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工会培养职工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浅谈工会培养职工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688761e0242a8956aece488

浅谈工会培养职工 “工匠精神”的现实途径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在今年两会上,培育“工匠精神”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足以证明“工匠精神”对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在这一时代命题之下,工会如何立足自身职能,引导职工培育“工匠精神”,已成为当下工会工作的新课题。工会培养职工“工匠精神”的途径和方法值得探讨。

一、“工匠精神”缺失的原因

当今社会“工匠精神”的缺失,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环境影响。究其历史原因,主要是在古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不重视工匠的培养,更不重视工匠精神的传承。儒家思想强调“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在古代“士农工商”的排名中,工匠的地位仅仅在商人之上,这也说明了工匠地位的卑微。

缺乏“工匠精神”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当今环境的影响。一方面,追求“短、平、快”(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带来的即时利益。另一方面,在大工业时代背景下,工人们也在担忧机械化、智能化使得“机器代替人”成为大势所趋,认为“工匠精神”过时了。但事实是,“工匠精神”一直都在改变着世界。热衷于技术与发明创造的“工匠精神”,是每个国家活力的源泉。

二、培养职工“工匠精神”的具体路径

“十三五”规划、“中国制造2025”、产业转型升级——要将这些宏伟蓝图变为现实,推动中国成为制造业强国,技术工人承载着

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倡导“工匠精神”,让匠心回归,正在成为社会共识。工会的四项职能之一就是教育职能,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技术教育,这正契合了“工匠精神”的双层内涵。就工会的职能而言,培养职工“工匠精神”可以归纳为三大路径。 首先,尊重职工,提升职工的社会地位

以点带面、典型示范是推动各项工作的有效抓手,也是工会培养职工“工匠精神”的催化剂。

劳模评选制度规范。将劳模培育和评选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是倡导“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有效载体。工会可以通过注重劳模后备人选培育,完善劳模评选办法等途径,确保评选出的劳动模范既有先进性、代表性,又有时代特色,立得住、叫得响,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畅通职工成才通道。通过激励普通职工创业创新,持续激发职工的创造活力,普及推广职工创新成果,促进职工创新成果共享,让职工切身感受到劳动和创造的价值所在,不仅在于荣誉,在于收入的提高,更在于职业前景的规划。

第二,培养职工,提高职工的职业素质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具备“工匠精神”和能力的人才是企业需要的人才。就工会而言,要出台制度,培育载体,为提高广大职工的素质技能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出台保障政策。工会要探索职工素质提升的保障政策,提出职工素质工程建设的具体举措。在此基础上,突出重点、分类指导、逐步

推进、狠抓落实,为广泛掀起劳动竞赛热潮,激发职工创业创新创优活力,奠定了组织基础和操作体系。

提供后勤支持。针对职工技能培训技能竞赛场地设施欠缺、师资寻找困难等状况,遵循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建立职工技能培训基地和职工技能竞赛中心,以此解决了场地和实训设施缺乏的困难。同时广辟渠道,多方筹资,通过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赞助、财政拨款等形式加大劳动竞赛的经费投入,保障职工创业创新创优活动的持久深入。

开展竞技活动。技能比武是工会的传统项目,具体来说,可遵循“上下联动、长短并举、比学一体”的方式。所谓“上下联动”,就是争取有关部门、单位、行业协会、企业的支持,层层开展系列技术比武、技术培训等活动。所谓“长短并举”,指的是既有每年坚持长效劳动竞赛,又有阶段性技能比武。所谓“比学一体”,就是要求把引导职工学习技能知识与参加技能竞赛有机地结合起来,健全技能培训、技能竞赛、职业技能等级鉴定一体化机制。 第三,教育职工,提升职工的思想品质

要培养职工的“工匠精神”,不但要提升职工的技能,还要注重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

加强职工思想教育。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是工会组织提高职工职业素养、追求完美、实现自我的重要工作手段。将形势教育与职工思想现状相结合,将主题教育与公共教育相结合,将身边的先进人物与职

工成长成才相结合,丰富职工思想教育内容,为培育“工匠精神”奠定思想基础。

繁荣职工文化活动。倡导职工“工匠精神”,就离不开企业文化、职工文化这一有效载体。根据企业实际,找到企业文化、职工文化与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点,将诚信、互助、友爱、大国的“工匠精神”等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在职工文化活动中,使更多的职工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注入“工匠精神”的思想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