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清:为什么中国“著名经济学家”都是媒体经济学家?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陈世清:为什么中国“著名经济学家”都是媒体经济学家?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794a4009b6648d7c1c746ac

陈世清:为什么中国“著名经济学家”都是媒体经济学家?

——从201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看对策与博弈的区别

通过法国经济学家让·梯若尔的市场监管理论的获奖,揭示了“博弈”和“对策”是经济主体两种不同的行为方式,揭示了经济主体的行为方式由博弈向对策转化的历史必然性,也揭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历史必然性,宣告了市场原教旨主义的破产。

法国经济学家让〃梯若尔凭借其在大型企业、市场力量和监管等领域的学术贡献荣获2014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说:“许多行业都是由少数大型企业或单个垄断者控制。如果不受监管,这类市场经常产生不良的社会后果——(实际)价格高于由成本推动的价格,或者效率差的企业通过禁止更有效率的新企业进入市场而存活。”“价格高于由成本推动的价格,或者效率差的企业通过禁止更有效率的新企业进入市场而存活”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市场失灵”,而这种市场失灵是由企业垄断造成的,而企业垄断又是由不受监管的市场完全竞争造成的。完全竞争必然走向竞争的反面——垄断,垄断使竞争不再充分,从而使市场失灵。这说明真正的市场竞争是充分竞争而不是完全竞争。怎样充分竞争?引入政府的作用。瑞典皇家科学院表示,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让〃梯若尔为有关这类市场失灵的研究注入新活力”。他的研究对于政府如何处理企业合并或联合,以及如何监管垄断企业具有重要意义。2012年让〃梯若尔在接受法国《回声报》采访时就曾指出,2008年金融危机主要源于监管失败。他认为,一些经济学家无限相信市场效率,而这一观点已经“落后时代30年”。如果在一个市场中,内部交易者可以随意转移资源,进行内部交易,将对其他交易者特别是小股东不利,股票市场也不能发育健全,只有信息透明才能保护小股东,使他们有积极性向市场注入资金。所以他认为公司信息透明性与公司治理很重要。对于由数家公司巨头主导的行业垄断及由此造成的价格与价值的背离,只有政府规制才能有效监管并纠正市场失灵。借助这些新的理念和相应的机制设计,政府可以更好地鼓励强大的公司变得更具创造力,同时又防范它们伤害竞争和客户。让〃梯若尔针对企业信息不透明与垄断造成的市场失灵提出的加强政府监管的对策方案说明,政府不在市场之外而就在市场之中,政府本身就是市场主体;包括企业规制在内的政府宏观调控是保证企业信息透明、市场充分竞争与有效运转的必要环节,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配臵资源、政府主导作用与市场基础作用不是对立的而是内在统一的,市场原教旨主义者把市场作用与政府调控对立起来、把政府看成市场外部性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政府本身作为市场主体,对于垄断造成的市场失灵所采取的应对措施,是经济主体“对策”的典型——政府的强势地位,使其对企业的规制行为很难纳入通常所理解的完全竞争主体之间的“博弈”范畴。因此,201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意义,就在于通过法国经济学家让〃梯若尔的市场监管理论的获奖,揭示了“博弈”和“对策”是经济主体两种不同的行为方式,揭示了经济主体的行为方式由博弈向对策转化的历史必然性,也揭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历史必然性。政府宏观调控与微观经济活力是内在统一的,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是内在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比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更高级更完善的市场经济形态。

1

西方现在的信息经济学是博弈论的理论基础,而博弈论又是西方现代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在西方现代经济学中之所以没有把博弈与对策、博弈论与对策论明确区别开来,是由于没有把信息经济学由信息认识论上升到信息控制论。停留在信息认识论层面的信息经济学,只能教人在“囚徒困境”中进行非合作博弈实现消极的“纳什均衡”,不能教人通过合作博弈实现积极的信息对称,这样的信息经济学只能教人博弈不能教人对策是必然的。像张维迎、许小年这样的市场原教旨主义者的市场自发论“逻辑”就是建立在这样的信息认识论与博弈论基础上,他们认为政府不可能掌握市场所有信息实现和市场之间的信息对称,政府的任何宏观调控措施都只能无的放矢,按下葫芦冒起瓢地瞎折腾,造成对市场正常运行的破坏,所以只能由市场自发运行,即使出现2008年那样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也只能由市场自行调整。张维迎的厚厚的一大本《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就是教人怎样在市场信息不对称条件下进行博弈。诚然,信息对称或从信息不对称向对称转化是自然现象,社会领域信息对称是有自发的一面。人类社会追求信息从不对称到对称转化,是人的认识论意义上的本能,正好像追求公平是人的社会学意义上的本能、通过内部基因变异外部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实现生物体和环境的对称与物种进化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本能、基本粒子运动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产生万物是自然界本体论意义上的本能一样。但人类追求信息对称不能仅仅停留在自发层面,而必须上升到自觉层次;就好像人的本能不能停留在动物层面而必须上升到理性层次一样。这就是信息认识论必须上升到信息控制论的逻辑的与历史的依据。之所以会出现201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梯若尔教授说的,好的经济学家忙于教学和研究,所以没有时间面对大众媒体,差的经济学家反而做这些事情的现象,就是因为差的经济学家有时间面对大众媒体,大众媒体比较容易通过和差的经济学家的接触实现和经济学家之间的信息对称,大众媒体通过和差的经济学家的接触可以相对提高和经济学家信息对称的边际效率;而那些差的经济学家之所以也乐于接受媒体采访,也是出于用名气来弥补学问不足、实现自己人生超越与心理平衡的本能冲动。俗话说“半桶水最响”就是这个道理。这就是为什么著名经济学家都是媒体经济学家、好的经济学家都不大著名的重要原因。但这种低层次的、表面的信息对称会出现社会信息对称中的“劣币驱逐良币”,在社会大众整天听那些差的经济学家夸夸其谈时,听不到好的经济学家的真知灼见。就社会整体而言,这是低层次的信息对称、高层次的信息不对称。信息是否对称的问题是信息认识论问题,信息对称的层次问题是信息控制论问题。实践证明:要解决市场经济信息不对称问题,必须走出信息看信息,在经济控制论领域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仅仅从信息认识论层面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是不够的,必须从信息控制论层面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而受控的实践是一个主体与客体从不确定到确定,从不对称到对称、低层次对称到高层次对称的双向融合过程。这说明必须用自觉的信息对称代替自发的信息对称。这就必然要求用信息控制论代替信息认识论,把对策和博弈分离开来,用对策代替博弈。本人之所以长期主张从现有的“博弈”中分离出“对策”,把现在不加区分的“博弈”和“对策”看成两个概念,用对策代替博弈,就是希望提高人实现信息对称的自觉性,减少人实现信息对称的盲目性,提升人实现信息对称的层次性,从而改变人的自发的行为方式,提高人的主体性,提高人作为经济主体活动的效率与效益。

市场的逻辑本质上是对策的逻辑不是博弈的逻辑。法国经济学家让-梯若尔之所以得201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就是因为他把博弈论运用到经济活动的控制中,提出用机制设计和产业组织来控制人的经济活动,使人与人之间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无序“博弈”得以规范,使市场能够有序运转。这对于经济学理论与人类经济实践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让-梯若尔:“如果在一个市场中,内部交易者可以随意转移资源,进行内部交易,将对其他交易者不利,股票市场也不能发育健全。因此保护少数小股东很重要,这样他们才会有积极性向

2

市场注入资金。”因此,“我认为透明性很重要,公司信息、公司治理也很重要。”如果说,“透明性”属于信息认识论范畴,那么“公司治理”就属于信息控制论范畴。通过信息控制实现信息对称(透明),实际上是用对策代替博弈,虽然让-梯若尔本人仍然把对策称之为博弈,或者他仍然把对策与博弈混为一谈。这不奇怪,人类任何概念的发展,都有一个从模糊到精确、多义到一义的过程,让-梯若尔的机制设计与产业组织理论客观上揭示了把对策与博弈两个概念剥离开来、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用对策代替博弈的必然性,虽然他本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用对策代替博弈、实现信息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方法,首先是进行产业组织的机制设计,也就是让-梯若尔说的,如果想把事情分析透彻(实现信息不对称向信息对称转化),就必须用博弈论(这里的“博弈论”实际上就是对策论)表述出来,这样就能知道改变游戏规则(进行机制设计)时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是否能通过对充满信息不对称的经济活动进行规制实现信息不对称向信息对称转化、对充满无序的经济活动进行规范使之实现从无序向有序转化的目的);其次是靠健全的法规和制度,对诸如内部交易等无序非法的博弈行为起诉、罚款甚至投进监狱,使之得到有效控制。这种通过制度设计(机制设计)以实现信息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原理,可以运用于市场的任何一个角落,包括宏观的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关系,微观的劳动力市场与经理人市场,以及股票、债券、期货、借贷市场,等等。市场经济的信息对称问题,实际上可以归结于制度设计问题。让-梯若尔认为禁止内部交易很不容易,必须靠健全的法规和制度,说明科学的制度设计完全可以回避“信息不对称”问题,控制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各级政府官员、政府和企业、企业和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和小企业、企业和股东与客户“多种势力和群体”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从而实现经济主体与客体的信息对称,掌控经济体制改革方向,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社会主义国家在进行信息控制实现信息对称方面确实有制度优势。

曾几何时,西方经济学否认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并由此否认经济科学决策的可能性。在他们那里,经济规律与社会规律,社会规律与宇宙整体规律是脱节的,所以才有不确定、信息不对称、非理性、有限理性,才有“囚徒困境”与博弈。在现代西方经济学中,只有博弈没有对策,即使在西方经济学家的著述中也有出现“对策”字眼,但在概念上仍然是博弈。让-梯若尔的对策论产业组织理论实际上指出了西方经济学通过对策走出经济人有限理性造成的“囚徒困境”的出路,虽然让-梯若尔仍然没有对对策与博弈的概念做明确的区分。让-梯若尔把博弈论定义为研究人与人之间、组织以及国家之间的相互作用。让-梯若尔的博弈论定义过于宽泛,以致使人无法把握博弈的真正本质。人与人之间、组织以及国家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信息的交换中又包括博弈与对策两种方式。让-梯若尔对博弈论的宽泛定义实际上是把博弈与对策、博弈论与对策论混为一谈。实际上博弈与对策不同。所谓“博弈”,是在信息不对称基础上依靠经验和猜测进行决策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因此冒险是其本质特征,“风险越大机会也越大”是经营活动的基本信念;其信息不对称向对称转化过程是自发的而非自觉的,结果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对称。所以西方现有的信息经济学实际上就是信息不对称经济学;信息不对称经济学是博弈论的理论基础,建立在信息不对称经济学基础上的博弈论又是市场自发论、市场原教旨主义的理论基础。西方经济学中所谓人与人之间在“囚徒困境”中通过非合作博弈实现“纳什均衡”就是经典的博弈。但“囚徒困境”只是西方经济学家线性抽象思维的产物,在现实生活中并不真正存在所谓的“囚徒困境”, 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通过各种手段(包括间谍手段)实现信息对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对策;即使人们经过努力后无法实现完全的信息对称,人们这种想办法获取信息、实现信息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努力、措施从不得力向得力转化的摸索过程,就是一种对策的过程而不是什么“囚徒困境”中的博弈过程。所谓对策,就是在信息对称或接近对称的基础上依靠知识和智慧进行决策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其本质特征是不打无把

3

握之战,“多算胜,少算则不胜”,“知己知彼百战无不胜”,即使信息不对称也可以通过各种制度、机制、方案设计取得和信息对称一样的效果;因此属于对策范畴的信息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过程是自觉的而非自发的,积极的而非消极的。让-梯若尔对我国提出的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取消内部关税使国内商品自由流通等建议就是在总结经验掌握规律基础上的对策论建议,虽然他在表述上仍然把他的对策说成博弈。博弈论建立在信息经济学(现有的信息经济学实际上是信息认识论)基础上, 而作为博弈论理论基础的信息经济学(信息认识论,如前所述停留在信息认识论层面的信息经济学就是信息不对称经济学)又是建立在一般均衡论的基础上。建立在一般均衡论与信息经济学(信息认识论)基础上的博弈论,与建立在对称经济学、知识经济学与信息控制论基础上的对策论有本质的区别。让-梯若尔强调了经济主体包括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主导作用,说明了博弈向对策转化、信息认识论向信息控制论转化的必要性,在强调实证性的西方经济学中打开了一个缺口,说明西方现代经济学范式被中国经济学——主体与客体对称、规范性与实证性统一的对称经济学范式所代替是历史的必然。这是让-梯若尔对人类经济学的最大贡献。从人类经济学本身的整体发展逻辑而言,让-梯若尔今年获奖可谓名至实归。

来源:求是理论网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