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的关键词、主人公形象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飘》的关键词、主人公形象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679a39ff18583d0496459d9

两个关键词: 1.叛逆

同样是对待爱情和婚姻,郝思嘉的行为却叛逆而直率的。在传统婚恋模式中,男人扮演着主动的角色,而女人则扮演着被动,被挑选的角色。而郝思嘉却是主动地追求自己婚姻,可以说她的一生都在主动追求爱情。这是对传统女性婚恋模式的一种叛逆。在得知心爱的卫希里即将订婚时,她勇敢地向卫希里表白了自己的爱,甚至提出和卫希里私奔的想法。在那个女人“整个生存都在等待”的时代里,她全然不顾“淑女”风范,大胆吐露爱情。遭到拒绝后,她也并没有像其他女子那样感到羞愧,而是怒斥对方不珍惜自己的感情。在男尊女卑的特殊历史背景下,郝思嘉从心底里就不接受传统的性别歧视、不甘处于被动地位,不甘失败、忠于自我,敢于喊出自己想要的并为之行动都是她女性主体意识的强烈体现。②

在第一任丈夫查理死后,她的反叛达到高潮。在那个时代,寡妇只能是披着黑纱关在屋子里度过剩下的一生。作为查理的遗孀,郝思嘉却敢于打破这种服丧制度,在居丧期间,依然参加各种公开活动,和男人跳舞调情,而不管别人的非议。义卖会上,又以寡居身份在众目睽睽之下与瑞德跳舞。

思嘉的这些行为都是对埃伦家教中女人应该是“贤妻良母”的婚恋模式的叛逆。但是在思嘉这些叛逆的女性意识的背后,有着她对埃伦家教的皈依。

首先是思嘉的爱情观。她多少年来始终对卫希里抱有痴情追求,我们不能仅仅看作是对爱情的追求,隐藏在其追求爱情后面的实际上还有对某种可能连郝思嘉自己也没有意识到的对于她来说是在其少女时代多年不自觉地受母亲的教育影响下的一种南方社会的文化乃至价值观的追求。③尽管郝思嘉对母亲的教导和传统的婚恋模式有着反感和厌恶,但是母亲始终是她生命中的圣母玛利亚,是一个标准典范。所以郝思嘉的爱情天平更偏向旧时代中的失意者——卫希里,而不是有新时代开拓者精神的白瑞德。

其次是思嘉的婚姻家庭观。

尽管思嘉不喜欢她的妹妹,尽管她对自己的孩子照顾不周,尽管她对黑人的态度严厉, 但是在塔拉最艰难的日子里,她并没有抛弃大家不顾,而是义无反顾得将一切承揽在自己的肩上。在塔拉丧失了女主人后,思嘉俨然成了第二个埃伦,“头脑冷静,背从来没有弯过”,她忙碌而艰难得料理着塔拉的每一件事情。在为了塔拉的税款去找白瑞德求助前,她幻想着拥有几百万美元的黄金后的事,她首先想到的是可以修复塔拉,然后想到自己的物质条件可以改观,“苏埃伦和卡丽恩也可以”;“韦德也可以有营养食品吃,让他瘦削的双颊长胖点,还可以有温暖的冬衣,请个家庭教师教他,然后上大学。他就不用打着赤脚长大,无知得像个穷苦白人了”;“还可以请个好医生给爸爸看病”。在她的黄金梦中,不只是自私、虚荣,更多的是对亲人、家园的责任和爱。

如果对亲人、家庭的照顾更多的是出于家园意识的话,思嘉对媚兰和白蝶姑妈的照顾更能体现她对家庭婚姻的责任心,对埃伦的传统家庭观念的皈依。媚兰是卫希里的妻子,韩查理的妹妹,思嘉的小姑。虽然思嘉打心眼不喜欢媚兰,甚至暗暗诅咒她死,但是在最危险的时候,是思嘉不顾生命危险守护着媚兰和她的孩子。对于白蝶姑妈,思嘉自从来到亚特兰大后就已经把照顾查理的姑妈当做自己的责任了。④战争毁去了白蝶姑妈所有的产业,媚兰和卫希里自顾不暇,只有嫁给白瑞德的郝思嘉在生活上资助她。姑且不问她当时是否乐意,但至少思嘉作为查理的遗孀,对查理的家人尽了一份心。这一点虽然比不上埃伦对整个家族、黑人以及邻居的无私,但是之中有很强的继承关系的。她虽叛逆传统的婚恋模式对女性的束缚,但是另一方面她却无意识得把以埃伦为代表的传统女性的婚恋观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打算做埃伦那样的女人”,可以说是她从未改变并始终追求的梦想。

三、传统女性价值上的叛逆与皈依

埃伦的生活并不安逸,也谈不上幸福,但她从来不指望生活过得安逸。而如果不幸福的话,那也是女人的命。这个世界是男人的世界,她接受了这一点。是男人拥有财产,由女人来管理而已,管好了是男人的功劳,女人还得称赞他的聪明能干。在塔拉,除了郝嘉乐,所有人都知道埃伦柔和的声音是违背不得的,可是埃伦还是要让郝嘉乐相信他的话是法律。哪怕埃伦有多累,她都必须要照顾郝嘉乐的乐趣,认真得听他谈自己毫不关心的战争和政治,做好一个妻子的责任。罗森伯格曾总结道:“19世纪的美国社会只为女人提供了一种得到社会尊重和接受的角色———贤妻良母角色,一种要求她们不断自我牺牲、一心满足他人的角色。这样一来,不论处于什么心理状态和知识层次的女人都不得不极力使自己符合这个规定

的角色。”⑤埃伦的这种价值取向显然是当时传统女性的价值标准。正如当时所有母亲对她们

在爱情方面,思嘉也表现出了她勇于冲破传统礼教的勇气。 年方二八的赫思嘉爱上了貌似风流倜傥的邻居卫希礼。遗憾的是卫希礼却要和他的表妹媚兰结婚了。思嘉为了得到自己的所爱,采取了大胆的行动。在十二棵橡树的野餐宴会上,在希礼和媚兰的婚事即将宣布之前。思嘉想法办法单独和希礼相见。,表露了自己对他的爱情,还怂恿他和自己私奔。不料却遭到了希礼的拒绝。悲愤交加的赫思嘉毫不犹豫的给了对方一耳光。这样的举动和言行,在当时传统习俗根深蒂固的美国南方,作为一个女孩子,要作出这样的举动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啊。思嘉在这问题上表现了她敢爱敢恨的个性。她不像别的女孩,把爱深埋在心里,不敢对自己所爱的人言明。在她的眼里,就算有一丝希望,也应该勇敢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

(三),在婚姻方面,思嘉更是勇敢地挑战了上层社会的道德规范。 在关系到自己终身幸福的大事上,赫思嘉更体现了她对旧习俗的反抗和个性的叛逆。在赫思嘉的父亲看来最美满的婚姻,是他从家庭和自己的立场来考虑的。而忽略了女儿真正关于爱情的感受。他父亲代表的是旧的思想观念,而正是这种旧思想产生的教条阻碍着她对爱情的追求。所以赫思嘉厌恶那种束缚人的礼教和教条制度。

赫思嘉的婚姻在当时可谓是令人瞠目结舌的,她坚持自己的婚姻自主权。虽然并不是她想要的结果,但却是她自己主动追求所得到的结局。第一次出于对卫希礼的报复,她嫁给了自己并不爱的查理。后来查理在战争中牺牲。守寡的赫思嘉为了追求生活的乐趣,她勇敢地大胆地冲破一切旧礼教强加在她这个小寡妇身上的重重束缚,不惜置名誉、伦常之不顾,顽强地与旧传统旧道德抗争和搏斗着。当白瑞德邀她跳舞的时候,面对那些太太们责难的目光,她想:“啊!我不管了!我不管他们怎么说了!我在家里实在是坐的厌倦了,我要跳他个痛快!”这表现了她对传统习惯势力的反抗冲击。[4]第二次因为急需税款救塔拉,她嫁给了小有资产的弗兰克。虽然弗兰克是自己妹妹的情人,但是她依然毫不在意别人的眼光和看法,大胆的给自己的婚姻做了主。可是好景依旧不长,弗兰克婚后不旧就死于非命,思嘉再次守了寡。在当时的社会,许多像思嘉这样的女子,如果再次做了寡妇,就会选择遵守妇道,深居简出。而思嘉却与传统道德背道而驰。她在为第二任丈夫守丧期间,就答应了白瑞德的追求。把一切的礼教规范和世俗的看法统统抛到了脑后。大胆地为自己的幸福作了主。让人感叹佩服,真可谓是另类的女性。

(四),在经营锯木厂的问题上,思嘉反传统,追求解放的个性就更加明显了。 赫思嘉在嫁给第二任丈夫弗兰克后,自己借钱买下一家锯木厂。让全体亚特兰大人目瞪口呆的是。她自己居然亲自经营锯木厂,根本不理解丈夫和外人的看法和说法。在当时的亚特兰大,女人结婚后就应该呆在家里,相夫教子,安分守己,而挣钱养家的事情应该交给自己的丈夫。而思嘉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那个保守的社会作了挑战。她在弗兰克生病时接管了店铺的生意,让弗兰克在邻里乡亲面前抬不起头来,而且私自买下了锯木厂,当上可名副

其实的女商人。这样的举动在当时的社会上来看是非常出格的,更令世人惊奇的是,她凭着自己的姿色和独特的经营方式挤跨了同行的男性竞争者,成可木材行业的赢家。她这样的举动成了别人议论的中心,闲言碎语,造谣中伤铺天盖地而来。而思嘉对这一切置之不理,照样我行我素,朝自己认准的目标前进。

因此,思嘉骨子里叛逆的精神也就是她日益增长的女性意识使她逐渐脱离了她所属的阶级和立场,最终成为南方新兴的资产阶级。[5]在现代看来,竞争对每个人应该都是平等的,男人也罢,女人也罢。强者存,弱者汰。思嘉在那个传统意识浓厚而女性受到歧视的环境下,大胆的跨出了这样的步伐。这样的精神是十分值得肯定的。

(5),在对家园和土地的态度上,赫思嘉表现出了积极的开创精神。 当战火蔓延到了亚特兰大,城市居民大量疏散之时,思嘉带着媚兰和媚兰出世不久的孩子回到了她魂牵梦萦的家——塔拉。她原本以为在那里可以得到父亲的拥抱和母亲的安慰,可以把所有的烦恼抛掉,再做一个无忧无虑的女孩。然而,当她千辛万苦回到家的时候,一切都因为战争而改变了。母亲埃伦因为染上疾病而没有来得及见女儿一面就离开了人世,父亲也变的痴傻,两个妹妹在病痛中挣扎,家里的东西被洗劫一空。面对一双双渴望的眼睛和一幅幅残缺的画面,她内心的苦闷和绝望是多么的令人难以想象。如果是一般的女子,她们或许会叹气哭闹而又束手无策以至绝望。但是思嘉却是压制了悲伤,拿出了自己全部的勇气和信念,她没有气馁没有绝望。她不畏艰辛亲自下地摘棉花,做任何以前在人们看来女子根本不可做到的事情。她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土地上,她希望她的汗水可以灌溉最美的果实。

的确,思嘉这位坚强的女子,她做到了。她用自己的毅力和信念向世人证明了,她是多么的成功。家人因为她的努力而没有受冻挨饿,塔拉因为她的执着而被幸存了下来,红色的土地上又有了丰硕的收成。土地本是万物生存的根本,思嘉对土地的深爱和眷恋,就深刻地展示了她对生的向往,对明天的憧憬,对自己和未来的生活一直怀着希望。只要这一切存在,她就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念支撑自己坚持下去,并且不达目的决不妥协。这种坚定、自信、独立、开创的精神实在是令人敬佩。

(6)“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了”[6]更展示了她鲜明的个性解放。 看完了此小说,或许只有这一句话给人的印象是最深刻的。是的,“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了”,这是思嘉的座右铭,也是她之所以坚持向前的动力。当遇到困难的时候,当伤心绝望的时候,她总是通过这句话获得勇气去面对现实,让她永不放弃希望。

在传统的旧社会,一切都是保守的、陈旧的、令人窒息的。所以思嘉才向往明天,才渴求“新”的生活状态。这是她在被传统制度压制下所做出的反抗。表现了她大胆追求自己生活的决心和脱俗的风格。让我们看到了女性在追求自身自由和解放的时候所作的勇敢决定。在这一方面,思嘉当之无愧是最杰出的代表。

她不像希礼、媚兰等一些传统道德的代言人,他们在经过战争的洗礼和对旧社会深刻的执着缅怀中,总是逃避着现实,再也抬不起头来。他们像南方种植园的奴隶制一样,被永远尘封禁锢和埋藏在那个旧时代却说:“我决不回顾以往。”她总是向前看,而正是这种思想,她才会适应“生存竞争”“优胜劣汰”的社会,她反抗一切束缚她前进的东西,她渴望自由,追求幸福,一直想有属于自己的快乐生活,并且付诸实践,不断前进,不断战胜困难,正如她所说:“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了。”因此,她获得了自己想要的一切。

总之,赫思嘉作为一个美国南方的女性,在动荡不安的社会变革时期,以其独特的超前现代意识和叛逆的个性向传统的旧制度旧道德做出了挑战。美国作家凯特·米利特说过:“男人属攻击型富进取心,女人体现被动倾向于默从忍受。”[7]而思嘉违背了这一默认的规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挫败了现实中的污浊社会,为争取女性的地位和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作了杰出的榜样。

她顺应了时代的潮流。一切向前看,不畏艰辛,为追求自由幸福和属于自己的地位和权利而显出了惊人的毅力。她是生活中真正的强者,作为女人,她战胜了一切阻碍她前进的障碍而找到了真正的自己,不愧是追求女性个性解放的最佳代表。

2.战争

这部书是围绕战争而写,北方人与南方人的战争,虽然结局可想而知,但却能从字里行间看出作者对南方人的偏爱,喜欢南方人的“温情”。 南方人,尤其是南方的“上层社会”,是整本书中最重要的一个群体。战前,他们都拥有大量的财富,成群的黑奴;他们有开不完的宴会,打不完的猎;他们慷慨大方,热情好客。总之,不论是查尔斯顿、萨凡纳的平静还是亚特兰大和乡间的欢快、狂热,生活都是悠闲的。他们有强烈的爱国心,战争爆发之时男人奔赴战场,女人也在后方做一切力所能及的事。他们坚强不屈,可以被打败,却不会被打倒。即使亚特兰大几乎被夷为平地,他们也能在废墟上重建自己的家园。他们不放弃一切可以夺回他们认为属于自己的东西的机会,甚至不惜用三K党这种极端的手段。他们是可敬可爱的。

我觉得从另一方面,南方人还是得受批评。他们高估了自己的实力,低估了对方的实力,错误的估计了军备的差异和力量的悬殊。对于瑞特的建议,毫不考虑,盲目参军,死了很多很多无辜的人。

是美国南北战争后出现的一部以南北战争为背景的小说,作者站在南方叛军的立场上写了这部小说,诠释了当时时代背景下的美国南北价值观的矛盾。小说以亚特兰大以及附近的一个种植园为故事场景,描绘了内战前后美国南方人在那个动荡年代的生活画卷,也许我们之前对待美国南北战争的态度都一样,觉得美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总统林肯所领导的北方共和党是正方,而以种植园主集团为代表的南方是反方,代表落后与愚昧,势必被北方消灭,但作者却以小说的形式,以女性的细腻笔法从侧面描写了这场战争,战前的平静与战后的凌乱做对比,从南方人民饱受摧残的角度出发,给了我们一个看待那段历史全新的视角。 如果我们身临其境…… 从政治角度看,与众不同在于把那场举世公认的极伟大的,世界历史性的进步的和革命意义的南北战争,描述成了一场浩劫和灾难,尽管飘每一页都写着南方对北方佬,对自由黑人的不满和仇视及对旧制度下的种植园和奴隶主及其生活方式的无限惋惜之情,但这是生活的真实态,作者只是尊重客观历史事实。

主人公性格形象:

主人公斯佳丽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南方女性形象,也是性格组合的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她是一个南方庄园主的女儿,美丽活泼、天真烂漫且无忧无虑,由于父亲的溺爱,在众多的姐妹之中,斯佳丽养成了高傲、叛逆、倔强和贪图虚荣的性格。她爱上了艾希礼,却遭到拒绝。

战争来临,面对着艾希礼和梅勒妮的婚姻,她赌气嫁给了她并不爱的男人。丈夫在战争中不幸死去,但她却没有丝毫的伤心,反之她认为丧服根本不是她应该穿的。战火烧遍了亚特兰大,梅勒妮却赶在此时面临分娩。斯佳丽勇敢的接受任务。其在瑞德的帮助下,她勇敢、果断的帮梅勒妮接生,虽然从未做过,但临危时的沉着冷静,充分体现了这个女人果敢的一面。

经历了战争,经历了自主创业与奋斗,斯佳丽成长成为一个性格多面且成熟的女人。她嫁给了瑞德,心里还是想着艾希礼,斯佳丽没有意识到,她已经爱上了瑞德。而当梅勒妮死去之时,她已经感受到了瑞德对于她生命的重要,即使此时,瑞德已经不再爱她了。

故事梗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