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 远程教育 汉语言文学 中国文学(4)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浙江大学 远程教育 汉语言文学 中国文学(4)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48c67d7102de2bd960588f1

《中国文学4》作业题目1、2、3 《中国文学4》课程作业(上编) 第1-2讲1949-1978年间文学的社会文化背景 一、填空题

1、 年7月,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后通称“第一次文代会”)在北平召开,标志新政权领导下的文艺阵营的建立。

2、 第一次文代会选出了由 任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联领导机构,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学体制。 3、 第一次文代会上,郭沫若致开幕词并作《 》的总报告;茅盾作《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周扬作《新的人民的文艺》的报告,分别总结了国统区和解放区文艺的成绩。

4、 建国初期,对电影《 》的讨论与批判开了以政治运动对待思想批判、文艺争鸣的先例。

5、 1953年9月,第二次文代会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将 创作方法确定为文艺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准则。 6、1954和1955年,毛泽东先后发动了对俞平伯《 》和 及其所谓“反革命集团”的批判运动。

7、50年代毛泽东发动的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后来上升为一场声势浩大的对整体的“ 思想”的批判运动。 8、1956年5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 ”的文艺方针。

9、“双百方针”极大鼓舞了当时的知识分子,短短几个月,出现了许多有影响的文艺理论批评文章,如何直(秦兆阳)的《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巴人(王任叔)《 》、钱谷融《 》等。

10、在“双百方针”鼓舞下,文坛提出了“ ”的口号,文学创作呈现勃勃生机,出现了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以及陆文夫《小巷深处》、宗璞的《红豆》等作品。

11、1958年在经济建设领域,出现了 “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大跃进”运动,同时期兴起的“ 运动”正是“大跃进”在文学领域的体现。

12、1958年“新民歌运动”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展开,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全国共有8万余种民歌选本,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郭沫若和周扬主持选编的《 》。

13、在“新民歌运动”全面开展过程中, 的所谓“两结合”的创作方法,被定义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学“最好的创作方法”,也是文学工作者惟一应该遵循的创作方法。

14、1965年11月,《文汇报》发表姚文元的《 》,指责该剧“为彭德怀翻案”,“反对三面红旗运动”,全国主要报纸均予转载,成为“文革”的导火线。

15、1966年2月,江青在上海召开“部队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会后形成《纪要》。《纪要》的核心是抛出“ ”,宣称要“进行一场文化战线上的社会主义大革命,彻底搞掉这条黑线”,目标直接指向“文革”。

16、1966年5月,中央通过《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即“五一六通知”),阐述了毛泽东的“ ”;8月,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了《关于 的决定》;这两个文件成了“文化大革命”的指导性文件,也是“文革”全面发动的标志。 17、“文革”期间,《红灯记》《沙家浜》等“ ”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文艺作品。

18、在“样板戏”的推行过程中,形成了所谓“ ”创作原则,即“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19、 是新时期的第一个文学思潮,提法源于1978年8月卢新华的小说,而真正的发轫之作是刘心武1977年发表的《 》。 二、名词解释 1、第一次文代会 2、“双百方针” 3、伤痕文学 三、简答题

1、“伤痕文学”的文学史意义

第3-4讲 1949-1978年间的诗歌 一、填空题

1、在建国初的几年,比较重要的诗作是抒写开国大典的诗歌,代表作有:郭沫若《新华颂》、 《我们最伟大的节日》、胡风《 》等。

2、十七年时期的诗歌绝大多数是颂歌或带有颂歌倾向, 影响最大的类型,贺敬之、郭小川是最重要的代表。 3、郭小川成为有影响的著名诗人,是从1955年发表政治抒情诗《 》开始的。

1

4、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前期是 诗歌创作的第二阶段,这一时期诗人有意识地在诗歌创作的思想和艺术上进行一些探索,较具影响的有《望星空》、《一个和八个》等。

5、郭小川留给文学史的首先是一位朝气蓬勃的年轻战斗者形象,其次才是一个热情洋溢的诗人,被誉为“ ”。 6、郭小川善用排比、对偶、长句子来强化感情的力度,并用现代汉语加以改造,形成了郭小川式的“ 体”。 7、1956年贺敬之用“信天游”民歌形式创作了诗歌《 》,轰动诗坛。

8、 的诗歌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抒情短诗,《回延安》是代表作;一是长篇政治抒情诗,《雷锋之歌》是代表。 二、名词解释 1、“新辞赋体”: 2、《望星空》 三、简答题

1、郭小川诗歌的艺术特色 2、贺敬之诗歌的艺术特色

第5-6讲 1949-1978年间的散文 一、填空题

1、十七年时期出现了两次艺术散文的创作高潮,其中,因《樱花赞》、《菜园小记》、《茶花赋》、《长江三日》等一大批散文名篇的涌现, 年被称为“散文年”。

2、50年代初,报告文学率先掀起了创作高潮。抗美援朝期间,作家们奔赴朝鲜前线,深入战地慰问、采访和写作,诞生了两部大型的军事通讯报告集《朝鲜通讯报告选》和《志愿军的一日》。其中,魏巍的《 》影响最大。

3、1956年在“双百方针”的鼓舞下,出现了一批“干预生活”的特写作品。 的《在桥梁工地上》和《本报内部消息》等打破了“讴歌文学”的一统天下。

4、60年代初,杂文写作一度活跃。邓拓是这时期杂文写作的代表作家,他以“马南邨”为笔名,从1961年3月起在《北京晚报》上开设了《 》专栏。

5、1961年10月,由邓拓发起,与吴晗、廖沫沙以共同的笔名“吴南星”在北京市委机关刊物《前线》上开辟了《 》杂文专栏。

6、“三家村”杂文是指邓拓、 、廖沫沙,三位作家在60年代前期创作的杂文。

7、在60年代的散文“诗化”中, 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以1956年《香山红叶》为标志,他的散文开始追求诗的品格。 8、 一生的文学创作涉猎很多领域,以散文著称文坛,还有小说、诗歌、儿童文学等。

9、十七年时期的散文作家中,秦牧以“ ”散文享誉文坛,文本总体上呈现一种学者化的倾向。代表作如《社稷坛抒情》《花城》《古战场春晓》等。

10、在五六十年代, 的散文因其诗意化的政论被称为“政治抒情”散文而成其特色,与杨朔、秦牧并称“散文三大家”。 二、名词解释 1、《谁是最可爱的人》 2、“燕山夜话” 3、“三家村”杂文 三、简答题

1、秦牧散文的艺术特色 2、刘白羽散文的艺术特色 四、论述题

1、谈谈你对杨朔诗体散文艺术风格的认知和评价

第7-8讲 1949-1978年间的小说(上) 一、填空题

1、 的小说主要描写抗战后期和国内战争初期胶东的战争风云,其小说善于在激烈紧张、跌宕起伏的情节中塑造人物形象,代表作《黎明的河边》。

2、 的小说取材的范围主要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闽西、赣南地区和长征途中红军生活的片段。这一取材范围是当时“革命历史题材”小说较少涉足的。代表作《党费》、《七根火柴》。

3、 1959年,李凖的短篇小说《 》改编成电影后产生广泛的影响。

4、 周立波,40年代因创作反映东北土地运动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获斯大林文学奖金。十七年时期,除了长篇《 》外,还有20多篇短篇,代表作《山那面的人家》、《禾场上》《桐花没有开》等。

2

5、 的《小巷深处》是“百花时期”一篇取材相当独特的作品。小说主人公是一个从“旧社会”过来的妓女徐文霞。 6、1956年“双百方针”提出到1957年“反右”开始前的一年多时间,通常被称作“百花时期”。这一时期,相继出现一些对前一时期公式化、概念化的文学模式有所冲击的小说。较有影响的有: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的《改选》、宗璞《红豆》等。 7、宗璞的小说《 》采用倒叙的方式,叙述国民党败退前夕北平女大学生江玫在跟随恋人去美国还是留着祖国投身革命之间的痛苦抉择的故事。

8、60年代初,出现了一批历史题材的短篇小说。以1961年 的《陶渊明写〈挽歌〉》为发端,相继有黄秋耘的《杜子美还家》、冯至的《白发生黑丝》、陈翔鹤《广陵散》等。

9、陈翔鹤1962年创作的历史小说《 》,叙写魏晋易代之际“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不事权贵、特立独行,最终为权贵陷害的故事。

10、 的小说《我们夫妇之间》发表于1950年1月出版的《人民文学》,小说发表后即引起轩然大波,作者本人也受到严厉的批判。

11、路翎的小说《 》写于1953年,是作者到朝鲜战场生活了一段时间后写成的。小说因写志愿军战士王应洪和驻地朝鲜姑娘金圣姬之间朦胧的异国恋情而招致批判。

12、十七年时期的革命历史题材的长篇创作,构成了几种不同的类别,其中,在正面反映战争的“军事文学”中,杜鹏程的《 》和吴强的《 》是影响较大的两部长篇。

13、十七年时期,反映农民革命斗争的长篇小说,以梁斌的《 》和 的《风云初记》为代表。

14、十七年时期的革命英雄传奇类小说,以 的《林海雪原》、冯志的《敌后武工队》、刘知侠的《 》、刘流的《烈火金刚》等为代表。

15、十七年时期,反映革命者成长历程的小说,以杨沫的《 》、 的《三家巷》等为代表。

16、 的长篇小说《保卫延安》是较早一部反映国内战争中延安保卫战全过程的长篇小说,初版于1954年。

17、曲波的小说《 》承继了中国传统小说和民间故事的艺术方式,将传奇性、通俗性融会在革命历史斗争的叙写中。 18、 的小说《三里湾》出版于1955年,是中国最早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

19、周而复的长篇小说《 》表现了工商业资本家在公私合营运动中的思想和生活状况,所塑造的众多资本家人物形象也比较生动有个性。

20、欧阳山的小说《 》,反映“大革命”前后广州的历史,属于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但取材视角别致,表现出比较突出的创作个性。

21、《 》是另一种类型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它带有强烈的政治宣传性,是为了“教育下一代”而由“革命传统报告”改写而成的。它的署名作者虽然只是罗广斌和杨益言,但实际上它是多方面人员集体创作的产物。 22、小说家 以“三花”:《苦菜花》、《山菊花》、《迎春花》三部长篇小说享誉文坛。

23、李英儒的长篇小说《 》描写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地下斗争的传奇故事, 塑造了杨晓冬、金环等地下工作者的英雄形象。 二、名词解释 1、《林海雪原》 2、《红岩》 三、简答题

1、简述“十七年”时期的短篇历史小说 2、十七年时期长篇小说创作的特点

3、十七年时期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小说的题材类别

4、十七年时期英雄传奇类小说的艺术特色

第7-8讲 1949-1978年间的小说(下) 一、填空题

1、 1958年发表短篇小说《百合花》,深受读者的喜爱,声名鹊起。

2、 《党费》是王愿坚最获读者好评的小说。小说主人公 是一个远走它乡了无音讯的红军战士的年轻妻子。 3、 写于1958年的《 》是十七年时期赵树理最引人注目的短篇小说。

4、 50年代后期60年代初,围绕 小说《三里湾》和《“锻炼锻炼”》中的“中间人物”问题,文坛曾有过较大规模的讨论和争论。

5、 是“山药蛋派”的代表作家之一,50年代后期主要创作有短篇小说《我的第一个上级》、《一架弹花机》、《三年早知道》等。

6、 的小说代表作《赖大嫂》,写一个自私自利的农村妇女赖大嫂的养猪史。小说一发表就引起非议,被认为是写“中间

3

人物”的“标本”。

7、十七年时期, 的主要作品有中篇《铁木前传》、长篇《风云初记》和短篇《秋千》《石猴》《吴召儿》《正月》《春歌》等。 8、中篇小说《 》是孙犁十七年时期最重要的作品。小说描写了乡村铁匠傅老刚和木匠黎老东两个家庭的故事。 9、 的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共三集,于1951至1963年陆续出版。小说以抗日战争为背景,塑造了一系列在这场战争中成长起来的农民军人形象。

10、《 》开始创作于1950年,1958年问世,是杨沫第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因写革命时代知识分子的成长道路和奋斗历程,曾在当代文坛产生很大的影响。

11、 是《青春之歌》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形象,也是整个当代文学史中内涵比较真实、细腻的知识分子女性形象。 12、 的小说《红旗谱》,1957年出版,反映了农民革命由自发反抗到有组织的斗争的历史进程。 13、《红旗谱》的突出成就之一就在于塑造了 这个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农民英雄形象。

14、 的长篇小说《创业史》在当时被誉为是一部反映我国农村互助合作运动的“史诗性”的“纪念碑式”的著作。 15、《创业史》描写农村合作化运动,故事发生地是陕北一个名叫蛤蟆滩的山村,主人公是一个名叫 的退伍军人。 16、小说《创业史》中塑造最为成功的形象是 。小说对他的描写活细节真实,性格特征很充分,他是一个勤劳、务实、耿直而又思想守旧的老一辈农民形象。 二、名词解释 1、《百合花》 2、《青春之歌》 3、“山药蛋派” 4、“荷花淀派” 三、简答题

1、 《百合花》艺术特色 2、 《“锻炼锻炼”》艺术特色 3、 赵树理小说的独特思想意蕴 4、 赵树理小说的大众化特征 5、 孙犁的小说的独特艺术风格 6、 简要评析《青春之歌》的主题意蕴 7、 柳青小说《创业史》的主题意蕴 三、论述题

1、杨沫小说《青春之歌》林道静形象及其意义分析 2、梁斌小说《红旗谱》中的朱老忠形象及其意义分析 3、柳青《创业史》中的梁生宝和梁三老汉形象分析

第11-12讲 1949-1978年间的戏剧 一、填空题

1、建国之初,剧作家满怀政治豪情对新的社会制度、新的生活发出由衷的赞颂,迅速推出一批反映时代变革和生活变迁的剧作,如老舍的《方珍珠》、《龙须沟》, 的《明朗的天》等。

2、1956-1957年间,在“双百方针”的鼓舞下,出现了一股敢于“干预生活”,揭露生活矛盾的剧作潮。这些剧作在题材和风格上与颂歌型作品明显相异,代表作品有 的《洞箫横吹》,杨履方的《 》,何求的《新局长到来之前》等。

3、“第四种剧本”是 在评论杨履方的《布谷鸟又叫了》时提出的。他认为当时话剧舞台上只有表现工农兵生活的三种剧本,倡导突破这三个既定的框子,忠实“生活独特形态”的“第四种剧本”。

4、五十年代中期,伴随着“第四种剧本”剧作潮,话剧创作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1957年,老舍的《 》的写作和演出,是“十七年”话剧创作的最高峰。

5、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初,出现了“历史剧”创作的热潮,代表作品如 的《关汉卿》、《文成公主》, 的 《蔡文姬》、《武则天》等。

6、郭沫若的《 》发表于1959年,剧作以“文姬归汉”为素材,以替 翻案为创作目的。

7、1958年, 应“世界和平理事会”之约,为纪念世界文化名人、我国元代伟大戏剧家关汉卿创作活动七百周年,创作了大型历史剧《关汉卿》。

8、老舍创作于1950年的三幕话剧《 》通过北京一个大杂院四户人家在新旧不同生活的对比,表现解放后劳动人民命运的巨大变化,这部话剧为老舍赢得了“人民艺术家”的殊荣。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