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贵州民族民间美术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贵州民族民间美术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524dc32ee06eff9aef807e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贵州民族民间美术

陈惠君

内容提要:作为中国文化艺术的起点之一,民间美术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识的最普遍的表现形态,体现出中国文化本原的独特魅力,也是中华民族美术生存发展的最广泛的社会基础,对中国社会生活和民族文化艺术有着无法估量的重要意义。贵州民族民间美术的保护和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本文就贵州民族民间美术的艺术特征及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作一个初浅的分析。期望能使社会各界对保护人类文化遗产有共同的认识。 主题词:民族民间美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 保护

一、贵州民族民间美术的基本情况

贵州民间蜡染,蜡染古称“蜡缬”没“缬”的意思是有花纹的织物,它与“绞缬”(扎染)、“夹缬”(蓝印花布)一起被称为中国古代的三大防染工艺。蜡染的起源一般都认定在汉代甚至更早。后来《贵州通志》记载:“用蜡绘于布而染之,既去蜡,则花纹如绘。”可见蜡染已由灌蜡刻板印布发展到直接用蜡在布上描绘了,这与流传至今的蜡染工艺基本一样。1987年,在贵州平坝宋代“洞棺葬”中发现蜡染、刺绣和织锦等随葬物品,其中还发现有铜蜡刀和引人注目的鹭鸟纹彩色蜡染百褶裙,这些都证明了蜡染的悠久历史。

贵州苗族刺绣,贵州是苗族人口最为集中的省份,全省苗族总人数在370万左右,占全国苗族总人口的一半以上。苗族的刺绣、挑花、织锦是伴随着服装的产生而形成的装饰艺术,与整套服装结构有机结合,经过长期的承袭发展,形成了瑰丽多姿、精彩纷呈的服饰艺术。苗族刺绣具有符号化的部落徽记属性,其传承具有鲜明的集团性和稳定的历史继承性,各支系的图案纹样都有固定的母题和表述形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发展中逐渐形成传统,并世代相传。苗族刺绣所表现的内容,题材广泛,承载了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神话、故事、英雄、征战无所不包,它记录了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思想情感、审美情趣等内容,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史书”。

贵州苗族银饰,银饰时苗族人民生活中重要的、不可或缺的饰品。

1

它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发挥着积极的社会功能作用,展现出精美绝伦的艺术审美价值。贵州苗族银饰工艺主要分布在境内几条大江大河周边,如中部方言区的清水江流域、巴拉河流域、舞阳河流域、都柳江流域;东部方言区的沅水流域等较为富裕的地区;西部方言区苗族多居住在交通不便的高山上,历来处于贫困状态,银饰显然是珍贵难的的饰物。由于地域与支系的差别,苗族银饰显现为异彩纷呈、丰富多变的形态,在全省许多地区都有分布。最有代表性的是黔东南地区的台江施洞、雷山西江、黄平等地银饰艺术。银饰是苗族服饰重要的组成部分,因地域或民族的差异而呈现不同的风格手法,作为财富和美感的象征,以及银饰自身所承载的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银饰在苗族群众的生活中举足轻重。从审美的视角来看,银饰作为整体服饰的一部分,其装饰的部位是造型元素的重要一环,给人高贵华美的感觉,对整个视觉效果的形成具有积极的影响。一般银饰的布局可分为头饰、颈胸饰、衣饰、手饰这几种主要的类型。

贵州民间美术种类繁多,包含了染绘、刺绣、编织、雕刻、陶艺、金属工艺等多种门类,其中又可细分为多种风格样式。其运用材料广泛,工艺技巧多种多样。从地域上来看,贵州各地州、县(市)均有多种工艺的分布,从民族构成来看,各个民族都拥有不同形式的工艺品种类,相对而言,苗族、侗族、布依族、水族、土家族、革家等民族的民间美术形态较为丰富和典型。

作为非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美术通常经由感官认知和潜移默化来实现其社会功能,它不仅仅是一种只有单纯审美功能的艺术样式,而是通过对生活的参与,通过民间美术的功利性作用来实现其社会价值,在长期的历史传承中一直对广大民众的生活发挥着沟通物质与精神的作用。

二、自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来所做的工作

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遭受的冲击,贵州没有封闭山门,而是采取更为开放的姿态:对外宣传多彩贵州,对内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非物质文化资源的保护。

2003年1月1日,贵州省人大颁布施行《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这是继云南之后的全国第二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法。法规的实施,

2

使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一开始就在法律的框架下运行。2004年,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委员会正式成立,文化厅、民族事务委员会等多个部门共同承担起了贵州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重任。2005年,省政府设立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专项资金,为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后勤保障。

贵州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一批文化人抱着向民间学习的虔诚之心,收集了大量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料。20世纪80年代,为编纂《中国十大文艺集成.贵州卷》,贵州动员了上千人的普查队伍,收集了上千万字的资料,出版了《贵州民间艺人小传》、《贵州少数民族节日大观》等一批书籍。从2006年开始的又一次大规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将持续到2007年结束,这次普查对于彻底摸清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状况,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这之后的时间,因为国家的、民间的、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们以及个人彻底、全面的普查工作,为出版《中国民间美术遗产普查集成〃贵州卷》带来了巨大的帮助。

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上,贵州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1995年,贵州率先引进生态博物馆的概念,中挪合作在六枝梭戛建立了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十年间,贵州已经初步建成包括苗、布依、侗等少数民族在内的生态博物馆群。为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省政府建立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于2005年公布了首批名录91项。在国家级名录的竞争中,贵州申报76项,其中40项榜上有名,在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名列前茅;2007年又公布了第二批省级名录202项,其中141项被专家推荐申报为国家级名录。这些项目的电子文本、文本以及音像制品我们已经完成归档工作,分门别类的收集、整理好,并同时正在整理材料,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连续两年的时间,贵州省很好的举办了两个“文化遗产日”的相关系列活动,其中有大型的展览、宣传、表演活动,来自我省黔东南、黔南、黔西南、铜仁地区等地的民间艺人200余人,在北京路影剧院、人民广场举行“侗族大歌”、“侗族琵琶歌”、“八音座唱”等原生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场演出》,引起了大力的反响,使得不同层次,不同职业的人前来观看,前来了解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博物馆举办的非

3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向观众展示了我省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40个项目的图片和部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图片。展览期间,共接待观众数万人次。在北京国家博物馆举办的第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中,我省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分别在中央展厅和地方展厅展出,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首次亮相京城,黎平县侗族大歌还参加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的专场演出。

2004年以来,我厅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培训班6期,集中培训了来自全省9个地、州、市88个县的文化馆专业人员600余人次,参加者普查人员近1500余人次,调查采访民间艺人、民间歌师等近万人次,全省各地搜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1000余处。

2006年9月中央电视台10频道《中国记忆》摄制组一行,来我省摄制《丹寨皮纸制作技艺》、《雷山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德江傩堂戏》等三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专题片,均前后在中央电视台播映。“中国记忆”是中央电视台科教节目制作中心主办,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北京代表处、中华遗产杂志社、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等协助,并和新浪网等多家媒体合作,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一项针对中国本土传统民间文化的大规模全面深度调查活动。中央台计划制作40期电视节目,我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丹寨皮纸制作技艺、雷山县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德江傩堂戏被列入摄制项目。二00六年八月十五日至九月五日,中央电视台科教节目制作中心派出编导、摄像等四人来我省摄制专题节目。摄制组深入到雷山县苗族银匠控拜村录制了“苗族银饰锻造工艺”;到丹寨县石桥村录制了“皮纸制作技艺”;到德江县土家族村寨录制了“德江傩堂戏”。在丹寨县、雷山县、德江县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录制工作完成,并在11月间在央视10频道每晚黄金时间播出。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经成为贵州各族各界的共识。一批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人士,成立了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上做了大量工作。更为可喜的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所在地的乡民们,对于自己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不断加强,正自觉地传承着祖先留下的优秀传统文化。当然,随着生活的变化,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生存环境也会发生变化,我们的保护方式也应随之变化。只要我们行动着,民族文化之根就不会动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