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建筑开题报告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节能建筑开题报告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4fb9136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81

三、低能耗建筑资料 本次设计为绿色建筑,对于绿色节能方面,参考文献主要如下: 《夏热冬冷地区生态建筑与节能技术》以江苏地区的建筑群体区域节能设计为案例全面的介绍了节能技术的运用与处理,研究,推广与发展。该书以长江中下游经济发达地区做出的尝试,对应对该设计中xx区域气候特点设计提供一定的指导性,借鉴和应用。 从《中国绿色建筑(2014)》这本书中,我了解了江苏省绿色建筑总体情况简介,其中包括建筑业总体情况、绿色建筑总体情况、发展绿色建筑的政策法规情况、绿色建筑管理、标准和科研情况、绿色建筑大事记。其中提到绿色建筑是江苏建筑业转型的重要抓手,可见节能建筑是必然的趋势。德国在建筑节能及绿色建筑领域的成就居世界领先水平,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先进经验。所以我又看了《德国低/零能耗建筑实例解析》。这书通过全面介绍德国建筑节能的发展历史,重点结合具体节能技术及实例的技术解析,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德国建筑节能政策法规、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零能耗建筑及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等的设计及技术细节,如可能出现热桥部位的处理,在设计室内构件和主体构件的关系时,应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热桥。 从《生态建筑:一部建筑批判史》中讲了很多生态建筑在20世纪的建筑史中是伟大而不为人知的故事。生态建筑没有反对现代,其可持续发展、能源效率、与环境的和谐关系、注重具体条件下建筑类型的适用性等许多生态哲学的重要原则,总是与现代运动以科学为主导的“进步”特点形成鲜明对比。不同的建筑师对绿色建筑有着不同的想法,比如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创建的“有机”建筑风格,他利用日本本土的建筑传统,并将其与特定的气候条件融为一体。 《可持续建筑的自然光运用》以自然光为基础,涉及环境、建筑及人文多个方面。坐落于巴伐利亚州的一所青年旅馆设计中体现了自然光和采暖设计的各种可能性。该建筑采用细长形的体量,深入到巴伐利亚森林和多瑙河平原之间的坡地之中。南立面采用了大面积的玻璃和隔热板。玻璃可以获得自然光的热量,隔热板又可以吸收热量以备日后之用。从这里面我想到自己的设计中也可以设计这样的立面,比如在建筑的走廊部分设置一部分的玻璃和隔热板。白天提供光照的同时,吸收一部分热量,到晚上释放出来,维持适宜温度。 《高技术生态建筑》说明了生态建筑在技术层面上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即低技术、轻技术及高技术。低技术生态建筑通过精确的技术分析,不用或用很少的现代技术手段来达到建筑生态化的目的;而轻技术生态建筑则通过最新的建筑技术来使建筑物更轻、更灵活,从而节省建筑材料和运输费用;高技术生态建筑则积极地运用当代最新的“高技术”来提高建筑的能源使用效率、营造舒适宜人的建筑环境,以更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但由于高技术材料在成本上不占优势,所以主要借鉴的低技术节能,从通风、自然采光及人工照明、植物和水的利用等方面进行节能。 文献综述 建筑

1、基本概念: a.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即:“四节一环保”的建筑。这一定义明确了通过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建筑对能源、土地、水和材料资源的消耗,提升建筑内部环境品质,减少建筑对外部环境影响的核心任务;突出了在“全寿命周期”范畴内统筹考虑的原则,强调了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功能要求,体现了“与自然和谐共生”、营造和谐社会的思想。 b.全寿命周期 建筑生命周期是指从材料与构件生产(含原材料的开采)、规划与设计、建造与运输、运行与维护直到拆除与处理(废弃、再循环和再利用等)的全循环过程。全生命周期低碳就是在以上建筑的每一环节中都有低碳的理念。 c.低能耗建筑 低能耗建筑是指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低能耗建筑的主要特征为:采光通风、节能减排、舒适宜居。低能耗建筑全方位体现“节约能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 研究内容 d.被动措施 直接利用阳光、风力、气温、湿度、地形、植物等现场自然条件,通过优化建筑设计,采用非机械、不耗能或少耗能的方式,降低建筑的采暖、空调和照明等负荷,提高室内外环境性能。通常包括天然采光、自然通风、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遮阳、蓄热、雨水入渗等措施。 e.主动措施 active techniques 通过采用消耗能源的机械系统,提高室内舒适度,实现室内外环境性能。通常包括采暖、空调、机械通风、 人工照明等措施。 2、我国建筑能耗状况 目前,我国城乡建设仍是粗放式、低效率的增长模式,主要表现为重数量、轻质量、重外观、轻品质、重建设、轻维护;土地利用效率低、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程度不高、水资源再生利用水平差、生态环境保障能力不足;建筑使用寿命远低于设计寿命;建筑用材消耗过高,污水和建筑垃圾回收再生利用率过低,资源利用总体水平偏低,各种浪费现象十分突出。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每平方米建筑面积用钢量约 5 5 k g ,比发达国家高出 1 0 ~25%,水泥用量为每立方米混凝土 221.5 kg,比发达国家多出 80 kg。2010 年我国城镇污水再生利用率平均仅为 8 % ,每万平方米建筑的施工过程会产生 500~600 t 建筑垃圾,每万平方米拆除的旧建筑将产生建筑垃圾 7000~12000 t,建筑垃圾已占城市垃圾总量的 3 0 ~4 0 % ,但资源化率不足 5 % 。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低效益的建设模式阻碍了城乡综合质量的提高和建筑业可持续发展。 建筑

3、绿色建筑发展潜力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2010 年我国城镇化率为 47.5%,预计未来大规模建设时期至少还要持续 20~30 年。我国城镇化高速推进,时间上高度浓缩,空间上快速扩张,建设规模巨大,每年新增建筑面积约 2 0亿 m 2。发展绿色建筑,就是用绿色理念指导城乡建设,改变粗放的城乡建设模式和建筑业发展方式,缓解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资源环境压力。 3、绿色建筑设计策略 与传统的建筑相比,绿色建筑方案设计中适当采用重要的绿色策略,并在整体上有着更多的绿色策略的使用,总结归纳如下: a.从传统的乡土建筑中寻找绿色建筑设计的构思; b.从建筑仿生学的角度寻找绿色建筑设计的构思; c.从生物气候地方主义寻找绿色建筑设计的构思; d.从相关绿色策略的侧重点寻找绿色建筑设计的构思; e. 从相关各种模拟分析中寻找绿色建筑设计的构思; 4、绿色建筑设计技术 实现超低能耗绿色建筑的基本技术路线:被动优先+主动优化+应用可再生能源。 a. 被动式技术 研究内容 被动式节能技术主要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场地情况进行建筑设计的合理布局,进而降低建筑本体的能量需求;另一部分是采用符合所在地区地理气候、人为的构造手段,结合建筑师们的巧妙构思,降低建筑自身用能。其主要目标是以非机械或电气设备干预手段实现建筑能耗降低的节能技术,通过在建筑规划及单体设计中对建筑朝向的合理布置、遮阳的设置、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技术、有利于自然通风的建筑开口设计等实现建筑需要的采暖、空调、通风等能耗的降低。 b. 主动式技术 用于调节建筑物室内物理环境舒适的耗能设备系统中,空调和照明系统在大多数民用非居住建筑能耗中所占比例较大,其中仅空调系统的能耗就占建筑总能耗的50%左右,是主要的节能控制对象; c. 应用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通常主要包括地源热泵、太阳能光热、光伏及风力发电等,目前,以热泵与太阳能光热的利用节能减排效果好,性价比高,热泵最应受到重视。 5、绿色建筑设计评价 1)优化的设计,基于能耗目标,同时考虑技术成本; 2)高效率的用能设备,勿以善小而不为; 3)良好的施工与测试和调试; 4)到位的运行管理,责任心+专业+监测和自动控制。 2月22日~2月26日 布置任务、调研,完成调研报告和翻译 2月29日~3月18日 第一轮草图、讲评 研究计划 4月18日~4月29日 第三轮草图、讲评 5月2日~5月20日 电脑绘制正式图,完成所有设计图纸 5月23日~6月3日 评阅、毕业设计答辩 6月6日~6月10日 答辩后修订归档 建筑

本次毕业设计的课题是拟建一个综合性低能耗休闲度假中心设计。其针对绿色建筑而言具体设计过程可归纳入如下: a.采取高效的绿色建筑设计策略 b.综合使用多种绿色建筑设计技术 c.对绿色建筑设计进行系统评价 按照此流程进行设计的方案所具有的特色以及设计创新可以归纳为: 一是基于场地的气候条件、环境资源与能源状况,详细界定建筑的功能需求,确定建筑系统的能量需求,通过建筑能耗动态模拟分析,优化建筑设计,合理组合被动节能技术,给出建筑暖、空调、照明的负荷与计算周期内的能量需求。 特色与创新 二是结合场地的气候条件、能源资源状况、经济水平等,根据各用能系统的能耗权重与节能技术成本,确定利用能源的类型与利用方式,筛选主动节能技术,形成适宜的高效主动式能源系统。 三是本土化建筑材料的选择,从建筑设计创新以及建筑设计方法论的角度来研究建筑材料、建筑构造,使不同的材料、部件和不同的使用功能组合起来形成有机整体来满足高效能绿色建筑要求。 四是绿色建筑的可持续理念彻底融入建筑设计的全过程,将生态伦理学原理、高科技节能技术和建筑学融入和谐统一的整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指导教师 意 见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教研室意见 系部意见 主任签名: 年 月 日 教学主任签名: 年 月 日 附:与课题内容相关的外文资料翻译不少于2000字,参考文献不少于10种。

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