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失败的原因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国民党失败的原因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6620e264b35eefdc8d333b3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向何处去? 1945-1949年,国共两党间的历史纷争??光明与黑暗、民主与专制、和平与战争、两种前途两种命运的大论战。那时,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代表着截然不同阶级的利益,而不同阶级的利益冲突是不可调和的。那么,战争也就不可避免”。

解放战争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战争,这次空前规模的战争却仅用了4年的时间就胜败分明,这其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在抗日战争取得胜利之后,这样一场战争为何最终爆发而不可避免?这几乎是每一个关心国家历史的人都会思考的问题。王树增的理解是, 抗日战争结束后,国共曾经和谈,美国人还来中国帮助和谈。蒋介石三次致电毛泽东请他去重庆谈判,而毛泽东因为担心美方撤离后,国民党军会立即发动内战,他甚至向到访延安的美军观察组提出:“美国是否有可能在延安建立一个领事馆?”因为那时国民党政府依靠美国的援助,毛泽东认为只有美国人能够约束遏制蒋介石。“但是,战争是政治对峙、政治较量、政治敌对的极端外化。解放战争的历史线索

内战正式爆发是1946年的6月,以中原突围为标志,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占领象征着国民党政权的首都南京的时间是什么?是1949年的4月,中间仅仅隔了两年零十个月。这个时间是非常短暂的。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解放战争,这样类似有点奇迹般的结局呢?

一、解放战争线索

解放战争,亦即第二次国共内战(中国国民党称之为“抗共卫国戡乱战争”;中国共产党称之为“解放战争”,也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是1945年8月至195 0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此次战争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推翻了中国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统治,并于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而由中国国民党领导的中华民国政府则迁往台湾,至此形成台湾海峡两岸直至今日的长期分治及对立,没有统一。

第一阶段政治斗争阶段

1945年日本投降之后,国共两党曾经在重庆就是战是和,举行过谈判。1945年8月,蒋介石在日本投降前后三次发电邀请毛泽东到重庆商谈“国际、国内重要问题”。为避免内战再起,国共双方代表曾先后签订了《双十协定》和《停战协定》。因双十协定并未解决双方分歧的具体问题。1946年1月10日,国共双方为进一步商讨和平建国遇到的实质问题,约集民主党派召开政治协

1

商会议。该会议最终通过五项决议。1946年早春,由于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及其通过的各项决议,中国出现了国民党统治时期难得的一次民主化进程。它实际上是当时特殊的国内外环境下的特殊产物,缺乏在中国生存的现实环境。在政协召开之后的一段时间,中共曾经希望经此走上“和平民主新阶段”,但国民党囿于其一党专政的统治理念和自身执政的既得利益,对实行政协决议动摇反复,使国共两党间的疑虑经一度消解后重又加深,由政协开始的民主化进程在国共全面内战的枪炮声中终结。

国共两党,各有各的代表利益,由于长期对立,缺少互信,又各有武装,和平既不可行,便由局部冲突之星星之火化为全国范围燎原之内战。从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而言,引进西方民主制度的想法与实践不绝如缕,但中国从来就缺少养育这种制度的思想土壤与现实环境。政协前后的民主化进程,可以说是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中较为特殊的一次,它是在国共两党泾渭分明的政治分野以及长期武力斗争的背景下进行的,因此其可行性较之以往更少,失败亦更速

然而,国民政府派出军队进入东北地区及其他原日军占领区后,不承认前期已经进入该地的中共军队及其所建立政权的合法性,双方遂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奉命前来进行调停工作,虽曾达成国共双方共组政府的协议,但在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张召开非常片面的国民大会,共产党及其他亲共党派坚决反对的情况下,短暂的合作再度破裂。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以突然袭击手段,进攻中共在中原地区的一个集结区,全面内战遂告爆发,

1

第二阶段——战略防御(1946年6月—1947年6月)

1946年6月26日,停战有效期刚过,国、共两党的军队在中原地区(湖北、河南交界)爆发了大规模的武装冲突,长达三年多的全国内战就此开始。国民党军队仍称国民革命军,共产党军队则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这一时期被中国共产党称为战略防御时期。期间,国民党依靠优势兵力对共产党解放区展开了全面进攻,但被解放军挫败。蒋介石、陈诚也曾夸下海口,要\三个月剿灭关内共军\,结果,不但\共军\没有如期\剿灭\,青天白日下的\国军\却接二连三地在战场上倒戈,把枪口指向了行将就木的蒋家王朝。经过8个月的作战,国民党方面战斗减员约71万人,可用于一线作战的兵力由1946年6月的117个旅,下降至85个旅。

第三阶段——战略反攻(1947年7月—1948年9月)

国民政府的8个月的全面进攻并没有收到预想中的效果,解放军主力依然存在。这样国民政府便做出新的战略方案:重点进攻陕北与山东共产

2

党根据地。面对20余万国民革命军,中共中央主动从延安撤退,1947年3月19日胡宗南进入空城,谎报大胜。同时解放军开始在陕北高原进行游击战,运动战,分别取得了在青化砭、羊马河、沙家店等地的胜利,国民党方面经过3个多月的“蘑菇战”,即游动作战,军力、士气下降严重,最终放弃了陕北高原的战斗。

同时,山东的解放区遭到逾60万国民革命军的围攻。由于国民革命军采用了齐头并进的战术,将军队控制在一个范围内,导致解放军的游击战术无法奏效。但粟裕提出以山东解放军主力决战的方式粉碎围攻的方式最终被采用。在孟良崮战役中,号称“王牌部队”的国民革命军整编74师全军覆没,师长张灵甫阵亡,国民革命军全线撤退。由此,人民解放军军力上升至280万人,装备了重炮兵与工兵,基本具备了同国民革命军决战的实力。

另外,由于国民政府集中兵力进攻延安及山东解放区,导致后方兵力空虚,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大军强渡黄河,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国民政府的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陈毅、粟裕领导下的华东野战军挺进豫皖苏;陈赓、谢富治兵团挺进豫西。三路大军,互相策应,在黄河与长江之间的广大地区形成了一个“品”字形的战略态势,这就牵制了南线国民党军一半以上的兵力,使中原地区由国军进攻解放区的重要后方变成了解放军夺取全国胜利的前进基地。这是一个对战争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胜利,它带动了中国各个战场的战略进攻,整个战争格局从此发生根本的转变。1947年7月,中共军队开始战略反攻,将战争引向广大国民党统治区。1947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名义发表宣言,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

第三阶段——战略决战(1948年9月—1949年12月)

三大战役:辽沈战役(辽西会战)、淮海战役(徐蚌会战)和平津战役(平津会战)国民党方面的作战失败,不但丧失大片控制的土地,国民革命军损失了主力近150万人,更有超过100万的部队与国民党政府官员起义。国民党主力大部被消灭,余下的100多万已无力在战略上组成有效的防御。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毁。战略决战的胜利,为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夺取战争的彻底胜利,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巩固基础。中国战略决战的伟大胜利震撼了世界。

1949年4月21日拂晓5时许,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在东起江阴、西至湖口(九江东北)的千里战线上强渡长江,击溃沿江防御的国民

3

党军,4月23日解放南京。它的解放更多的是一种符号意义,乃是推翻了所谓的“蒋家王朝”。攻占了总统府,拔下了青天白日旗。

渡江战役后,各野战军立即按照中央军委的既定部署,分别向中南、西北、西南、东南地区进军。1949年4月解放军进军中南,至9月上旬解放鄂西、湘北、赣西北、赣南广大地区。5月解放军进军西北,5月20日解放西安,7月解放兰州、西宁,9月解放宁夏。同月25、26日,新疆警备总司令陶峙岳及新疆省政府主席包尔汉通电起义,新疆和平解放,至此解放了西北全境,国民党只剩下西南一隅之地。1949年12月10日,在人民解放军解放大西南的隆隆炮声中,蒋介石匆匆离开成都官邸,乘飞机直抵台湾。至此,国民党及其政府在大陆土崩瓦解,彻底失败,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1949年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震撼人心的年份。经过三年的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区军民,不畏强敌,先后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使1949年成为中国近代史终结的一年。最是仓皇辞庙日”,

我们知道谈判的时候蒋介石他个人的威望已经达到了他人生的顶点,因为经过八年的抗战,作为中国战区的最高军事指挥员,他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没有人怀疑他,是这个国土广袤,人口众多的国家的元首地位。让他感到更自信的是他的军队。我们知道在抗战的过程当中,国民党的正规军得到了迅速地发展,并且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的支援,所以说在抗战结束的时候,蒋介石指挥的军队,将近五百万人,这是一支庞大的军队,况且装备非常精良,他的主力部队全是美式装备。他的几个主力军连士兵的鞋带都是美式的,而且要知道,蒋介石可是名副其实的三军统帅。他有强大的陆军,他也有相当规模的海军和空军,他的海军和空军是具有实战能力的。

二、国民党失败的原因 1、政治上失去人心

从1895年甲午海战失败一直到抗战胜利,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从来没有断过亡国灭种的危险。一个接一个,始终有外敌。这个外敌不是潜伏性的,是实实在在的威胁。外敌的存在,使得知识精英哪怕对政府有诸般不满,还是对合法的中央政府有一定的认同感,除了个别烂透了的北洋政权,比如张作霖的统治。对于国民党政府,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以前是一直怀有期待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独立与评论》内部,有过一场民主与独裁的争论。像蒋廷黻、丁文江、钱端升这些老牌自由主义者,认为独裁虽然不好,但与其存在着无数个小独裁——军阀割据,不如有一个开明的大独裁,在中央形成一个开明的威权,以应付大敌当前的国难。有了外敌,就容易形成精英与政府某种适当的合作关系。抗战胜利以后,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