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观察下的有效互动课堂课题申请书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课堂观察下的有效互动课堂课题申请书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5c03864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ff

课前会议作为课堂观察的程序之——,其目的是为观察者和被观察者、观察者与观察者之间提供一个交流沟通的平台,让观察者对被观察者的课情有所了解,以便确定观察点,而不是具体教学内容的研讨。因此,课前会议着重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被观察者说课。

主要围绕下列五个方面的问题展开:

(1)本课的内容主题是什么?在该课程中的关系与地位是什么?被观察者首先应向观察者介绍本课的主题和内容,然后应说明本课的内容所对应的课程标准之内容标准或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规定与说明,最后对教材进行分析说明,简要说明该节内容在本课程或模块中的地位,与前后内容的关联,教材知识的呈现方式,教材的二次开发与处理,使用哪些课程资源等。

(2)介绍一下本班学生的情况,包括学优生与学困生座位在哪里?本班学生的情况主要是指学生的思维特征、学习习惯和课堂氛围等。被观察者提供本班学生的座位表,并标明学困生和学优生的分布位置,为观察者确定观察点和选择观察位置提供帮助。

(3)“我”想让学生明白什么?重点、难点在哪里?我准备如何解决?简要说明本课的学习目标,最好能表述成表现标准,若与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不一致,应解释说明与本班学生的适切性;指出本课的重点、难点,具体说出解决的策略。

(4)本课的大致结构是什么?有哪些创新和/或困惑?主要介绍本课的教学设计,让观察者对教学环节和流程有个大致的了解。说明创新与困惑之处,以便观察者的观察有针对性。

(5)我将如何、何时知道学生是否掌握了我打算让其掌握的东西?被观察者应向观察者介绍对学习过程的监控,重点介绍监控的措施与时间,为观察者观察学习目标的达成、结构性陈述等提供帮助。

二是观察者提问与被观察者的进一步阐述。

观察者基于被观察者的说课,根据被观察者的要求、教研组任务或自己感兴趣的方面与被观察者进行简短的交流,被观察者作扼要的解释,目的是让观察者对本课有更深入的理解,为确定自己的观察点和开发观察工具提供必要的帮助。

三是组内商议,确定观察点。

经过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商议,观察者最终确定观察点,若观察点需要合作观察,则观察者之间再进行商议,明确合作观察的分工。

(一)、理论知识的学习 正式课堂观察之前,全体教研组成员集体对课堂观察的理论知识再次进行了学习,使每位老师对究竟什么是课堂观察,课堂观察的意义是什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全组成员希望通过观察小组的课堂观察行为,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对师生互动盲点、学生课堂反应及教学不良习惯作出相应研究,如:课堂上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努力追求其合理性,并实施在自己教学活动中,得以验证,以形成对现象的新的理解和鉴赏,进而改善教学实践上的不足。其次,以对观察结果的分析和研究,进行反思总结,形成经验文章,促进自身由经验型老师向研究型老师进行过度转换。

(二)、课时、课型的选择

考虑到二年级下册数学课程基础知识内容较丰富,但知识层度较浅,既要按照正常的课程进度,又要能独立于教学进度,不受进度的牵绊,我们选择六单元的知识认识的概念课--《认识角》。

(三)、集体备课 1、研讨教材

本节课是北师大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认识角》的第一课时。本节课教学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初步建立角的概念,能在具体情境中找到角。并能理解角的大少与边的长短无关(作为第二课时内容)。这节课是从图形到角的活动中学习新知识,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学生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学习更深的几何知识奠定基础。并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的实践思想,同时在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团结合作,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2、分析学情

学生对于角并不陌生,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的经验,但对于角的认识并不规范,本节课的知识是从学生的生活中引发出来的,又让学生动手操作,所以本节课学生的兴趣会很高,对于比较角的大小,学生会比较,但总结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学生心理明白,但并不一定会用语言表述,所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规范教学来真正认识角。

3、学习目标的制定

如何在本课教学时做到位而不越位呢?根据以上分析及《课标》要求,我们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方面:

(1)知识目标: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能正确找出(指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标记角。

(2)能力目标:学会用尺子画角,会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来做角,能正确辩角。

(3)情感目标: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为了更好实现动手操作这一教学目标,我们为学生在课前准备了一些圆纸片、正方形纸片、长方形纸片和纸条,为理解角的特征和后面区分角的大小做好准备。

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让学生从生活情境中认识角,初步建立角的概念,知道角各部分名称,初步

学会用尺子画。

(2) 教学难点:能正确判断角。

课堂观察的视角与切入点

1、视角: (1)、教师的有效提问 (2)、师生互动 (3)、生生互动、小组合作交流 2、切入点: (1)、教师提了哪些问题?哪些是有效问题?哪些是无效问题?哪些是可提可不提的问题? (2)、课堂上发生了那些互动?谁跟谁说话?说些什么? (2)、学生在小组里怎样活动?他从事什么工作?他怎样与人合作?怎样汇报的?

理论依据主要是对高效课堂的认识,即课堂主要由教师有效提问、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小组合作构成。

三者既各有所指,又相互关联:

1、教师有效提问维度主要关注怎么教的问题,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资源、教学方式等教学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师生互动维度主要指的是教和学的内容是什么的问题,它是师生在课堂中共同面对的教与学的客体。

3、生生互动和小组合作维度主要关注怎么学或学得怎样的问题,学生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是课堂学习的积极参与者、主动建构者,学生的有效学习是课堂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三者之间,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通过课程发生联系;在整个有效的互动、对话、交往的过程中形成了高效课堂。因此,高效课堂具有整体性,关注的是整个课堂怎么样的问题,是课堂中各要素多重对话、互相交织、彼此渗透形成的一个场域。

课堂观察框架设计的三个维度

要观察课堂,首先必须解构课堂。课堂涉及的因素很多,需要有一个简明、科学的观察框架作为具体观察的“抓手”或“支架”,否则将使观察陷入随意、散乱。

我们尝试从三个维度:教师有效提问、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小组合作交流构建这样一个课堂观察框架。

这样一个三维框架的形成,既有理论依据,又有实践依据。

三维框架的实践依据则是“我观察什么课”这一问题的提出。这是每一个课堂观察都必然要面对的问题。

由这个问题我们可推导出:

(1)教师是如何教的?哪些主要行为是适当的? (2)学生在课堂中是怎样学习的?是否有效?

(3)这堂课的学科性表现在哪里?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这三个问题恰可通过课堂观察的三维框架的使用得到回答。

资料4:

课后汇报

一、 上课老师说课

文长绞老师已经在上课前后,对本次所选课型进行了说课,根据试课出现的问题及大家给

的意见,谭金梅、覃瑶老师在原来文长绞老师上课的基础上对本节课的设计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并向大家阐述了修改后的设计理念。 二、 初试

谭金梅老师根据大家集体备课的设计进行了试课,备课组成员及时对本节课进行了评课。

思考一:教师要采用哪种方式能既能达到认识角的目的,又能促进学生的交流互动的意愿? --即让学生明确角的组成?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直边组成的? 经过研讨,大家各抒己见,最终达成一致意见:

首先通过让学生在教室内“找角”,明确直观的理解生活中的角。

然后再让学生亲手去 “摸角” ,摸一摸直观的体验生活中的角,并在摸角的过程中,强调“先是一条直直的线,然后是一个尖尖的点,最后也是一条一条直直的线。”把角的形状用摸的过程展示出来,听、看的学生很明确角的形成过程,摸的学生也很清楚的感受了角。 最后让学生通过学生的感受,“归纳角”的定义: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直边组成的。 思考二:如何处理“预设”互动与“生成”互动之间的关系?

新课程下的数学课堂教学,突显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把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空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种师生多向、开放、对话交流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动态发展的过程,产生了很多的不确定性和生成性。精心的预设在教学中未必都能得到期待的生成,相反那些无预设却不期而至的意外生成,却是新课程下数学教学中常常面对的场景。

所以在归纳了角的概念后,还要加强对角的巩固,安排了“画角”的环节,首先学生自己画,再在老师的指导下“画规范的角”,做到了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然后再来进一步的认识角的标记、符号、读记方法。最后在小组合作去“判断角”,达到了生成互动的效果。

课 中 观 察

课中观察指进入研究情境,在课堂中依照事先的计划及所选择的记录方式,对所需的信息进行记录。观察者进入现场之后,要遵守一定的观察技术要求,根据课前会议制定的观察量表,选择恰当的观察位置、观察角度,迅速进入观察状态,通过不同的记录方式,采用录音、摄像、笔录等技术手段,将定量和定性方法结合起来,记录观察到的典型行为,做好课堂实录,记下自己的思考。课中观察是整个观察系统的主体部分,所采集到的信息资料,是课后会议分析的信息基础。课中观察的科学性、可靠性关系到研究的信度和效度问题以及针对行动改进的课后分析报告的质量。

(一) 观察工具:观察量表及课后会议分析报告 (二) 观察位置的选择:

一、二年级组的 十位老师从“有效互动检测达成情况 ”和师生互动这个两个维度进行观察,分别坐在教室各小组1—10小组的旁边。 这十位老师的手中分别有“有效互动课堂——学生参与课堂情况(问答)观察表”和“有效互动课堂——检测达成情况课堂观察表”。 三年级组的三位老师观察“老师的有效提问”,从总体上观察教师提问的性质和效度,所以坐在教室后边的位置。

观察过程

对于观察者而言,进入现场要注意四个问题:进入现场的时间与任务、观察位置、记录方式以及观察者行为等。

1、观察者要在上课开始前进入现场,最好提前五分钟进入课堂,同时必须明确进入现场的观察任务以及可用的观察工具。如果没有既定的任务与可用的工具,观察者所获得的只是整体的一般印象或对某个问题的表面了解,不可能就所观察的问题做出基于数据或文字实录的深入分析,就有可能使课后会议成为各抒己见的妄议或空谈。

2、观察者选择有利的观察位置,对观察的顺利开展十分重要。一般而言,要按观察任务来确定观察位置,以确保能收集到真实的信息。如观察四个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观察者应选择离他们较近的位置,以便随时记录他们参与的时间等;如观察教师情境创设的有效性,观察者应选择便于走动的位置,可及时移动来了解具体情况。但还应注意,观察者所选定的位置在一节课内通常是固定的,应以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为宜,尽量避免与教师的课堂走动发生冲突。

3、观察者要如实地记录你所看到的与听到的种种现象,在一些需要连续记录时,一般不宜当场花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