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观察下的有效互动课堂课题申请书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课堂观察下的有效互动课堂课题申请书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5c03864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ff

就需要考虑与研究主题最密切相关的观察点,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观察——反思——改进”。 再次,所确定的观察点是观察者所能观察的。在确定观察点时,观察者要考虑自己是否熟悉观察内容、观察工具和记录方法等。 1.从观察课的目标、重难点入手 课堂观察的起点和归宿都是指向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在量表的设计时我们我首先考虑的是学科课程目标的达成水平,将观察重点立足 “两条视线”——学生参与状态,教师调控策略。从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课堂对话四个方面来构建课堂框架 .例如在课堂教学常规中的观察量表可以就以下几个观察点进行量表的设计:①基于分析教学环节时间分配、教师提问的观察;②基于分析课堂书面练习层次、时间与题数的观察;③基于分析学生参与回答问题分面的观察;④基于分析学生个案的观察(定点观察);⑤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观察等。从中可以很明显地从量表中感受到量表的开发都是以学科课程目标的达成水平而设定的。 2.从观察对象(内容)的要素入手

不同的观察对象或内容就从不同的要素进行量表的开发。对于提问的观察,初步考虑可以从“提问的数量”、“提问的认知层次”、“问题的目的指向”、“提问的方式”、“学生回答的方式”、“学生回答的类型”、“教师理答的方式”等方面分析。对于 “提问的数量” 观察,想观察“情境创设的效度”应该采用定性观察量表。考虑采用定量的观察量表(具体到数值的观察量表,一般比较精确。它的制定一定要精简,方便观察者记录数据。);“提问的认知层次” “问题的目的指向”的观察,考虑采用定性的观察量表(相对定量观察量表,它模糊许多,仅仅涉及到性质。它的制定逻辑关系要妥善处理,尽量不要有歧义。);观察练习,其要素就可以从“练习的层次”、“练习的时间”、“练习的题数”等方面分析,想观察“学生活动创设与开展有效性”,若想从学生参与活动的人数和态度来判断,也就是借助于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量表(这是课堂观察量表中运用最广的一种量表。它要求观察者在记录现象时先进行定性,同时也定量。),也就是说在界定不同态度表现行为的观察,采用定量的观察量表较为合适。

3.从观察课的具体情境设计入手。根据观察课的具体情境设计选用与调整观察量表。情境的设计带动一节课的优劣,课堂观察更要根据情境设计的改变而调整与选用合理可行的观察量表。因此,量表的设计要不停地进行改进,不同的课堂具有不同的情境,普适性太强意味着针对性的弱化,所以,在使用量表前必须根据观察课的具体情境调整原先设计的量表,不能只是简单地为了量表而量表,避免出现舍本逐末的现象。

如在《有效互动课堂——学生参与课堂情况(问答)观察表》中,它将观察内容分为个别学生主动参与、被动参与还是集体回答;②有效互动课堂——检测达成情况课堂观察表观察内容为学生作业正确数、错误数和进度; ③“有效互动课堂——问答”观察记录表【1】按时段记录教师问答方式和类型。 ④诊断学生的不足;⑤激励学生;⑥激发独特的思维;⑦树立学生自信心,当教师相信学生会作出正确的回答时;⑧控制特殊学生或整个班级行为等。教师的提问有很多讲究,在观察量表也体现得十分详尽,然而在量表的使用过程中就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原因就是教师的提问行为有时很难判断属于哪一类,不仅记录难,分析也难。开发量表时要注意分类准确清晰,逻辑上要经得起推敲。 二、关于记录工具的设计

和所有的科学观察一样,课堂观察也需要凭借一定的观察工具。我们不能像日常观察那样仅凭经验行事,课堂观察需要特定的方法和技术,否则,观察效率低下,意义甚微。我在确定课堂观察点后,首先思考的是如何选择或设计合适的观察工具,这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

课堂观察的工具选择或设计不仅仅是技术问题,也需要课程理念、教学价值等的支撑,它是一个研究课堂、理解课堂的过程。因此,它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不可能一开始就追求完美,所以在第一轮的试验阶段,我们尝试在借鉴他人经验的基础上修改和完善其中一些量表,摸着石头过河;但是即便是在借鉴前人已开发好的观察工具中进行选择,也需要有一个解读、理解和吸收的过程,希望能从最开始的借鉴他人走向自主开发的过程:使用他人的量表——改进他人的量表(通过观察验证)——开发自己的量表。而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以下3个问题。

第一,如何选择已有的观察记录工具?观察记录工具是为观察服务的,首先,要考虑所确定的观察

点的特性,紧扣观察点选择合适的工具。以观察提问为例,如果想观察“提问的数量”,则应该采用定量的观察工具;如果想观察“问题的认知层次”,则应该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工具。再如:观察“情境创设的效度”,显然应该采取定性的观察记录工具。其次,要看所选择的工具是否符合自身的情况。如观察“学生活动创设与开展的有效性”,若从学生参与活动的人数和态度来判断,那么在界定不同态度的表现行为的基础上,采用定量的工具是合适的,但这要求观察教师有比较好的视力、良好的反应能力、快速的判断能力。若从活动的难度系数及目标的达成情况来判断,因为需要记录一些教学片段中的行为、对话、情境等细节,因此需要观察者有快速记录的能力和较好的记忆能力。

第二,为什么要开发新的观察记录工具?课堂观察在国外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人们开发了许多成熟的观察记录工具,其逻辑上的严密性和科学性都经过了实践检验。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已开发好的观察记录工具都能拿来就用,也并不是已确定的观察点就能找到已经开发好的观察记录工具。一方面,由于教师的理论素质和实践经验的限制,对已有的工具往往存在着理解上的偏差、操作上的困惑、解释上的窘境等问题;另一方面,不同的学科具有不同的性质和要求,不同的课堂具有不同的情境,要求观察工具与观察点有针对性,这就削弱了已有工具的普适性。于是,自主开发观察记录工具成了一种比较现实的选择。

第三,如何开发新的观察记录工具?确定观察点后,就需要对这个点进行维度分析。例如:观察提问,可以分别从“提问的数量”、“提问的认知层次”、“问题的目的指向”、“提问的方式”、“学生回答的方式”、“学生的回答类型”、“教师理答的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一堂课往往观察不了那么多维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某一个维度切入进行观察。确定了具体的维度后,就要着手设计具体的工具。工具的设计要遵循两个标准:效度标准和实用性标准。效度标准是指所选择的观察指标必须比较全面地揭示我们所要观察的内容。这就要求观察框架在逻辑上是合理的,所选择的观察指标既要有代表性,又不能相互涵盖。实用性标准是指所选择的观察指标要简洁,便于速记、反思,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一般来说,教师自主开发的观察记录工具,尽管可能存在缺陷和问题,但教师使用起来却得心应手,解释起来也能自圆其说,并且在开发的过程中能很好地提高教师的理论素质、设计能力等。 三、关于现场记录

与传统的听评课不同的是,进入现场的课堂观察需要根据预先设计好的工具进行有针对性的记录,而非想记什么就记什么,想什么时候记就什么时候记,想怎么记就怎么记。在进入现场进行观察并记录时,采用什么样的记录方式是最合适的?怎样才能不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同时又能记录下最有用、最可靠的信息?这是教师在课堂观察时不可回避的问题。

课堂观察记录的方式有很多种,观察者应该根据具体的观察内容、观察类型,选择有针对性且擅长的记录方式来进行观察记录。总的来说,课堂观察记录方式可分为定性的记录方式和定量的记录方式两种。定量的记录方式是预先对课堂中的要素进行解构、分类,然后对在特定时间段内出现的观察类目中的行为进行记录。它主要有等级量表和分类体系等记录方式。等级量表(rating scale)指事先根据观察目的编制合理的等级量表,在课堂观察中,观察者依据观察对象的行为表现在量表上评以相应的等级。分类体系(category systems)指预先列出可能出现的行为或要观察的目标行为,在观察过程中以合适的时间间隔取样对行为进行记录。分类体系包括编码体系(如美国课堂观察研究专家弗兰德斯的互动分析分类体系)和记号体系或核查清单。在预设的单位时间内,编码体系对发生的一切行为都予以记录,记号体系或核查清单只记录不同的行为种类。定性的记录方式是以非数字的形式呈现观察的内容,包括:⑴描述体系,在一定分类框架下对观察目标进行的除数字之外的各种形式的描述,是一种准结构的定性观察的记录方法。可以从这样几个角度来描述:空间、时间、环境、行动者、事件活动、行动、目标、感情等。⑵叙述体系,没有预先设置的分类,对观察到的事件和行为做详细真实的文字记录,也可进行现场的主观评价。⑶图式记录,用位置、环境图的形式直接呈现相关信息。⑷技术记录,使用录音带、录像带、照片等电子形式对所需研究的行为事件做现场的永久性记录。定量的记录方式和定性的记录方

式可以相互补充使用。所获得的数据、信息应尽可能地反映真实的教学环境和课堂活动。

需要强调的是,无论采用哪种或哪几种记录方式,都必须保证记录系统尽可能地简洁明了,能有效地记录数据并进行后续解释。经过几次实践后,观察者就会找到适合自己的记录方式,形成一些简短的编码。如“0”代表离开位子,“p”代表做小动作等。【3】如果需要记录的数据比较多,还可采用合作记录的方式,确保数据的完整与真实。

对观察者而言,进入现场观察要以不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为前提,但同时要保证所记录信息的效度与信度。观察者应该在上课开始前进入现场,选择有利的观察位置。一般而言,要按观察任务来确定观察位置,以确保能收集到可靠的信息。如观察某个或某几个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就应该选择离他们较近的位置;如果观察教师教学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就应该选择便于走动的位置,可及时移动来了解具体情况。

四、关于数据的分析与推论

为了方便、速记,在课堂上记录的数据,很多都是观察者本人才能理解的。在课后要对数据进行补充、整理和统计,一方面使别人能理解所记录的数据,另一方面为下一步的推论做好准备。

如何对记录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对采用不同的记录方式所收集的数据的处理方式是不一样的。如采用定量观察收集的信息,一般要借助统计的方式对其进行整理与分析。观察者可以通过频率和百分比的计算,绘制出可以说明问题的表格,也可以利用Excel等电子制表软件来开发数据表,利用电脑进行数据分析,然后再根据需要由电脑绘制出不同的图表等。而采用定性观察所收集的信息,则一般需经过编码、分类、整理、解释等步骤。观察者对大量的记录信息进行简化和梳理,可通过文字说明、图表等方式呈现与观察目的相关的信息,让人们较为清楚地了解观察情境中发生的事情。如果是合作观察同一个内容,那么在统计或整理所记录的信息时应在充分交流和讨论的基础上对各自的信息进行必要的合并。在此基础上,梳理与观察主题相关联的问题或观点,建构分析框架,将统计或整理的结果按不同的问题进行归类,把具体的事实与数字集合到相应的问题或观点中去,为下一步的推论做好准备。 那么又如何根据数据做出推论呢?推论的过程就是专业判断的过程,是观察者围绕观察点对观察到的信息进行剖析与反思,对简化了的数字、图表等的具体内涵与现象背后的原因及意义作出解释的过程。首先,推论必须是基于证据的。课堂观察强调拿证据说话,有多少证据,做多少推论,既不要拔高,也不要低估。其次,推论要紧扣事先确定的观察点。也就是说,不能只根据一个点的观察结果来简单地推论课堂的其他方面甚至是整堂课的教学。课堂观察源于课堂,但它只是课堂中的一个点,而非完整的课堂本身,因此,我们在推论的过程中应避免出现以偏赅全、过度推论等问题,更不能仅就某一点的观察,而对整堂课做出好或坏的判断。观察者要紧扣观察点,基于教学改进提出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建议与对策。再次,推论要基于情境。课堂观察是在现场进行的研究活动,推论时要充分考虑“此人、此课与此境”,不要进行过多的经验类推或假设。要根据这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情况来展开讨论。如果将观察与情境分割,那么观察者的视角就很可能会在对学生、教师或班级的片面概括中受到限制,做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影响课堂观察的效度。

“如果观察者不知道怎样收集资料信息,不知道找寻什么行为,以及对课堂进行分析没有一个概念框架的话,他们有可能不理解课堂行为。”同样地,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理解课堂教学行为,也就不可能进行有效的课堂观察。因此,课堂观察不仅仅是方法和技术的问题,它需要教育理论的支持,需要教学经验的积淀……在课堂观察的过程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与困惑都是正常的,只要行动了,只要反思了,就说明已经在前进了。

资料2:

课题实施背景分析

任课教师:甘玉红、杨艳、吴莉,小教一级,担任三年级数学课的教学,教学素养较好。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认识分数》第一课时《分一分(一)》。 观察教师:数学课堂观察一、二全体成员。

观察维度:师生问答方式、教师提问性质及效度、学生课堂反应、教学目标达成度。 活动时间:甘玉红:2015年3月25日;杨艳::2015年4月;吴莉,:2015年4月9日。 本次观察的内容是北师大第四版教材,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分一分(一)》。整个课堂观察活动经历了前期准备、部分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等过程。 前 期 准 备 一、 理论知识的学习。

正式课堂观察之前,全体教研组成员集体对课堂观察的理论知识再次进行了学习,使每位老师对究竟什么是课堂观察,课堂观察的意义是什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全组成员希望通过观察小组的课堂观察行为,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对师生互动盲点、学生课堂反应及教学不良习惯作出相应研究,如:课堂上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努力追求其合理性,并实施在自己教学活动中,得以验证,以形成对现象的新的理解和鉴赏,进而改善教学实践上的不足。其次,以对观察结果的分析和研究,进行反思总结,形成经验文章,促进自身由经验型老师向研究型老师进行过度转换。 课堂观察报告。

二、 课时、课型的选择。

考虑到三年级下册数学课程知识量比较少,既要按照正常的课程进度,又要能独立于教学进度,不受进度的牵绊,我们选择六单元的知识认识的概念课。 三、 集体备课.

(一) 研讨教材

在小学阶段,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特点,《课标》把“认识分数”分成两个学段进行,本册学习的内容是初步认识分数;而在五年级教材学习中将较系统地认识分数,《分一分》是分数教学的起始课,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分数知识的基础,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实施本课教学的重点是:会读写简单分数,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难点是:理解分数的意义。

如何在本课教学时做到位而不越位呢?根据以上分析及《课标》要求,我们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方面: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 2、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等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精神,体会分数与生活的联系。

为了更好实现动手操作这一教学目标,我们为学生在课前准备了一些长方形、正方形、圆纸片,为后面理解分数的意义做好准备。 (二)分析学情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分数的概念是初次接触,学生头脑中没有与之对应的上位或下位概念。而其实学生在正式学习分数以前,“一半”等名词已经出现在他们的口头语言中,只是还不曾想过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它们。 ? (三)学习目标的制定

1.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能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结合折纸,涂色的活动,会表示简单的分数。

3.会用分数描述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在具体的活动中感受数学文化。

资料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