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谈人生三大问题:幸福道德和生死的意义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周国平谈人生三大问题:幸福道德和生死的意义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56fd5ee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bb045d3

.

这个“好”可以成两个层面:层面一,可以归纳为就是讨论幸福问题。幸福问题是讨论人生的世俗,什么样的生活是让人满意的、快乐的?层面二,思考人生精神层面的意义。这个好不光是令人满意的,而且是正当的、高尚的,这个层面就是道德、信仰的问题。所以,从人生没意义,世俗意义就是幸福问题,道德问题讨论的是精神意义。这两个意义都有,人生既有世俗的意义,可以过得幸福,人生又有精神的意义,你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都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以后,还有一个问题,人总有一死,你所追求的、得到的这些意义,如果死了以后都没有了,那人生到底有什么意义?所以生死的问题是讨论人生的终极意义,人生有没有能够超越生命的,比生命更长久的永恒的、终极的意义,这是生死问题要讨论的。所以,人生的问题归结起来这三大问题:幸福:讨论人生的世俗意义。道德:讨论人生的精神意义。生死:讨论人生的终极意义。幸福幸福的问题实际上从古希腊来说,是亚里士多德讨论特别多的问题。幸福是我们的一切行为的终极目的,我们之所以做其他所有的事情,最后都是为了得到幸福。就是说,可能我们每个人做的事情、选择的事情不一样,那是手段,有的人经商,有的人做官,有的人搞学问,但是你不管选择什么,但是有时候不是选择的,是环境安排的,不管怎么样,人做什么事情最后都有一个目的,他是为了让自己幸福,没有人愿意做一件事的目的最后是让自己不幸福

.

.

的,幸福是人人都要的东西。什么是幸福?其实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不一样。我们是用幸福这个概念来描述一种生活状态,这种生活状态非常让人满意,我们把这种非常让人满意的生活状态叫做幸福,但是,什么样的生活状态是可以让人满意,人人看到的都是不一样的。有人说,幸福的问题没有办法讨论的,它完全是一个主观感觉。当然,主观上感到幸福,这肯定是幸福的必要条件。如果他自己感觉不幸福,你硬说他幸福是没有道理的。但是它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主观感觉幸福,不一定他是一个幸福的人。我知道有一种精神病叫做狂喜型的妄想症,整天快乐,这样的人我见过,但是你说他幸福吗?他其实很可怜。主观感觉仅仅是一个必要的条件,但是不是充分条件。幸福是不是完全是客观的东西?也不是。有一些人弄了很多幸福指数的研究,当然可以做研究,但是我想是这样的,有的人幸福指数分数很高,如果他自己不感到幸福,你能说他幸福吗?不能说他幸福。其实很多感受的东西没有办法数量化。我们应该怎么样讨论幸福的问题?我们要讲到主观感受,我们仔细追究一下,为什么人们对幸福,对让人满意的生活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要求,原因在什么地方?当然细微的,比如说个人的兴趣、性格不同也是原因,但是大的分歧在哪里?你会发现在价值观上面,价值观决定了一个人对幸福的期待,基本的方向是什么,大的框架是由价值观决定的。我相信如果一个人价值

.

.

观不对,然后他追求某种东西,觉得非常幸福、快乐,但是持久不了,错误的价值观一定会让人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迷路的,持久不了,所以价值观非常重要。客观指数也是这样的,其实幸福的指数,哪些项目被认为是重要的,给他比较高的分值,哪些项目比较低的分值,这个也是由价值观决定的。所以,从哲学上来讲,是立足于价值观来看这个问题。事实上,我们从哲学史上来看就是这样的,哲学家们就是从价值观出发,来讨论幸福的问题。在西方哲学史上,对幸福的观点可以分成两派:第一派,快乐主义。快乐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伊壁鸠鲁认为幸福就是快乐的,快乐就是好的,快乐是人生的目的。但是,他指出一点,在追求快乐的问题上要算总账,这恐怕也是后来快乐主义者的基本观点,你要算总账,你不能为了追求眼前的快乐,得到一个更大的痛苦,这样的话,你人生的目的就没有达到。所以,伊壁鸠鲁说,要理智的追求快乐,快乐都是好的,但是要理智的追求快乐,不要因为追求快乐,给自己造成更大的痛苦,那就是不理智。追求快乐本身没有错,任何人都应该追求快乐,但是追求快乐有两个原则:原则一,理智原则,不要给自己造成痛苦(伊壁鸠鲁说的)。原则二,道德原则,不要给别人造成痛苦。当然了违背道德去追求快乐,最后也是会给自己带来痛苦的。伊壁鸠鲁说什么样的快乐是可以持续的,不会给自己带来痛苦的呢?他给快乐下了一个定义,

.

.

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繁忙,身体健康、灵魂安宁就是快乐、幸福。所以,伊壁鸠鲁最后的观点跟中国人说的知足常乐很像,你不要有太多的欲望,超过自然所需要的欲望,往往是痛苦的根源。大自然把你产生出来,你是有欲望的,但是你这个欲望大自然给你准备的条件已经够了,合乎自然的欲望是很容易满足的,但是一旦超出自然的规定,那就不容易满足了,那就走上了痛苦的不归路。伊壁鸠鲁之后,西方哲学主张快乐主义的,从近代来看主要是英国哲学家,包括亚当·斯密、约翰穆勒等。这是西方哲学史上对幸福的观点,快乐主义。完善主义,完善主义更加强调道德、理性,希腊概念里面有一个“德性”,包含两个意思:第一层意思,人是一个理性的动物,人是能够有思考能力的,所以把你的思考能力实现出来,这本身就是人生莫大的幸福。第二层意思,一个人又是一种道德的承载,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也是快乐的,也是莫大的幸福。所以德性这个概念,包含着思考和道德、理性和道德。这是人的最主要的品质,是人身上最高贵的品质,把它实现出来,就是幸福。希腊的大部分哲学家基本上都是这样看待,包括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比较看重的是人精神方面。苏格拉底提出过一个公式,他说知识或者说智慧等于美德、幸福。作为一个有智慧的人,想明白了人生的道理,你就会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你就不会做坏事,做人就有方向,你就是一个有美德的人。而做一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