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试卷13份合集)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名校2018-2019学年七下语文期末质量检测模拟试卷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语文试卷13份合集)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名校2018-2019学年七下语文期末质量检测模拟试卷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51c378b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e60e4d3

14.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

(1)尔辈:你们这些人;究:探究;物理:事物的原理;是:这;木杮:木片;岂:怎么;为:被。 (2)然则:既然这样,那么;但:只;臆断:主观判断;欤:表反问的句末语气词,译为“吗”。

15.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把握能力。文章主旨句一般出现在文章最后。本文的主旨句是: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先正确翻译句子,本句翻译为: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然后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分析可知,“可据理臆断欤”,是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凡事要实践,不能主观推论,实践才能出真知。 参考译文:

沧州南部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过了十多年,寺僧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寺僧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是石头的特点应该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是很荒唐吗?”大家都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之后,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它。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洞,越冲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照这样多次冲刷,石头又会多次向前翻转,不停地转动,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荒唐了;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寺僧们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流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16. ⑴告诉,对…说 ⑵快步走 (2) 17. A

18. ⑴宋国有一个听说自己的禾苗不长而拔禾苗的人。⑵禾苗已经枯萎了。 【解析】

16.本题考查对课外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课内文言文中重点实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如 《唐雎不辱使命》中“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的“谓”的意思是“告诉,对…说”,《 送东阳马生序》中“尝趋百里外”的“趋”的意思是“快步走”。做题时要根据课内知识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17.本题考查辨析文言虚词的能力。文言虚词是文言文学习的基本内容,要特别注意重点虚词的用法。作答本

题时,首先要把握“之”的基本用法,然后结合语境来分析。“之”的用法如下:1.(动词)去,往,到;2.(代词)第三人称代词;3.(代词)指示代词,相当于“此”“这”;4.(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可译为“的”;5.(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6.(助词)作定语后置的标志;7.(助词)补足音节,没有实义;8.(助词)用在“前”“后”“内”“外”“间”等词前,表示对时间或方位的限制。A项中的“之”,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BCD项中的“之”,第三人称代词。 18.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 (1)闻,听说;揠,拔。 (2)则,却;槁,枯萎。 参考译文:

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但很满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的情况),然而苗都枯萎了。 19. 她美丽、活泼、纯洁、热情,有助人为乐的精神。

20. 十多年前,解放军行军在树林里淋了雨,他们想道并且为过路人盖了一座小茅屋。解放军走了,为了继续方便过路人,梨花姑娘常常照料这小茅屋。

插叙的作用是,交代了小茅屋的搭建者、照料者,以及这样做的原因,歌颂了发扬雷锋精神的人。 21. (1)描写了老人行礼的动作,表现出老人对小姑娘们诚挚的感谢之情。

(2)“很受感动”表明了她对发扬雷锋精神的解放军同志的敬仰,也点出了日后照管小茅屋的感情因素。“常常”,说明她发扬雷锋精神助人为乐成为自觉行动。 【解析】

19.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以下方面解答:典型事件,对人物的正面描写,作者评价和侧面烘托等。答题时,抓住关键句子分析即可。“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表明为首的哈尼小姑娘是一个美丽的小姑娘; “充满朝气”写出她的活泼,“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写出她的纯洁;“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写出她的热情,有助人为乐的精神。

20.本题考查把握插叙的能力。插叙,是中断主线,插入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根据上述定义和故事内容可判断 :第四段,“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苗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这一部分内容是运用了插叙的记叙顺序;记叙了解放军盖小茅屋,梨花照料小茅屋的故事,“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淋了大雨”“给过路人避风雨”点明了原因,“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点明盖屋的过程,“趁砍柴、拾苗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点明了结果:解放军走了,为了继续方便过路人,梨花姑娘常常照料这小茅屋。精练地整合答案即可。分析其作用,插叙的一般作用是:交代了……

的内容背景,解释了……的原因,突出人物的某种性格或品质,使文章内容更丰富,人物形象更丰满等。作答时,结合文章内容回答即可, “盖起了房子”“ 照料这小茅屋”, 交代了小茅屋的搭建者、照料者分别是解放军和梨花,“给过路人避风雨”“ 方便过路人”,交代了原因,以此歌颂发扬雷锋精神的人。

21.本题考查句子中关键词语的含义。解答此类题目,要遵照“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来解答,要理解词义,尤其是语境义。(1)“弯”, 描写了老人向哈尼族小姑娘行礼的动作,表现出老人以为小姑娘是茅屋的主人时,对其诚挚的感谢之情。(2)“很受感动”是指她被解放军的雷锋精神感动。根据下文可知,她“常常趁砍柴、拾苗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与此相照应,作用是做铺垫;“常常”是指她从被解放军的雷锋精神感动,到后来自觉助人为乐,表现了梨花的可贵精神。答题模式是:“……”一词(等词)是指……(语境义),写出了……的特点或内容,表达了人物……的心理或情感。

22. ①没有种完遗忘在抽屉里的喇叭花种子。(2分)②幼时的夙愿,淡忘了多年的理想。(2分) 23. 散步时的心情是松弛和愉快的,一些不起眼的事物都可以触动自己,引发自己的感慨;(渲染气氛)(1分)为下面写喇叭花做了铺垫。(1分)

24. ⑴“呆”字是神态描写,表现了作者对喇叭花的惊讶和痴迷。(2分) ⑵“揪”字是心理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女儿丢弃喇叭花种子的心痛之情。

25. ①我被喇叭花吸引,②回忆儿时见到喇叭花开放时的情景,③捡拾喇叭花种子,④在阳台上栽种喇叭花,⑤女儿丢弃我遗忘的喇叭花种子。

26. 深深地自责(内疚),淡淡的忧伤。(1分)不要忘记自己的理想(梦想)要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梦想)。(1分) 【解析】

22.试题分析:文题中“哪些”是指两层含义以上,抓住文尾处第六段和第八段中相关的句子,从“实写”种子没种下发芽和“虚写”人生有多少种子没种下发芽两个方面分析理解,要用评价语,如“形象地比喻”“意义深刻”等。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23.试题分析:从表达人物的心情和为下文铺垫两方面来作答,要具体说明为什么内容铺垫。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能力层级为理解B。

24.试题分析:找到此句在文中的位置,联系上下文,从表达人物的心情来分析,要点明人物描写的方法。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能力层级为理解B。

25.试题分析:阅读全文,了解故事内容,分析情节结构。注意表示情节转换的时间、地点的词语,以人物的行为活动为中心加以概括,即什么人做了什么事。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6.试题分析:抓住文章最后一句中“美丽的梦想”“永远地湮没无声”关键词理解作者的感慨,体会作者情感,并由此谈谈自己的认识,表示尽快种下人生“种子”的愿望。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27.我学会了坚强

坚强是一股让人上进的力量;是一块充满魔力的饼干,让人吃了不再落泪;是一棵高大挺拔的大树,在风雨面前绝不低头。

我虽然长得胖乎乎的,看起来很坚强,但内心却很脆弱,一遇到难办的事就哭哭啼啼,像林黛玉似的。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学会了坚强。

前几天,妈妈带我去重庆旅游,要去爬黑山谷。黑山谷总长十几公里,坐好长一段路的车,步行还要走三、四个小时。

黑山谷山清水秀,的确像一幅画。叮咚的泉水像公主在弹琴,岸上的树木正在发芽,既像一朵朵小绿花,又像一个个漂亮的发卡。沿着弯弯曲曲的石板小路,我看着这些美景,精神百倍。像一只小梅花鹿一样跳来跳去地走路。大约走了30分钟,我的腿渐渐觉得累了,几乎要化成一滩血水。脚有些发麻,好像无数空气变成无数条针,使劲扎我的脚掌。我感到头越来越大,最后像一张方桌子那么大,有一种头重脚轻的感觉。此时的我,像一个晒蔫了的茄子,一点力气都没有。在爸妈面前哭丧个脸,直嚷着:“我受不了了,我要回家!”爸爸妈妈让我在有水车的凉亭里休息,络绎不绝的游客从我的眼神里插肩而过。那些游客像打了兴奋剂似的,边走边唱歌呢!还有一些比我小的朋友,他们都一直往前走,我想我一个大姐姐,为什么不能坚持呢?我的心里立刻涌出了一股坚强之火,从心窝一直燃烧到了脚底。我情不自禁地迈开了步子,向山上走去。

我还走过陡峭的楼梯,尽管手脚并用像只猴子一样爬上了山,但我还是没有叫一声“苦”。我咬紧牙,心里念道“:一直要往山上爬,要坚强。”似乎有一个声音在告诉我,胜利就在前方。 终于,我爬上了山,心里有保不住的喜悦,所有在我身旁的事物,我都觉得那么美好。 那一天,我学会了坚强。 【解析】 【详解】

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这类作文题既创设了写作情境,又限定了写作范围;比全命题作文题灵活,比话题作文更具约束性,具有收放自如的特点。半命题作文比较突出地考查了学生的审题、构思及语言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写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认真审题,确定立意。“学会了”说明这是一个的过程,从“不会”“不懂”到“学会”“懂得”,是一个技能形成或思想转变的过程。“学会”的含义,可以是学会了某种生活技能,如洗衣服、做饭、包饺子、整理房间……,也可以是养成了某种良好的习惯和品质,如理解他人,孝敬父母,帮助同学,讲究诚信,与他人友好相处,与他人分享,坚强地面对生活……,因此,题旨是考查学生对自身成长的反思。

②巧妙选材,巧妙构思。“学会了”特指一件记忆深刻、有重要影响的事情,可以写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选取最熟悉的内容,最有趣的内容,最有教益的内容。 “我”限定了人物,必须用第一人称来写,要写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经历。选材要重内涵,有新意,要写出对自己的影响,写出自己的感悟,而且要深刻。在结构上,材料安排要详略得当;开头有悬念,情节有波澜,结尾处深化主旨,这样是很容易出彩的;另外语言要流畅,富有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