反馈调节 D、正反馈调节 E、前馈调节

11、肾炎患者出现蛋白尿是由于: A、肾小球滤过率增高 B、肾血浆流量增大

C、血浆蛋白浓度高 D、肾小球滤过膜面积增大 E、滤过膜上带负电的糖蛋白减少或消失 12、代谢性酸中毒常伴有高血钾是由于肾小管: A、H+-Na+交换减弱 B、H+-K+交换增强

C、K+-Na+交换减弱 D、K+重吸收增加 E、NH4+交换减弱

13、大量饮清水后引起尿量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A、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B、肾小球滤过率增大

C、动脉血压升高 D、近球小管渗透压增高 E、血管紧张素II减少 14.剧烈运动使尿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增高 B.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 C.肾小动脉收缩,肾血流量减少 D.醛固酮分泌增多 E.肾血浆流量减少

15、给某患者静脉注射20%的葡萄糖50ml,患者尿量显著增加,尿糖定性阳性,分析该患者尿量增多的主要原因

A、肾小管对水的通透性降低 B、肾小球滤过率增大 C、肾小管溶质浓度增加

D、肾小管对Na+吸收减少 E、血容量增大

16、某患者服用对髓袢升支粗段NaCI主动重吸收有抑制作用的速尿后,尿量增多,尿渗透压下降,该患者排低渗尿的原因是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A、对Na+主动重吸收减少 B、对CI-主动重吸收减少

C、对水的通透性降低 D、管腔外渗透压梯度降低 E、管腔内溶质浓度增加

17、给家兔静脉注射抗利尿激素后尿量减少,尿液渗透压增高,该动物尿量减少的主要机制是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A对水通透性增高 B对Na+重吸收增多 C对尿素重吸收增多 D管腔内溶质浓度降低 E管腔外渗透压升高

18、给家兔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后血压升高,肾小球滤过率和尿量迅速减少,该动物肾小球滤过率降低的主要原因是

A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升高 B肾小囊内压升高 C肾小囊内液胶体渗透压降低 D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E肾血流量减少 19.肾脏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A调节水、盐代谢 B维持酸碱平衡 C排泄代谢产物 D维持内环境相对恒定 E产生生物活性物质

20.在肾小球滤液中几乎没有蛋白质,原因是: A 所有血浆分子均较大,不能通过滤过膜上的孔

B 滤过膜上有带负电荷的成分,可以排斥血浆蛋白 C 滤过膜上孔的大小和带负电荷的成分两个因素共同作用

D 肾小球内皮细胞可将滤过的蛋白质主动重吸收 E 滤过膜中的内皮细胞层和基底膜层有相同大小的网孔

21.营养不良患者肾的浓缩功能减弱,这是由于: A. 肾小球滤过率增加 B.醛固酮分泌减少

C. 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D. 尿素生成减少 E.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

22.剧烈运动使尿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增高 B.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 C.肾小动脉收缩,肾血流量减少

D.醛固酮分泌增多 E.出汗引起血容量减少 【B1型题】

A、水利尿 B、渗透性利尿 C、尿崩症 D、 尿失禁 E、尿潴留

1、一次饮用大量清水导致尿量增多称为

2、下丘脑视上核受损引起 3、静脉滴注甘露醇引起

A、抗利尿激素 B、醛固酮 C、肾上腺素 D、血管紧张素II E、肾素

4、调节远曲小管集合管对水重吸收的主要因素是 5、调节远曲小管,集合管对Na+重吸收的主要因素是 6、可刺激醛固酮分泌的主要因素是

【参考答案】1.A 2.D 3.A 4.B 5.D 6.B 7.A 8.B 9.E 10.B 11.E 12.C 13.A 14.B 15.C 16.D 17.A 18.E 19.D 20.C 21.D 22.C 【B1型题】 1.A 2.C 3.B 4.A 5.B 6.D 【简答题】【参考答案】答案要点:

1.影响肾小球滤过作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试分析肾小球肾炎的病人为何出现血尿和蛋白尿

2.大量饮清水后对尿量有什么影响? 为什么?

3.肾髓质高渗透和梯度怎样形成?与尿浓缩和稀释有何关系?简要说明速尿的利尿机制

4.肾小管、集合管的H+-Na+交换在酸碱平衡中有何作用。 5.试述醛固酮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

6.大失血造成低血压休克时尿量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

7.给病人分别注入50%G或NS1000ml对尿量有何变化, 说明机理? 8.试述ADH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第八单元 神经系统 一、选择题 A型题

1.当剌激感受器时,剌激虽在持续,但传入冲动频率已开始下降的现象,称为: A.疲劳 B.抑制 C.适应 D.传导阻滞 E.衰减传导

2.光线刺激视杆细胞可引起 A. Na+内流增加和超极化 B. Na+内流增加和去极化 C. Na+内流减少和超极化

D. Na+内流减少和去极化 E K+外流停止和去极化.

4.视近物时,眼的调节包括: A 睫状肌收缩,瞳孔缩小 B 睫状肌放松,瞳孔缩小 C 睫状肌放松,瞳孔散大 D 睫状肌收缩,瞳孔散大 E 睫状肌不变,瞳孔不变

5.眼的最大调节能力由下列哪项表示? A.瞳孔缩小的程度 B.能够看清物体的最近距离

C.晶状体曲率半径的变化 D.视网膜像的大小 E.视角的大小 6.当用光照射正常人的左眼时: A 左眼瞳孔缩小,右眼瞳孔不变 B 右眼瞳孔缩小,左眼瞳孔不变

C 两眼瞳孔均缩小 D 两眼瞳孔都不变 E 左眼瞳孔缩小,右眼瞳孔扩大 7.使平行光线聚焦于视网膜前方的眼,称为: A 远视眼 B 散光眼 C 近视眼 D 正视眼 E老光眼 8.老视发生的原因主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