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总复习数学归类讲解及训练(二)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小学数学总复习数学归类讲解及训练(二)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5b02550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5318f5a

观察题中的三个比例,你有什么发现?

3.6 :3 = 4.8 :4 3.6 :4.8 = 3 :4 3 :3.6 = 4 :4.8

(1)3.6和4可以同时做比例的外项,也可以同时做比例的内项。

(2)3.6 × 4 = 3 × 4.8,可见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3)如果把3.6 :3 = 4.8 :4改写成分数形式

3.64.8 = ,等号两边的分子、分母分别34交叉相乘,结果也相等。

(4)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个项,即 a : b = c : d,

那么这个规律可表示成ad = bc 或 bc = ad。

(5)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例6、(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根据2 × 7 = 1.4 × 10这个等式写出几个比例。

分与解: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得出2和7、1.4和10这两组数要么同时是比例的外项,

要么同时是比例的内项。

1.4 : 2 = 7 : 10 1.4 : 7 = 2 : 10 10 : 2 = 7 : 1.4 10 : 7 = 2 : 1.4 2 : 1.4 = 10 : 7 2 : 10 = 1.4 : 7 7 : 1.4 = 10 : 2 7 : 10 = 1.4 : 2

点评:像这样的比例一共可以写8个。但它们不变的是2和7要么同时为内项,要么同时为外

项,而1.4和10这一组数也一样。写的时候可以一组一组地写了。

例7、(按比例放大的含义)

王叔叔在电脑上将下面的图片按比例放大,放大后的图片的长是12.5厘米,你有什么发现?

4厘米

5厘米

分析与解:按比例放大就是把原图形中的各部分线段都按相同的比放大,放大前后的相关线段

的厘米数是可以组成比例的。两张图片长的比与宽的比可以组成比例,两张图片中各自长、宽的比也可以组成比例。

12.5 : 5 = 宽 : 4 或 12.5 : 宽 = 5 : 4

例8、(解比例)上图中宽是多少厘米?

分析与解:在解比例时,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为积相等的式子,然后再根据等式的

性质来解答。

解:设宽是ⅹ厘米。 12.5 : 5 = ⅹ : 4

5ⅹ = 12.5 × 4 ┈┈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5ⅹ = 50 ⅹ = 10

答:放大后图片的宽是10厘米。

点评:像上面这样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同学们,你会解答

512.5 = 这个比例吗?试试看吧!

4?小学数学总复习专题讲解及训练(六)

模拟试题

1、一张长方形图片,长12厘米,宽9厘米。按1 : 3的比缩小后,新图片的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这张图片( )不变,大小( )。

2、一块正方形的花手帕,边长10厘米,将其按( )的比放大后,边长变为30厘米。 3、按2 : 1的比画出平行四边形放大后的图形,按1 : 3的比画出长方形缩小后的图形。 4、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10和9∶15 20∶5和4∶1 5∶1和6∶2

5、在2∶5、12∶0.2、310∶15 三个比中,与5.6∶14 能组成比例的一个比是( )。 6、在比例里,两个( )的积和两个( )积相等。 7、如果A×3=B×5,那么A∶B= ( ) ∶ ( )。

8、从6、24、20、18与5这五个数中选出四个数组成一个比例是: ( ) ∶ ( ) = ( ) ∶ ( )。

9、根据3×8 = 4×6写成的比例是( )、( )或( )。 10、甲数的25% 等于乙数的75%,那么甲数与乙数的比是( )∶( )。

13、解比例

7194.5121

ⅹ∶3 = ∶ = ∶ = ∶x

84x0.8652

331.3x

∶ x = 3∶12 ∶ x = 5%∶0.6 = 48183.6

14、在一个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是30,已知一个内项是10,另一个内项是( )。

小学数学总复习专题讲解及训练(七)

主要内容

比例尺、面积变化、确定位置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能按给

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

2、使学生在经历“猜想-验证”的过程中,自主发现平面图形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比例以及比例尺的应用价值,感知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4、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北偏东(西)、南偏东(西)的含义,初步掌握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给定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或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

5、使学生在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有条理的进行表达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6、使学生积极参与观察、测量、画图、交流等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拓展知识视野,激发学习兴趣。

考点分析

1、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2、比例尺 =

图上距离,比例尺有两种形式: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

实际距离1)后,放大(或缩n3、把一个平面图形按照一定的倍数(n)放大或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

小)后与放大(或缩小)前图形的面积比是n2:1(或1:n2)。 4、知道 了物体的方向和距离,就能确定物体的位置。

5、根据物体的位置,结合比例尺的相关知识,可以在平面图上画出物体的位置。画的时候先按方向画一条射线,在根据图上距离找出点所在的位置。

6、描述行走路线要依次逐段地说,每一段都应说出行走的方向与路程。

典型例题:

例1、(认识比例尺)

王伯伯家有一块长方形的菜地,长40米,宽30米。把这块菜地按一定的比例缩小,画在平面图上长4厘米,宽3厘米。你能分别写出菜地长、宽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吗?

分析与解: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不同,先要统一成相同的单位,写出比后再化简。

40米 = 4000厘米 3厘米 = 0.03米

410.0331 = = = 400010003030001000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图上距离 : 实际距离 = 比例尺或

图上距离 = 比例尺

实际距离1,仍读作1比1000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是1:1000,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1000,也可写成

1000。

点评:求一幅地图的比例尺是一种比较简单的题目。做的时候唯一要注意的就是末尾0的问题:

一是米、千米化成厘米的时候要在米、千米那个数的末尾加上2、5个0;二是在求比例尺的结果时要注意0的个数。多数一数、想一想,是不会有错的。

例2、(对比例尺的理解及比例尺的两种表示方法)

比例尺1:1000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几分之几?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多少倍?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多少米?

分析与解:比例尺1:1000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

1,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0倍,1000图上1厘米的距离代表实际距离1000厘米,即10米。

像形如1:1000这样的比例尺叫做数值比例尺。比例尺1:1000还可以这样表示

0 10 20 30米

,这是线段比例尺,它表示图上1厘米的距离代表实际距离1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