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全集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全集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40b4738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24

第二课时教案

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学过一些生活常识、自然科学道理,一知半解对于理解降水还有一定距离,有待补充,避开物理上的呆板、严谨,以生活常识,简化比喻来引导。 复习提问: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世界之最?

引入新课:研究天气和气候的时候,除了要掌握气温的资料,数据外,还要知道降水的情况。 讲授新课: 二.降水

降水顾名思义就是天空中水分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水分有可能是雨水,还有可能是雪或冰雹。

1.形成条件:

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或以前所学知识解释,及时的评价学生 总结答案:

①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

②空气温度下降到水汽能够凝结出来的程度

补充:水的液、气、固三态;水分的蒸发、凝结、凝固过程及温度条件;热涨冷缩原理;热空气与冷空气的性质对比;地表一定范围内高度越高、温度越低事实。 2.主要类型:

根据挂图,分别讲解由于降水形成过程中不同的空气上升原因和形式,所区分的三种主要降水类型。并分析分布地区。

①对流雨:湿润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变冷凝结产生的降水叫对流雨。 发生在太阳辐射强列的地区,空气强烈对流时(如赤道地区) ②地形雨:湿润空气水平运动时,遇到山地,沿山坡“爬升”,温度下降,水汽凝结,在山的迎风坡产生降水叫地形雨。

沿海、沿湖河等较湿润地方的迎风坡(如喜马拉雅山脉南坡,台湾火烧寮等地。) ③锋面雨:当冷暖空气相遇时,相对较轻的暖空气被“抬升”,遇冷凝结产生的降水叫锋面雨。

海洋陆地的交界处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根据降水类型形成条件,联系家乡的实际,判断家乡主要属于那种降水类型,为什么? 3.降水量的测量 以学生自学为主,学生推算:月降水量的计算方法(将某月中每一天的降水量相加的和)年降水量的计算方法(将某年中每一月的降水量相加的和)年平均降水量的计算方法(将某地多年中每一年的降水量的平均值)。 内容小结:通过板书总结重点。 课后作业:复习巩固 板书设计:

主要降水类型: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 降水量的测量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教案

复习提问:降水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三种主要降水类型? 讲授新课:

1、世界年降水量分布规律: 启发学生根据等高线、等温线的定义推断等降水量线的定义(训练学生知识的横向迁移) 等降水量线:把世界上多年平均气温降水量相同的各个地方连接而成的线叫做等降水量线。

指导学生根据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和书上的活动学会怎样看图。 学生从图中总结世界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教师总结订正

①赤道地区降水多(气温高、蒸发强烈、上升气流多,对流雨多),两极地区降水少(气温低、蒸发弱、空气下沉)。

②沿海地区降水多(迎风处受海洋湿润空气的影响),内陆地区降水少。

③南北回归线经过的大陆西岸(风从陆地吹向海洋)降水比东岸(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少。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根据分布图列举世界之最。 2、世界之最

①世界上降水最多的地方:印度东北部乞拉朋齐,夏威夷群岛卡维金尼山

② 世界上降水稀少的地区:南北两极和南北回归线穿过的大陆西岸及内陆地区 ③世界上最湿润的大洲:南美洲

利用板书列出前部分知识的体系,找学生回答问题串一遍。 练习

1.世界上最热的大陆是:

A.亚洲 B.大洋洲 C.南美洲 D.非洲 2.世界上最寒冷的大陆是:

A.亚洲 B.欧洲 C.北美洲 D.南极洲 3.关于世界气温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同纬度,高山高原地区气温高于平原地区 B.夏季,同纬度的陆地气温低于海洋

C.7月,世界气温最高的地区是赤道穿过的地区 D.世界年平均气温从低纬度向南北两极逐渐降温 4.“地形雨”多形成于:

A.沿海平原 B.内陆高原 C.沿海迎风坡 D.背风山坡 5.青岛的主要降水类型为:

A.地形雨 B.台风雨 C.对流雨 D.锋面雨 6.下列关于世界降水分布规律的描述,错误的是:

A.赤道地区降水多 B.两极地区降水少

C.沿海地区降水少 D.沿海迎海风地区降水多 7.某地7月均温20℃,1月均温为-3℃,该地的气温年较差为: A.33℃ B.17℃ C.20℃ D.23℃ 课后作业:复习并预习气候资料的表示方法。 板书设计:

世界降水的分布:等降水量线、降水的分布规律

第四课时教案

复习提问:有关气温和降水的内容

引入新课:前面几节课讲的是世界气温和降水量的分布,我们再一次把目光聚焦在世界的某一地点,我们要学习在某一地点怎样通过当地的气温和降水量资料研究当地的气候特点。 讲授新课:

气候资料的表示方法 1、绘制方法

事先在黑板上画好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的坐标底图 为学生讲解坐标图的各个部分,使学生明白其含义

根据书66页的“美国西海岸洛杉矶的气温和降水量表”逐月绘制表示气温的点在示范几个月之后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制。并找学生示范。 用同样的方法逐月绘制表示降水量的条形。

最终完成整张统计图表,并让学生总结其中的关键。

(承接)统计图表是绘制出来了,怎么用呢?我们不光要会画,还要会用! 2、阅读方法

学生合作利用书66页乌兰巴托和昆明的气温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图做练习活动 1、 乌兰巴托的最高气温约19℃,最低气温约-22℃,分别出现在7月和1月; 昆明的最高气温约28℃,最低气温约16℃,分别出现在7月和1月 乌兰巴托的温差为41℃,昆明的温差为12℃。

补充:乌兰巴托的年平均气温约为-2℃,昆明的平均气温约为23℃。 2、乌兰巴托的年降水量约300mm;昆明的年降水量约1100mm。 3、冬夏季气温的高低不同,温差不同,降水量不同等等。 教师总结:分析某一地区的气候特征的方法。 夏季气温热还是凉爽? 冬季气温冷还是温和? 温差较大还是较小?

平均气温较高还是较低?

降水量较多还是较少?分配平不平均?

利用这一方法分析美国西海岸洛杉矶的气候特征。 内容小结:学生复述、强调分析气候的方法

板书设计

气候资料的表示方法

气温年变化曲线、逐月降水量、分析、图表绘制

教学反思:

第三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案

计划课时4课时

教材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从影响全球气候的基本因素——太阳辐射入手,总结出了,由于地球在宇宙中的状态(形状、运动)造成了各地太阳辐射的不同,进而出现了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气候的纬度变化规律;知识处理上,主要采用地图和思考题相结合的形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与分析能力,避免提供给学生枯燥的结论。

知识与技能:1、学会分析地球形状、地球运动、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地势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2、了解地球运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并能举例说明。

过程与方法:结合实际生活分析影响气候的各种因素。在教师的演示中培养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分析地球形状、地球运动、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地势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了解地球运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并能举例说明。

教学难点:地球运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 教学时间:5课时

1-2课时教案

导入新课,出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赤道和两极气温和降水方面的不同。 (赤道地区气温高降水多;两极地区气温低降水少。) 设问:大家想一想,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世界气候的千差万别呢? 一、地球的形状与气候

目标要求:让学生明白正是由于地球的形状导致了各地太阳高度的不同,从而造成了纬度位置不同的地方获得太阳辐射的不同,则气候条件不同,如果地球为一平面则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