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和教授解读《雷雨》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陈思和教授解读《雷雨》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49295a2f61fb7360b4c65a8

陈思和教授解读《雷雨》

我们今天所说的“世界名著”,通常有两种含义:一是西方文学名著。我们讨论巴尔扎克、托尔斯泰、陀斯妥夫斯基的小说,普希金、雨果的诗歌,我们说这是世界名著。可不仅仅只有西方文学才能算是世界文学,全世界是个整体,在这个世界上,如果能够达到一个高的、一流水平的文学著作,都能称之为“文学名著”。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文学名著同样可以列入世界文学名著的行列。过去我们提起“世界文学名著”,一定指的是外国文学,中国文学好像与外国文学对立。其实这个“对立”是不应该存在的。我们只有一种对立,即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相对立。就世界范围而言,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优秀人类文化遗产,都应成为我们这个世界的文学名著。因此,中国文学名著与外国文学名著是同等的,是在同一层面上对话的。特别是中国,不仅古代有《红楼梦》、《西游记》等一批伟大的著作,现代文学,特别是20世纪以来的中国现代文学,在西方文学及整个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之下,开始从事自己的创作。将《红楼梦》、《儒林外史》、李白杜甫的诗、关汉卿的戏剧视作世界名著,一般人还能认可。但中国现代文学是在世界的大格局下产生的,所以我们谈鲁迅、巴金、老舍等作家时,常常会讲他们曾经受到过西方文学的影响。

今天我们讲曹禺的《雷雨》。

一讲到《雷雨》,大家肯定会想到其实这部作品也受到过西方文学的影响,受到过欧洲伟大戏剧家易卜生、美国戏剧家奥尼尔的影响等等,都会举出一系列的例子来证明中国的现代文学产生于西方文学的影响。在别人的影响下形成的自己的文学创作,能不能成为世界文学名著?我认为是可以的。20世纪以来,人类的信息交流特别频繁,在这样的时代下,已经很难分某个国家、某个地域的独特现象,很多文学现象都是世界性的,连成一片的。曹禺的《雷雨》中

讲到的如人性、乱伦等很多问题,都是世界文学所共有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文学虽然是后起的现代文学,但她在自己所形成的文化氛围和社会环境中,同样能够对世界性主题做出自己的独特回应。比如描写大家庭的崩溃,在中国就会形成《红楼梦》、《家》、《雷雨》等作品,用其独特的社会环境表现出其独特的对这一主题的挖掘。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觉得这就是中文现代文学的世界性因素。她反映的同样是世界性的因素,这是我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看法。正因为她能对应世界性的主题与看法,所以我认为中国现代文学完全有资格、有能力达到世界名著的一流水平。所以在此我斗胆把曹禺的《雷雨》作为世界名著介绍给大家。

我并没有妄自菲薄。鲁迅的小说、曹禺的戏剧完全可以达到世界一流的水平。什么是文学的标准?文学的标准只能有两种:一是对人性刻画的深度和人性所展示的丰富性。世界一流的文学对于人性的展示一定是丰富的,而不是单调的;二是一部文学作品的优秀与否,是看她在表达时对自己民族的语言的运用,能不能将本民族的语言发挥到最大的丰富性与包含性。如果能够达到,那么这样的文学一定是好的文学。有许多好的主题,可表现主题所用的语言不具丰富性、包含性,这样的作品就难以评价。在这两个要求下,曹禺在23岁时的著作《雷雨》,完全能够达到这样一个世界一流的水平。

其实不用我介绍,在座的各位对《雷雨》都是非常熟悉的。有的读过它的剧本,有的看过据此改编的话剧、电影等等。《雷雨》在发表时非常曲折。当时曹禺先生还是清华大学的一名23岁的学生。他写成《雷雨》之后,交给了他的一位好友,《文学季刊》的主编章靳以。章靳以拿到剧本,发现这部作品和以前所有的戏剧作品都有所不同,他无法判断这部作品的好坏,便拿去给《文学季刊》的资深主编郑振铎看。郑振铎一下子也不能对《雷雨》剧本作出判断,

暂时压了下来,一放就是一年多。第二年,巴金去北京,与章靳以住在一起,便看到了《雷雨》剧本。一看之下,非常感动,巴金说:“我受到了深深的震撼。”马上向郑振铎推荐了《雷雨》,说“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作品”。于是《雷雨》正式发表在1934年的《文学季刊》上面。但发表以后并没有引起社会上的反响,一直没有上演。第一次上演《雷雨》是留日学生,在日本上演引起轰动,再回到中国上演,引起反响。这与曹禺的其他作品正好相反。

《雷雨》在初问世时相对寂寞,这种寂寞影响了对这个作品的理解。很多评论家都讲不清楚这部作品,包括曹禺本人。曹禺先生在为《雷雨》单行本做序时写道:“这部作品别人说它是反封建的,我也可以追认。”可想而知,作者在创作时,自己也没有明确的意识到写这部作品的目的。评论家们无法很好地分析、宣传、推荐《雷雨》,导致了这部作品的命运与《日出》大相径庭。《日出》的主题非常清晰,一发表就受到大家欢迎。曹禺先生自己都承认《雷雨》比较乱,比较紧张,所以冲突非常激烈、太巧合,就变得比较“做作”。《日出》是部舒缓、抒情的作品。因此他认为《日出》比《雷雨》更成熟。这一说法影响了很多研究者。可是,在我看来,《日出》无法与《雷雨》相比,中国戏剧史上《雷雨》也是无与伦比的。好就好在《雷雨》是部谁都说不清的作品。一部伟大的作品必然体现人性的极其丰富,人性的一丰富就不能说清该部作品了,说不清楚的作品,也就成了一部说不尽的伟大作品。

为什么《雷雨》是部说不清楚的作品呢?首先,曹禺先生自己认为它是一部说不清的作品。他在写作的最初,在图书馆中看了许许多多的书,渐渐地,脑海中出现了两种人物形象,也就是《雷雨》中两个人物的性格,一个是繁漪,作品中最激烈、性格最丰富的女人;另一个是作品中最平淡、最单纯、最没有角色的周冲。这两个人引起他的创作冲动,写出了《雷雨》。这不像现在某些作家写

作,要事先确定中心思想,写下提纲,而是仅以一种冲动,在他脑海中活跃的两个人物,写下了这部作品。一个是一身白,单纯如天使的小男孩,一个是一身红,激烈如火、如魔鬼的女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对比,在人性间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张力,通过两极,窥探了人性的丰富和人性的深层。因此他写了这部作品。写到最后,曹禺先生自己都透不过气来,于是他又写下了一个序幕,一个尾声,以平息自己的感情。这就是一位作家创作时的真实思想。

其次,再看这部作品的主题。很多人在评论《雷雨》时,都会认为它描写了一个大家庭内的冲突,暴露大家庭的罪恶。在我看来,这部作品最难以启齿的就是人性犯罪问题。作品中写了三种乱伦:一是周萍和繁漪的乱伦。在一个大家庭中,老夫少妻,相差20岁。丈夫是社会的成功人士,每日忙于公务;年轻的妻子在封闭的家庭中非常苦闷。在故事发生前三、五年,丈夫前妻的儿子从乡下回到了这个家中,他就是周萍。纯朴的周萍带了满身的乡土气息来到了这个家中,为繁漪带来了清新的空气,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本来是个已经死掉的人,睡在棺材里了,一天天沉闷下去。可是突然一阵清风,把她从棺材里吹醒了,她所有的人性都复苏了,于是她爱上了这个年轻人。于是,便发生了这种不可逆转的人性的罪恶——后母和丈夫前妻的儿子发生了乱伦的情欲。这也带出了第二宗罪。

随着周萍逐渐长大,乱伦的恐惧也逐渐膨胀,同时,周萍受不了繁漪——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许多要求和疯狂的爱,最终想摆脱她的控制,摆脱罪恶的感觉。为了摆脱这种罪恶,他爱上了一个十八岁的小丫头,单纯、朴素的四凤。不谙世事的清纯丫头与半疯狂的半老徐娘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周萍当然舍取繁漪,而去爱那个小丫头,这就导入了第二宗罪——四凤和他是同母异父的兄妹。两人不仅相爱,而且四凤已经怀孕。这种情况下,周萍从一轮罪沦到了第二轮罪,即血缘的乱伦。这比前一犯罪更严重。前者是家庭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