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三声三事”对联的有关问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略谈“三声三事”对联的有关问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5b19d43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85

斋曰:读得孔书方是乐,纵居颜巷不为贫。志操可想见矣。”高攀龙亦曰,顾“年十五六”因家贫,“书其壁曰:读得孔书才是乐,纵居颜巷不为贫”。这是他针对自己当时家贫,发愤学习而作的。他小时候会作对联,用些什么语言来构思呢?从上述不难看出,无非一是来源于书本,一是对照实际。从他年龄来说,主要还应是前者。比如《大学》里就是讲的“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国”、“天下”这些术语概念和确切函义对他来说,已全领会,毫不生疏,并萦绕于怀。因顾宪成“一生念头无日不在世道上”,所以他小时候作的对联也基本上是这方面的内容。当然,“同塾生多倩为代”写的对联因史无著录,不得而知。除上述他十五岁时作的一副外,别的都无从进行分析了。但从他后来所撰写的题联中可以说明这一点。如他作过“愿闻己过,乐道人善”。一个人的著作是其思想学识的结晶和集中反映。在顾宪成后来的著作中,经常会提到家、国、天下这些概念,并且依次连在一起提。这也从一个侧面间接反映他以前的思想活动状况。如他说:“今夫先生之称主静,何也?主者,譬如家之有长,国之有公侯、天下之有君王”。他在《上颍翁许相国先生书》中提到:“夫救时者,未有不用矫者也,夫矫之为不可也。惟其乖世忤俗,用于家而家非之,用于国而国非之,用于天下而天下非之,故不可也。”他在《小心斋札记》卷一里也曾论述过:“有一乡之精神,

则能通乎一乡。有一国之精神,则能通乎一国。有天下之精神,则能通乎天下。有万世之精神,则能通乎万世。”我们并非宣扬他的观点和说法,只是说明,家、国、天下这些术语提法,这在顾宪成同时代及他前代的一些儒家著述中是司空见惯,屡见不鲜的。从顾宪成后来著述中多次提到这些概念术语看,也表明反映他小时候对这些概念是有深刻印象并熟记于心的。

顾宪成会作对联一事是肯定无疑的。他在回答别人的提问中,也往往会扣住别人的话题进行发挥。或更动几字,别出新意;或工整相对,将已意引伸。如他说:“忆弱冠时遇元客授四语曰:若要生此身,除非死此心;此心若不死,此身安得生。为之击节称善,今读诸君子往复生死说,更憬然有省,敢反而赓之曰:若要生此心,除非死此身;此身若不死,此心安得生。”还说:“丙戌秋予入京补官,娄江王相国(锡爵)谓予曰;君家居且久,亦知长安(指朝廷)近来有一异事否?予曰:愿闻之。相国曰:庙堂所是,外人必以为非;庙堂所非,外人必以为是。不亦异乎?予对曰:又有一异事。相国曰:何?予曰:外人所是,庙堂必以为非;外人所非,庙堂必以为是。相国笑而起。”顾宪成与王锡爵二人在争立国本等问题上政见不同,所对不亢不卑,冷热适度,恰到好处。再看小时候情况。十二岁那年,他替别人代作对联,被老师发现。其师“召而诘焉。公曰:商量有之,代则未也,

师乃解。上不诳师,下不讦友”。显得极为机灵聪明。十六岁那年,有次陈云浦考他一则时文,他是“俄而呈稿”。使陈叹赞不已。从以上情况看,顾宪成很善于回答对方的提问,而且非常切题。不管它成年或小时候均如此。关于“三声三事”一对,据说陈云浦当时路过张泾,天正落雨,故有““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之上联提出,是触景生情。顾宪成能对出“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之下联,属感怀抒情,这也是自然的,可能的。但应对,此为一瞬即过之事,加上小时候的事情当时一般人是不大过问留心的。很可能在顾宪成得了应天(今南京)乡试解元后,开始有了名气。后中了进士,又在朝野“与天子宰相争是非,可否皆国本重计”,并主持东林讲学,名气更大了。加上他天启年间被阉党“追夺”、崇祯朝又被甄别諡号,所以他后来成了一般士大夫和其家族人心目中议论的中心人物。关于其“三声三事”对联一事,也“文以人贵”,慢慢被传开了,并作为一桩家族传闻轶事留在后来人们的记忆里,一直传为美谈。

有人或许会以史无记载为由加以怀疑否定,其实,许多生活中的趣闻真事史书不载者多矣,古今无异。我们认为,只要尊重史实,实事求是,问题是容易认识清楚的。以前史籍不收录“三声三事”一对,其因未详,不要说福建梁章钜所辑《楹联丛话》未收录,像清光绪年间刊行的浙江人朱应镐所辑《楹联新话》十卷、江苏武进人李伯元所辑《南亭联

话》三卷等书虽有著录无锡惠山祠庙联语,但均不收录“三声三事”一联。不单外地人士不著录,连本地人士也如此,如无锡窦镇(1847-1928),他是无锡近代一位有名塾师、学者。他“仿梁氏《楹联丛话》体例,集数十年内见闻所及之佳联者,述录而成”《师竹庐联话》十二卷,于民国十年(1921)刊行。但书中不收录“三声三事”一联。所有这些都是正常的,不应大惊小怪。

从明清直到近代,有关人士或地方文献不收录“三声三事”一联,或囿于所闻,或选择取舍不同,或识见体例有别等。所以这些,都是前人的撰作自由,我们不能以今人见识去苛求责难前贤。

姗姗来迟之事常有发生。最早记述“三声三事”的无锡地方资料在民国初年。

民国十年(1921)一月一日印行,由徐振新所编的《惠山新志》(即《无锡大观》)编三中有:“顾端文公祠,在听松坊街,即昭忠祠大门之左。祀明光禄寺少卿乡贤顾宪成泾阳。公持节甚正,多所建白。与高攀龙讲学东林,世称为东林八君子之冠。联曰:泰伯来而梅里片墟,开东南之草昧。先生出而泾皋蕞土,萃宇宙之文明。又云: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在心。祠中有新詠堂、芙蓉亭等遗迹。”注意,此处记“三声三事”之下联为“事事在心”。与顾家口碑传说“事事关心”只一字有异,余均完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