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金融风险管理问题研究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我国金融风险管理问题研究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62629bc1a37f111f1855b4a

学 校: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学 院:金融学院 专 业:国际金融 作 者:付家琦 导 师:周华 学 号:2007112233

班 级:07级国际金融(2)班

1

我国金融风险管理问题研究

提要

本篇论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根据本学期所学内容,阐述本人对金融风险的理解。从不同角度对金融风险的定义进行介绍,从三个方面介绍金融风险的特质,并分六点分析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

第二部分,进行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策略探究。以我国商业银行为例,首先分析了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并分别对这些风险提出了管理策略,进而具体阐述了如何加强和促进对商业银行资本金管理,并推广到其他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策略。

第三部分,进行国家金融风险管理策略探究。根据所学知识,从五个方面对国家金融风险管理问题提出建议。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银行业面临巨大的信用风险。主要由于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倒闭、充足、改制以及部分企业缺少信用等原因,使得银行难以收回贷款。在随后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银行为了避免这样的信用风险,转向大量购买国债。到目前为止,中国银行部门持有的国债高达万亿元人民币以上。2004年,由于石油和初级产品的价格上升,以及预期利率上升使得国债价格下降,银行蒙受利率风险带来的损失高达上千亿元人民币。金融风险几乎是作为这个时代的烙印,而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正文

一、对金融风险的理解

1. 金融风险的相关概念

金融风险是与金融活动相伴随的,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受放松管制与金融自由化、信息技术与金融创新等因素的影响,金融市场的波动性增强,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下降,金融机构、工商企业、居民甚至国家面临的金融风险日益严重。对金融风

2

险的有效管理的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而如何把握机遇、化解金融风险、确保金融稳定、使金融活动促进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成为了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

1.1 金融风险的定义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有关金融风险的文献可谓不少,但对金融风险的解释却不尽相同。美国经济学家克罗凯特(A.Crodkett)将金融风险定义为:由于金融资产价格的不正常波动或大量的金融机构背负巨额债务及其资产负债结构恶化,使得它们在经济冲击下极为脆弱并可能严重地影响到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行。而数理统计学家和金融学家对金融风险的定义是不同的,后者从统计学的正态分布的角度分析,认为金融的不确定性就是金融风险。“不确定性”包括盈余的不确定性和亏损的不确定性这两方面内容,否则金融风险在统计学是无法计算的。为便于研究,我们在这里给出金融风险的定义如下:金融风险是指经济主体在金融活动中遭受损失的不确定性或可能性。 1.2 金融风险的特质

首先,金融风险仅限于资金的融通与经营领域。由于金融风险是风险的一种特例,因而它只存在和发生于特定的金融领域。

其次,金融风险具有双重性。这是指金融风险既有可能给从事金融活动的主体带来收益的机会,也有可能给经济主体带来损失的机会。因此,它具有动态性和投机性。

第三,金融风险影响范围广,损失金额巨大。由于金融活动不但涉及了生产和流通领域,而且还部分地涉及了分配领域与消费领域,因此,如果一旦发生金融风险,其波及的范围就会覆盖社会再生产的所有环节,从而影响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和经济的持续增长。此外,金融风险一旦发生,它带来的损失金额往往是十分巨大的,常常以千万元甚至亿元作为损失的计量单位。如在巴林银行案中,损失达到了14亿美元,可见其数额之巨(相当于整个三峡工程投资额的1/8强)。 2.金融风险的产生

关于我国金融风险形成的原因,目前学术界有不同的解释。有的认为主要是国有企业预算约束软化;有的认为主要是金融机构缺乏严格的内部风险控制机制;还有的认为主要是不恰当的行政干预,模糊了商业性贷款与政策性贷款的界限。总结众多观点,金融风险形成的初始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六点。 2.1 成本转嫁

金融作为社会转型过程中资金来源的第一渠道,承担了社会稳定的“稳定器”的

3

作用,许多社会问题必须依赖金融机构增发贷款来解决。在社会稳定和经济体制改革融资的大背景下,金融机构和国有企业之间就形成了一种扭曲的、非经济的、强制的信用关系“稳定器”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信贷资金的财政化、社会风险向金融机构的转化。于是,金融体系成了改革成本的主要承担者。 2.2 齿合故障

从金融风险形成的制度因素方面来看,制度创新能给人带来追加收益,但金融改革也是有成本的,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就金融制度本身而言,20多年来,我国一直处于新旧金融体制交替时期,传统的金融供给制的弊端尚未彻底清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金融制度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因此新旧金融制度的矛盾或摩擦是难以避免的;另一方面,就金融制度与经济制度的关系而言,传统的资金供给制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在低效率下严格配套的,在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中,变革的金融制度与转型中的经济制度之间由于推进时间上的快慢而发生“齿合故障”也是不可避免的。 2.3 经济周期

美国经济学家明斯基(Hyman Minsky)认为,经济周期的存在会诱使企业进行高负债经营。企业可分为三类:抵补性企业(这是最安全的借款人)、存在一定风险的投机性企业和风险更大的庞氏企业(Ponzi Firm)。在经济处于上升时期,市场呈现一片利好的氛围中,所有企业的预期收益都会提高。其时银行也会“锦上添花”,逐渐放松贷款条件。而企业由于竞争的压力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本性,会利用宽松的信贷环境,增加借款。于是,企业中投机性企业和庞氏企业的比重越来越大,潜在的金融风险会逐步积累。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下滑,潜在的金融风险就会变成现实。 2.4 摩根规则

所谓摩根规则是指金融机构主要根据企业过去的信用记录来决定目前是否贷款,只向前看,不向后看,不太关注企业预期收益。这种规则的根据是历史循环论,假设现在是过去的重复,将来是现在的重复。摩根规则在经济上升时期可能靠得住,然而一旦经济周期下行,银行原来固守的“安全边界”就变得不安全了。 2.5 信息不对称

从金融风险形成的内生因素来看,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和他的研究生魏斯分析了不对称信息的信贷市场,发现银行的期望收益不仅取决于贷款收益,也取决于借款人还款的概率。如果贷款的风险与利率无关,则利率提高,银行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