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现状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现状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640aee1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cf

90后大学生就业观现状与对策

一 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现状

1、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就业观淡薄

近年来,国家为了有效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先后积极出台了“三支一扶”、“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选调生等一系列基层就业帮扶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不要把就业方向一味地固定在大城市,可选择去乡镇及以下条件相对较艰苦的地方基层就业。然而,随着市场经济进一步深化,大多数大学毕业生并没有改变就业观,在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时,依然看重的是工作的薪金待遇、环境条件等。于是,在面对自主择业的情况下,经济发达繁华的北上广等一线大城市就成为许多大学生就业的首选地点。相反,他们对地方比较偏僻、条件艰苦不发达的城市基本不予考虑,更认为那些地方没有施展自己能力的空间。他们在相关利益权衡时,更多的是淡化历史责任感和放弃社会责任感来换取自身的个人利益,这是一种病态化的就业势态,同时也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功利化,因而整体上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就业观依然淡薄。 2、大学生普遍缺乏劳动者意识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普及大众化就业观念必然成为每个高校应尽的责任,这也是今后高校就业指导的工作重点和发展方向。大众化就业观就是要求大学生用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参与就业选择和竞争。然而,在当今实际的就业选择中,仍有大部分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观上有较强的精英意识,他们自认为经历了四年大学生活,自己的知识和能力都高人一等,起点理应比普通人高,更加愿意选择那些薪酬高、福利好以及工作环境优越的工作岗位。他们根本不考虑去乡村、下车间、干杂活等基层工作,缺乏大众就业观和普通劳动者意识。

3、大学生就业存在盲目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在心理学上是指在群体压力影响下,放弃个人意愿,采取顺从行为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在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是普遍存在的,无疑将会影响到他们的个人就业观。大学生就业观中的从众心理经常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在择业中依赖心理强,自己无主见,“人云亦云”,“随大流”走,容易受到别人的择业标准或外界因素的干扰。第二,在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潮的侵袭影响下,大学生的就业观逐渐发生改变,他们过于看重个人的物质利益,忽视对报效祖国社会应尽的义务和责任。第三,在就业和继续深造中犹豫不决、徘徊不定,认知能力差,无法自我定位,缺乏创新动力。他们只看到成功考研以及公务员、事业编制等“铁饭碗”职业的光环,并没有进行全面、科学的规划和评估,结果事与愿违,还延误了就业时机。

4、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识不强

随着国家政策的好转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鼓励大学生积极创业,并提供贷款帮扶等优惠政策。但是,根据当前大学生自主创业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受长期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加上对创业的认识不够、创业意识的被动性和盲目性以及本人创业的信心不足等种种原因,导致大学生不敢尝试创业。尽管多数大学生对创业热情高涨,但是在进行实际创业活动时,很多人都感到自己创业会困难重重,还要承受压力和风险,所以感到难以胜任,于是就缺乏自信,偃旗息鼓。在大学生向往渴望创业与害怕担心创业的思想交织斗争中,他们对创业前景不再抱有希望。从整体上而言,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识有待加强。 5.大学生抗挫能力差,不能灵活应变市场 新时期绝大部分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这种特殊的家庭模式下,大学生受到了过分的关注和过高的期望,容易自我认识不足,产生自卑自负的心理,使得事业期待过高,抗压、抗挫能力弱。一旦在就业过程中遭遇挫折就容易退缩,经历失败就容易一蹶不振。独生子女由于父母的过分宠爱,大部分孩子长期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缺乏独立思考和动手操作

的能力,不能灵活适应变化莫测的经济形势和不断调整的劳动力市场。 二、改善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的对策建议 1、政府应制定相应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政策

各级政府出台制定的大学生就业政策措施,将会为大学生的顺利就业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具体来说,首先,加速经济发展,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政府要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关于大学生就业的最新文件精神,制定切实可行的就业政策和举措,关注追踪大学生的就业动态,调整理顺大学生就业体制,坚持社会主义市场价值取向,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和完善。其次,提供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偏远地区及基层单位去就业或创业。激励私人企业和中小企业招聘毕业生,并给予它们一定的税收或费用减免等优惠政策。同时,努力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提倡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发挥自己的优势特长,以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最后,加快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信息化平台,及时 准确的向大学生传递最新的就业信息、政策等,为他们的成功就业或创业保驾护航。 2、高校应重视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高校应紧密结合当前社会的就业现状,有目的性、针对性的开展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具体说,第一,积极开展就业观教育工作。首先,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重视事业价值观教育,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不要纸上谈兵,要把就业观教育融入课堂和生活中,让学生真正学以致用。其次,引导大学生塑造正确的就业观,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大学生的敬业奉献精神,不断加强自我理论修养,抵御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最后,大学生要正确看待个体利益与自我价值的追求,摆正自己的心态,明确自己的价值目标。同时,狠抓强化职业生涯规则教育,全方位提高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效率。第二,组织开展社会实践实习活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就业的艰辛,才能帮助他们完成社会角色的转化。因此,高校应因材施教,通过经常组织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支教活动等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实习活动,帮助大学生提前进入社会,树立积极的就业观,培养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岗奉献意识。 3、家庭应积极配合,帮助子女形成正确的就业观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择业时,家长对社会认知以及对子女的事业期望起着十分重要作用。对于初次求职选择工作单位,如何定位就业目标等一系列问题,家长和毕业生都会难免不知所措、难以抉择。如今,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每年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都在飞速增长,就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激烈。所以,家长要学会紧跟时代步伐,全面、正确的看待大学生就业实际现状,转变固定陈旧的就业观念,多关爱、支持和理解孩子,做他们前进动力的坚强后盾。高校管理建立家长QQ群、微信、微博等网络信息平台,使家长随时了解掌握子女在校的情况,及时快捷地向他们介绍宣传当今最新的就业形势、政策等。同时,也可以通过邀请学生家长参加定期举办的就业形势报告会或者经验交流会等,帮助他们客观公正的评价自己的孩子,做出准确合适的就业定位,促使孩子养成正确的就业观。 4、大学生应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形成适合自身的就业观

作为就业的主体,大学生应该努力全方位的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当今社会是人才竞争的社会,社会的发展需要专业知识、创新能力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此,大学生要努力做到:第一,在校期间目标明确,积极进取,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培养良好的人 格品质和心理素质,参加力所能及的各种活动,锻炼自己的实践活动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具有事业心和责任意识感。只有这样才能肩负起未来建设社会的重任。第二,正确认知自我,摆正价值观定位。作为一名大学生,对自己的性格以及专业知识能力等应该有足够的认知。大学生应该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认识到就业难已经是客观现实,在求职择业日寸学会保持镇定冷静,客观理性分析问题。更应该根据市场实际情况,及时更新观念,明确职业定位,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所在。第三,大学生学会调整好就业心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评价自

己,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积极应对就业的竞争与挑战。参加工作后,要立足本职岗位,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地工作,努力锻炼提高自身的能力水平,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