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 远程教育 汉语言文学 中国文学(4)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浙江大学 远程教育 汉语言文学 中国文学(4)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48c67d7102de2bd960588f1

第三讲 上编 1989-2000年间的文学

一、填空题

1、被誉为“戏谑的智者”的自由撰稿人 王小波 ,著有散文集《思维的乐趣》、《我的精神家园》、《沉默的大多数》。 2、 1987年, 余华 发表了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开始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激进的小说实验。

3、到90年代,陈染的创作发生了重大转变,她开始以一种回忆性的笔调叙述隐秘的女性情感,《 私人生活 》标志着 她“私人

化写作”风格的确立。

4、过士行的《闲人三部曲》由《鸟人》、《棋人》、《 鱼人 》三部作品组成。 5、王安忆被陈思和教授称为“揭开90年代小说序幕”的小说是《 叔叔的故事 》。 6、“新写实”又称“新写实主义”,是80年代末出现的文学思潮,代表性作家作品有池莉的《烦恼人生》、 方方 的《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刘震云的《一地鸡毛》等。

7、余华在90年代发表的长篇小说《活着》和《 许三观卖血记》,完全改变了他在80年代的创作风格。 8、新历史小说是90年代文坛继历史小说之后兴起的又一股新的创作思潮,其特征是作家更注重表现“虚构”历史中的文化、人性内容,凸现自我的主体意识,如 苏童 的《我的帝王生涯》、刘震云的《故乡相处流传》。 9、1993年6月《上海文学》发表了王晓明与张宏等5人的对话《 旷野上的废墟――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 》,引发了一场关于人文精神的大讨论。 10、90年代后期,文坛出现了一批关注社会、关注人的现实处境与现实命运,反映现实矛盾的现实主义作品,代表作家是被誉为河北“ 三

驾马车 ”的谈歌、何申、关仁山。

11、90年代最具代表性、并有相当规模的新生代诗歌团体,是1984年成立于南京,以韩东、于坚等为代表的“ 他们文学社 ”。 12、于坚的长诗《 0档案 》是一次以诗体去戏拟档案体的奇特尝试,带有很强的实验性质,是当代最奇特的诗作。

13、1998年由 朱文 发起了“断裂”问卷和韩东的“备忘”所引发的争议与批评,它可被视为20世纪末文坛最为重要的文学事件

之一。

14、90年代的新生代诗歌团体除南京的“他们文学社”外,还有四川胡冬为代表的“莽汉主义”和周伦佑、蓝马发起的“ 非非主义

”。

15、1993年,过士行 的《鸟人》在剧坛的出现可以看作是中国话剧发展的一个历史性转折。

16、长篇小说的兴盛是90年代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特征,出现了一批史诗性的长篇巨著,如 张承志 的《心灵史》、

陈忠实的《白鹿原》和张炜的《九月寓言》等。

17、反映明清风云巨变的长篇历史小说巨著“百年辉煌”三部曲《少年天子》《倾国倾城》《暮鼓晨钟》的作者是 凌力 。 18、“有关大雁塔/我们又能知道什么/我们爬上去/看看四周的风景/然后再下来”出自韩东 的代表诗作《有关大雁塔》。 19、 贾平凹

的长篇小说《废都》于1993年出版发行,迄今为止,多有争议。

20、1995年王安忆长篇小说《 长恨歌 》的出版,使其一度被誉为张爱玲之后“海派传人”。

二、名词解释题 1、“人文精神大讨论”

人文精神大讨论缘起于1993年6月;《上海文学》上发表王晓明等5人的对话《旷野上的废墟——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诸多著名的作家、评论家纷纷发表见解,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人文精神大讨论;讨论的焦点之一是如何看待当前的人文精神状况,如何看待文艺的价值和功能;焦点之二是重建人文精神的现实性和可能性以及人文知识分子对价值重构的作用。 2、“新生代诗歌”

“新生代诗歌”又称“后朦胧诗”、“后新诗潮”;酝酿于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已经成为中国诗坛的主潮;他们反抗朦胧诗经典化的诗歌理念,具有非英雄和非崇高、荒谬感和随意性、非修辞和口语化等特点;代表性诗人和诗作有韩东的《有关大雁塔》、于坚的《对一只乌鸦的命名》等。 3、“文化散文”

“文化散文”:90年代散文创作最为引人注目的是“文化散文”的出现提出,一大批具有深厚学术修养和人生阅历的学者介入散文创作,加重了散文的知识品味和文化份量,显示了知识分子关注现实问题和参与现实文化建设的“民间情怀”,代表人物如余秋雨、陈平原、赵园和李辉等,形成了90年代散文创作丰富的内涵。 4、新生代小说

新生代小说是指朱文、韩东、鲁羊、徐坤、毕飞宇等一批年轻作家创作的作品,也称之为“新状态小说”、“晚生代小说”。这是一个比较松散的作家群,他们的小说在题材选择、艺术追求和作品风格等方面各相殊异,但是共同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使他们的创作又具有某种程度的相近或一致,多取材于当下的生活,描写个体生存状态,侧重于表现现代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尤其着重于对欲望的书写。 三、简答题

1、王小波小说的狂欢化文体

A、他经常运用夸张、讽刺、比喻等艺术方法,以顽童般的视角,把生活中的细微场景,装扮成一出出滑稽的闹剧,充满了喜剧性。B、幽默、活泼的叙事语言,在轻松中显出调侃,在表面的佯谬下隐含着思想的机锋,显出一种知识分子的风趣。 2、陈染的私人化写作风格 陈染的私人化写作风格:

陈染是女性小说私人化写作的代表,幽闭空间中女性的自我幻想,情感的自恋,“寡居”于男性世界之外的女性与女性的交往,成为她叙事的典型方式。她的这一类小说都是在纯粹观念意义上写一种绝对的女性生活。在她的小说中,充斥着大段大段的梦境、呓语、幻想、独白和哲学化的生存之思。另外,躯体语言在她的小说里被转化为高密度的隐喻,使得她的的叙事空间弥漫着女巫般怪诞与迷乱的气息。 3、王安忆《叔叔的故事》的叙事特征

1999年末《叔叔的故事》发表,标志着王安忆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小说在叙事上具有的新颖特点,主要表现为它所内含的一个双层叙事文本,是一篇后设小说。所谓后设小说,就是关于小说的小说,它的根本特点是编制故事的过程也出现在文本中,而它的主要功能就在于打破它所讲述的故事的真实性,同时强化了叙述者的个人观点。具体地看来,这篇小说在情节展开中大致具有两种新颖的叙述

41

手段:一种是复数性叙述,即同一件事被叙述多次,而每次都有所不同;另一种是分析性虚构,即叙述者没有任何材料,完全通过他的主观分析来推导下一步的故事内容。 4、孟京辉《思凡》独特的创作构思

《思凡》由明代无名氏的《思凡·双下山》与卜伽丘《十日谈》中的有关章节拼接而成。这种完全视戏剧为游戏的创作态度一反过去的严肃创作的传统,戏谑的处理剧作的方式看似对严整的现代戏剧模式的解构,而在另一程度上却是对“戏”这一原初涵义的恢复。这既是编导的自娱自乐,同时也是对戏剧中观众这一长期被忽略的因素的充分重视。 四、论述题 1、“新写实小说”艺术特色及其发展演变

(一)新写实小说家强调的重点在于对生活“原生态”的逼真再现,虽然许多作品表面看来只是生活的简单再现,但其中涉及的事件、情境都是经过作家的精心选择和艺术加工的,是一种不露痕迹的典型化,它吸取了传统“现实主义”对真实的强调,但又有其不同的呈现方式。

(二) “新写实小说”从创作题材和出现的时间来看,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创作着重表现普通市民庸常的人生状态,代表作品如池莉的《烦恼人生》,刘震云的《一地鸡毛》,方方的《风景》等。后期创作仍旧采取近乎“自然主义”的细节描写方式,但在主题上力求在虚拟的背景中建立一种新的历史眼光,具有明显的\新历史主义\的特色,并加强了对小说“故事”完整性和“可读性”的重视,代表作品如池莉的《你是一条河》,刘震云的《故乡天下黄花》、方方的《何处是我家园》等。 2、余华的先锋小说及其艺术特色:

(一)1987年,余华发表《十八岁出门远行》,开始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激进的小说实验。其重要特征是,一反前期创作对真善美的赞颂,转而以冷漠的不介入的语调描述充满血腥暴力的景观。《一九八六年》《往事与刑罚》写种种古往今来的刑罚的实施。《河边的错误》写疯子连续杀人和被杀。《世事如烟》《难逃劫数》写一系列他杀、自杀、欲望、暴力和死亡。《古典爱情》写人被活活宰割,人吃人。《现实一种》写一家人相互残杀。在这一阶段余华的小说中出现得最多的是残忍、暴力、猜忌、癫狂、死亡和宿命等意象。

(二)A.戏仿:即表面上遵守某种小说程式却取消了原有程式中的因果性动力,使人物失去了行为动机,读者无法按传统阅读习惯去读解。如《河边的错误》戏仿侦探小说,《古典爱情》戏仿才子佳人小说等。B.让幻觉与现实相互融入:如《十八岁出门远行》等取消了现实和幻觉之间的界限,造成迷离恍惚、真伪难辨的艺术效果。C、人物的符号化:人物没有明确的性格特征,只是一个泛指,一个抽象的符码,为演绎某种观念服务,所以这些人物往往没有姓名,像《世事如烟》中的人物就用阿拉伯数字、职业、生理特点或服装代替姓名。D、无动于衷的零度叙述:以极为冷漠的态度讲述一个个凶残、血腥的故事,仔细地、不厌其烦地描绘富于感官刺激性的行刑和杀人细节及死亡体验,令人不忍卒读。

3、如何评价余秋雨散文在当代散文发展史上的地位?

余秋雨的散文品格可归纳为三个要素:有悟性的文人,自然山水和封存久远的历史文化内涵。自然、历史与人这三者,也是由余秋雨开始形成的文化大散文的内涵的总体特征。

评价秋雨散文应该将其放到中国当代文学尤其是八、九十年代的历史语境中。八、九十年代散文文体复苏,余秋雨在这个文学变动的历史时刻出现,本身就有内在的必然性;同时,他的广闻博识,他的人文知识分子的内在修养,他的优美的文笔,造就了他的成功。也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人评价他为学术散文和文化散文的开路先锋和中坚作家。

余秋雨的散文体现了当代文学 “话语转换”的历史变动,即从“知识分子话语”转向“民间话语”。尤其是在《文化苦旅》中,他较好地放弃了知识分子的俯视角,以一种平等姿态的“对话者”与“交谈者”的身份切入对历史文化的评价,引起读者的亲近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文学(4)模拟试卷及答案 一、填空题(共10空,每空2分,共20分)

1、“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出自舒婷的诗《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2、1984年,小说《拉萨河女神》是马原第一篇进行小说叙述实验的小说。 3、抒情诗《我们最伟大的节日》的作者是何其芳。

4、王安忆被陈思和教授称为“揭开90年代小说序幕”的小说是《叔叔的故事》。

5、1993年,过士行的《鸟人》在剧坛的出现可以看作是中国话剧发展的一个历史性转折。

6、被誉为“戏谑的智者”的自由撰稿人王小波,著有散文集《思维的乐趣》、《我的精神家园》、《沉默的大多数》。 7、《绝对信号》是剧作家 高行健 第一部重要的戏剧作品。

8、1978年《 今天 》 的创刊,标志着潜藏于地下的、即被人们称为“朦胧诗派”的现代诗潮一次公开的集体亮相。这一诗歌群体刚在文坛出现,就引起了轩然大波。

9、1980年马中骏、贾鸿源、瞿新华的《 屋外有热流 》的出现,在戏剧界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并引发了一场戏剧改革的思潮。

10、90年代后期,文坛出现了一批关注社会、关注人的现实处境与现实命运,反映现实矛盾的现实主义作品,代表作家是被誉为河北“ 三驾马车 ”的谈歌、何申、关仁山。

二、名词解释(共2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

1、政治抒情诗-----政治抒情诗是“十七年”诗歌创作的普遍范式和创作主流(3分);贺敬之和郭小川是这一“诗体”的主要写作者(3分);一般都是长诗,通常采用大量的排比句式(2分);形成了“新辞赋体”和“楼梯体”两种主要样式(2分)。

42

2、“新写实主义”----1987年池莉的《烦恼人生》与方方的《风景》的问世,标志着新写实主义思潮的诞生(3分);1989年第3期的《钟山》杂志开始设立“新写实主义小说大联展”栏目,正式确立了“新写实主义”的名称(3分);其最突出的特征是还原生活本相,以“零度情感”对具有政治权力色彩创作原则的拒绝和背弃(4分)。

三、简答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山药蛋派”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 答: “山药蛋派”作品多取材于山西农村生活,紧紧围绕农村生活和问题来创作(3分);致力于追求小说的平民化、大众化和地域性特色(3分);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农民形象(2分),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1分)。 2、简述王蒙“意识流”小说的艺术特色。 答:王蒙的意识流小说有意识追求既具有自己独特个性又富有民族特色的“意识流”文学,被称为“东方化意识流”(2分);其主要特征表现在:鲜明的反思意味(3分);不拘一格地追求题材和手法的多样性(3分);意象明丽、文风飘逸清新(2分)。

四、论述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结合具体作品,试述顾城诗歌的独特风格。 答: 顾城被称为“20世纪中国的童话诗人”(2分);其诗歌艺术特征可归纳为:充满大量自然意象(6分);较少关心社会历史,更多关注生命的吟唱(6分);具有迷离的梦幻般情绪(6分)。(要求结合具体作品作出阐释) 2、试述《白鹿原》中的白嘉轩形象内涵及其艺术成就。 答:白嘉轩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人格代表;通过白嘉轩形象的塑造,展现了民族文化的精髓与糟粕以及它们的相生相克的状态,从中寄托着对民族文化的讴歌和反思,以及对民族文化价值取向的深沉思考与探索(5分)。

《白鹿原》是一部具有史诗规模与气度的长篇小说。小说以白鹿原的白家和鹿家为叙事主线,借助典型形象的塑造,小说揭示出真实复杂的人性、家族伦理的传统文化观念,称得上一部民族文化的寓言。小说在文坛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第二届炎黄杯?人民文学奖(5分)。

(这两个题目的答案并没有规定性,所以阅卷时应该根据考生的回答,酌情给分。)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