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质学培养目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构造地质学培养目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50c624ea98271fe910ef928

Mookerjee Matty, Nickleach Scott. Three-dimensional strain analysis using Mathematica. 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 2011, 33: 1467-1476. Neagu Raluca Cristina, Cartwright Joe, Davies Richard. Measurement of diagenetic compaction strain from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fault plane dip. Journal of Strucutural Geology, 2010, 32: 641-655.

Nicol A, Walsh J J, Villamor P, Seebeck H, Berryman K R. Normal fault interactions, paleoearthquakes and growth in an active rift. 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 2010, 32: 1101-1113.

Ono Takaaki, Hosomi Yukinobu, Arai Hiroyoshi, Takagi Hideo. Comparison of petrofabrics with composite magnetic fabrics of S–C mylonite in paramagnetic granite. 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 2010, 32: 2-14. Schrank Christoph E, Cruden Alexander R. Compaction control of topography and fault network structure along strike-slip faults in sedimentary basins. Journal of Strucutral Geology, 2010, 32: 184-191.

Scholz Christopher H, Ando Ryosuke, Shaw Bruce E. The mechanics of first order splay faulting: The strike-slip case. 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 2010,32: 118-126. Srivastava Deepak, Rastogi Vipul, Ghosh Rajit. A rapid Bézier curve method for shape analysis and point representation of asymmetric folds. 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 2010, 32: 685-692.

Storti Fabrizio, Balsamo Fabrizio. Impact of ephemeral cataclastic fabrics on laser diffraction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analysis in loose carbonate fault breccia. 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 2010, 32: 507-522. Vitale Stefano, Mazzoli Stefano. Strain analysis of heterogeneous ductile shear zones based on the attitudes of planar markers. 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 2010, 32: 321-329.

Wenk Hans-Rudolf, Kaintpanycharoen Earuntorn, Voltolini Macro.Preferred orientation of phyllosilicates: Comparison of fault gouge,shale and schist. Journal of Structurla Geology, 2010, 32: 478-489.

Wickham J, Moeckel G. Restoration of structural cross-section. 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 1997, 19(7):975~986. Zalohar Jure, Vrabec Marko. Kinematics and dynamics of fault reactivation: The Cosserat approach. 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 2010, 15-27. Zulauf G, Zulauf J, Bornemann O, Brenker F E, Hofer H E, Peinl M, Woodland A B. Experimental deformation of a single-layer anhydrite in halite matrix under bulk constriction. Part 2: Deformation mechanisms and the role of fluids. 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 2010, 32: 264-277. 三、学时分配

本课程总学时为54(不包括1天的野外实习),按下表进行分配:

教学内容 学时 2 3 教学 方式 讲课 讲课 上课地点 地质楼 地质楼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沉积岩层和岩浆岩的原生构造及其产9

状 第三章 地质构造分析的力学基础 3 第四章 变形岩石应变分析基础 2 第五章 劈理节理与线理 5 第六章 褶皱 7 第七章 断层概论 4 第八章 伸展构造 2 第九章 逆冲推覆构造 2 第十章 走向滑动断层 2 第十一章 韧性剪切带 2 地质图的基本知识及读水平岩层地质实习1 2 图 实习2 用间接方法确定岩层产状要素 2 用赤平投影方法换算岩层的真倾角和实习3 2 视倾角 读倾斜岩层和不整合接触地质图并作实习4 2 剖面图 实习5 极射赤平投影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2 实习6 读褶皱区地质图,绘制褶皱地区剖面图 2 实习7 编绘和分析构造等高线图 2 读断层地区地质图并求断层产状及断实习8 2 距 实习9 分析褶皱断层地区地质图并作剖面图 2 实习10 构造地质综合作业 2 渭河地堑北缘构造特征 1天 (断层、褶皱、节理等) 讲课 讲课 讲课 讲课 讲课 讲课 讲课 讲课 讲课 实习 实习 实习 实习 实习 实习 实习 实习 地质楼 地质楼 地质楼 地质楼 地质楼 地质楼 地质楼 地质楼 地质楼 地质楼 地质楼 地质楼 地质楼 地质楼 地质楼 地质楼 地质楼 实习 地质楼 实习 地质楼 野外 泾阳县口镇-实习 淳化县金川湾 四、教学内容安排和各章要点(重点和/或难点) 第一章 绪论 1.主要内容

构造地质学的内涵和研究对象;地质构造;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地质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构造尺度;构造层次;构造解析的思想和方法;学习构造地质学的意义 2.本章要点

构造地质学的内涵;构造尺度和构造层次的概念 3.思考题

(1)何为地质构造?

(2)对地质构造应从哪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3)什么是构造尺度和构造层次?各有哪些种类? 第二章 地质体的基本产状及沉积岩层构造 1.主要内容

面状构造与线状构造的产状表示法;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及沉积岩层顶、底

10

面的识别标志;软沉积变形的种类;地层接触关系的基本类型及其构造意义;地质界线与地形等高线之间的相互关系(即“V”字形法则) 2.本章要点

沉积岩层顶、底面的识别及其应用;不整合接触关系的识别标志;软沉积物变形的类型及其形成机理 3.思考题

(1)走向、倾向和倾角的含义是什么? (2)岩层的露头宽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3)如何在地形地质图上判定地层是否是水平地层?

(4)沉积岩层有哪些基本的接触关系?如何识别它们?各反映了什么构造意义?

(5)如何判断沉积岩层的顶、底面? (6)“V”字形法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7)软沉积变形主要有哪些几种? 第三章 构造研究中的力学基础 1.主要内容

应力、正应力、剪应力的概念;主应力、主方向的概念;单轴、双轴和三轴应力状态的二维应力莫尔圆;应力场的概念及其表示法 2.本章重点

双轴和三轴应力状态二维应力分析的莫尔圆;应力场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3.思考题

(1)应力、正应力、剪应力、主应力之间有什么关系?

(2)单轴、双轴和三轴应力状态二维应力莫尔圆上任意一点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3)影响应力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第四章 变形岩石应变分析基础 1. 本章主要内容

变形(拉伸、挤压、剪切、弯曲和扭转)和位移(平移、旋转、形变和体变);应变的度量(线应变与剪应变);弹性变形、塑性变形和破裂变形;均匀应变与非均匀应变;应变椭球的概念;旋转应变和非旋转应变;递进应变(共轴递进变形与非共轴递进变形) 2. 本章重点

线应变和剪应变的概念;脆性岩石变形的三个阶段(弹性、塑性和破裂变形);单剪与纯剪变形的概念 3. 思考题

(1)变形和位移各有哪几种方式?

(2)线应变与剪应变、均匀应变与非均匀应变、旋转应变与非旋转应变(单剪与纯剪)、共轴递进变形与非共轴递进变形的含义是什么? (3)岩石变形的三个阶段各有何特点?

(4)影响岩石变形特征的外界因素主要有哪些?它们分别是如何影响岩石变形的?

第五章 劈理、线理和节理 1.主要内容

劈理、线理、节理的概念与主要类型;劈理、线理、节理与褶皱、断层构造

11

的相互关系;劈理、线理和节理的形成机制 2.本章重点

劈理、线理、节理的概念、主要类型和形成机制 3.思考题

(1)劈理按成因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它与节理如何区别? (2)劈理主要是通过哪些方式形成的?劈理有何应变意义? (3)常见大型线理构造有哪几种?它们是如何形成的? (4)张节理与剪节理如何区别?

(5)共轭剪节理与主应力之间有什么关系? (6)如何利用层间劈理判断地层是否正常? 第六章 褶皱

1.主要内容

褶皱的几何学分析(褶皱要素、褶皱描述、褶皱的几何形态分类);平行褶皱与相似褶皱;同沉积褶皱与底辟构造;褶皱的组合型式(侏罗山式褶皱) 褶皱的形成机制(纵弯褶皱作用、横弯褶皱作用、剪切褶皱作用和柔流褶皱作用);与褶皱伴生的劈理、擦痕等构造;褶皱层中的应力分布特征 2.本章要点

枢纽、轴面的含义;褶皱的几何形态分类;褶皱的产状分类;褶皱横截面形态分类;纵弯褶皱作用的特点、褶皱中的应力分布与伴生构造;横弯褶皱作用;剪切褶皱作用;柔流褶皱作用;不同褶皱作用机制形成褶皱的特点 3.思考题

(1)褶皱由哪几个主要部分组成(褶皱要素)? (2)褶皱的形态有哪些类型?分类依据是什么? (3)褶皱在平面上和剖面上有哪些组合形态? (4)如何判定褶皱的形成时代? 第七章 断层 1.主要内容

断层的几何学要素(断层带、断层线与断盘)和运动学要素(位移);正断层、逆断层与平移断层的概念及其应力状态的Anderson模式;断层岩;断层效应;断层的识别标志;断层两盘相对运动方向的确定;牵引构造与逆牵引构造(或反牵引构造);断距的确定;断层作用时间的确定;同沉积断层的概念与特点 2. 本章要点

断层分类;断层的运动学要素;断层的识别标志 3.思考题

1. 在野外如何识别断层的存在?如何判断其性质?

2. 正断层、逆断层和平移断层分别形成于何种应力环境中? 3. 牵引构造与逆牵引构造有何不同? 4. 怎样确定断层发育的时间? 5. 同沉积断层有何特点?

第八章 伸展构造 1.主要内容

伸展构造的主要表现型式;地堑与地垒、断陷盆地、裂谷变质核杂岩、岩墙群的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