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人高校古诗词命题走向及教学对策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聋人高校古诗词命题走向及教学对策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4aeac52ad51f01dc381f151

让学生抓紧时间,尽可能地全部背诵,先在背中自己体会,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上课后,先检查背诵,由背之不多,到背之较多,由背的不熟,到滚瓜烂熟,然后默写,为下一步赏析打下牢固的基础。否则,任务尽管留,不加强课上检查的力度,不采取一定的措施,学生根本就不会或不能很好地完成这样的作业。因此,本人的语文课前五分钟便成为学生自觉背诵和检验背诵的阶段。这一阶段课堂气氛热烈,背诵效果理想。

(3)聋生由于听力障碍,他们获取知识更多的依赖视觉,所以在诵读和背诵的基础上,加强默写这一环节,既能检验背诵的实际效果,又能在默写的过程中,发现容易写错的字,有效地导入对于内容的理解,为提高鉴赏能力夯实感性基础,从而缩短了教学时数,有效地加快了教学进度。效果比较理想。

(4)通过默写还可以纠正易错的字,如“采”字的“ ”字头,学生写成了“ ”下面加一个本字,这是不少同学易写错的地方。通过默写还可以发现学生习以为常的错别字。如把“忘”写成“忘 ”,发现后学生大吃一惊,因为从小学到高中,他一直就这么写。

(5)有些错别字,属于学生的理解错误,所以纠正这样的错别字,对于理解全诗的意境和感情基调很有帮助,并由此了解到诗人用词的精练、形象与准确。比如默写陶渊明的《饮酒》(《语文》第五册 九年义教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人教版。),有些学生很容易把“悠然”写成了“油然”。针对这一突出的问题,本人先让学生发现并改正,然后引导学生辨析两个词语的不同(“悠然”为悠闲的样子,“油然”是自然而然的情形),弄清此诗中用

“悠”而不用“油”的理由,就可以准确地把握诗歌形象和作者隐居的闲情逸志。

所以加强默写,特别是公开默写,既能检查背诵的熟练程度,又能加强背诵效果,改正书写中出现的问题。实验结果表明,不坚持背诵和默写的班,没有一个学生能想起这首诗。坚持背诵和默写的班,先有两个学生写出了本诗的名句,在老师提示一句后,有两人默写全对,一多半几乎全对,赏析题正确率也较高,可见采用上述方法,益处很大。

2.加强诗歌的意象研究

诗歌的意象研究是赏析诗歌的要点。因为诗歌主要通过意象来表达感情、表现意境,达到含蓄隽永的表达效果。诗歌中的“明月”“流水”“花”“蝉”“鸿”“柳”“鸟”等意象在诗歌中使用的频率最高,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明白每一种意象的特点和它们主要用来表达那些方面的情感,从而通过这些典型的意象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提高鉴赏能力。如“花”这个意象,在古诗中可以表现如下思想感情:写花落,多言春已尽,以此来表达春光易逝,人生短暂,红颜易去,时世变迁的无可奈何之感(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表现痛苦的伤时情怀(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用花象征风华正茂,娇美多情(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等等。在对一首诗歌的赏析中,要集中力量抓主要意象的把握和理解,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所创造的意境中,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认识。

3.结合诗人现实处境,准确把握思想感情

古代诗歌的鉴赏,作为考试科目,重在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虽然命题的角度各不相同,但无一不是以对全诗的准确理解为基础的。因此,读懂全诗,便成为首要任务,我们由诗句的理解,到意象、意境的把握,无一不是为读懂全诗服务的。然而,要能实实在在地读懂,还必须对诗人创作此诗时的处境、思想和心情有所了解。而重要的诗句又该是我们理解诗,读懂诗的焦点所在。如对陶渊明的思想愿望、经历的了解,对于学习《饮酒》这首诗是必要的,而抓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一名句作准确领会,无疑是理解全诗的关键所在,难点所在,也是必要的。

4.整合信息和材料

聋生容易获取比较简明的信息,所以教师还要善于整合诗内诗外的主要信息和材料,达到对全诗的整体把握。

如赏析《春望》一诗,要把杜甫在安史之乱背景下的遭遇和诗歌中的形象整合起来,互相印证,把握思想感情。 要把诗中的主要意象联系起来看,如“国破”“草木深”“花溅泪”“鸟惊心”“烽火”“白头”等词语表现的意象整合为一幅互相包容的画面或画卷,从而深入理解作者热爱国家,眷恋家人的感伤、痛苦的情怀,把握这首诗含蓄、真挚的艺术特点。

5.增大课外积累,增强应变能力

近年来的中考、高考试题更具开放性和现实性。如学过的篇目和没有学过的篇目的联

系;语文教学内容和时事政治以及学习、生活的联系;相同、相近内容的对比阅读等等,都有利于检测考生的对于知识的积累和灵活运用能力,是选拔优秀学生的必设题目。就诗歌赏析来讲,也有这样的变化趋势。如去年江苏连云港的一道中考古诗文赏析题(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语文》考试基本要求规定了部分考试内容不超过初中三年级至高中二年级的课本范围。)选取了刘禹锡诗《秋词》和马致远的元曲《秋思》作对比阅读,将二者结合起来设臵了一个更具开放性的题目,难度就加大了。从聋人高考试题来看,尽管多以课本上的单首诗的阅读理解为主,但近几年课外的材料选用,以及课内外材料的结合考查,是已经出现的或将要出现的题目。如对杜甫的《春望》(03年考题)、王维的《鸟鸣涧》(04年考题)、石柔的绝句(05年考题)、杜牧的《泊秦淮》(04年北京考题)、《早发白帝城》(05年北京考题)的阅读、赏析,都是从课外选取的。因此,本人在加强课内教学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重视课外诗歌的积累,特别是那些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和学习的诗歌。依照此标准可以编选课外阅读背诵的短诗篇目,也可以结合与高中教材配套的《语文读本》,而且注重相同相近的诗歌的对比学习,在对照中明确其相同点和不同点,“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从而提高阅读鉴赏能力。

6.强化模拟训练,逐步提高应试能力

有了扎实的课内基础,适当地进行课外补充后,再通过针对性的模拟训练,将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模拟训练的原则,本人认为,一要明确高考命题的发展趋向及考查重点,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