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全册教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全册教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7b55a62011ca300a6c39094

教学准备 师生准备:有关我国养蚕历史的电教片;炊、小锅、小苏打、缠线板。 学生准备:缠线板、直尺。 1课时 教 学 过 程 课时安排 教学环节 一、导入 师 生 互 动 出示一些真丝织物。 师:“这些织物是用什么做的呢?我国养蚕业抽丝的历史悠久,对人类服饰业作出重要的贡献。同学们,你们来汇报一下查找到的有关资料。” 效果简析 二、自主学习 1、指导学生看P25的文字。 2、大家来抽丝,看谁抽的丝最长。 在蚕结茧后六、七天挑一部分进行抽丝。 (1)让学生先预测抽出的丝有多长。 (2)抽丝的方法: A、把蚕茧表面的乱丝摘掉。 B、把蚕茧放在开水中浸泡。 C、用毛刷搅动,把蚕丝的头儿找到。 (3)量一量一根丝到底有多长。 3、小结:通过学习抽丝你有什么体会? 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三、课外拓展 整理好养蚕的资料和一些记录,下节课进行经验交流。 课 题 4、养蚕经验交流会 过程与方法: ·能够再讨论种交流蚕一生变化的信息; ·能通过图画和文字整理、表达、交流观察结果。 科学知识: ·知道蚕及其他昆虫的一生要经过变态; ·知道昆虫的外形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珍视在整个养蚕期间搜集的科学信息; ·体验养蚕及研究蚕的乐趣; ·为自己长时间观察研究获得的成果而自豪; ·能正确看待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能概括蚕的一生四种变态。 9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蚕及其他昆虫的资料。 学生准备:各种形式的观察记录。 1课时 课时安排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一、导入 二、交流、总结: 师 生 互 动 师:“我们的小蚕在你们的精心喂养下,慢慢长大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交流、总结一下自己的养蚕经验,好吗?” 效果简析 一、交流“蚕的一生经过了哪些变化”。 (蚕的一生经过了四种变化。) 你能够把蚕一生的变化画下来吗?(学生先画) 师:“书上的两幅示范图,一幅是直线式的,另一幅是循环式的。你们觉得那一种更好、更有创意?说说为什么?你能画一幅更好的吗?” 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修改。 二、比较蚕蛾与蝴蝶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形成昆虫概念。 指导学生看书P28。 你能说出蝴蝶一生的变化吗? 你有什么发现? 蚕蛾和蝴蝶的外形有什么不同之处? 蚕蛾和蝴蝶的外形的相同之处是什么?(身体都分为头、胸、腹;头部都有一对触角;胸部都有三对足。) 你认为蝴蝶和蚕蛾属同一类生物吗?说说你的理由。那这种生物叫什么呢? 三、小结 四、课后拓展 了解蝴蝶的有关资料。

10

第三单元 物体的运动 第一课 一切都在运动中

课程标准:

1. 能定性地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前后、左右、远近等),理解物体的位置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2 能测量并记录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并能用简单的图表或 图形来表示距离与时间的关系

3 知道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 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

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相对的运动与静止状态。 科学知识

1.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2.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事物之间的相对性,能运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意识到事物之间的相对性,能运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

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相对的运动与静止状态。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不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不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层次2:通过本课学习学生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不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层次3:通过本课学习学生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知

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探究能力: 层次 1:不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相对的运动与静止状态。

层次 2: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相对的运动与静止状态。 教学步骤:

教学学生/教师互

互动性质

步骤 动目的

教师出示书上的图片:你们观察这副图,你觉得哪

些物体在运动?你怎么知道他们在运动? 学生回答:鸭子、汽车、自行车等等。

集中话题

教师在这里最好能让学生用贴切的词汇来形容这些运动的物体是怎样运动的。

这里要让学生从生活中去回顾什么是运动,了解学生心中运动的概念是什么?同时要让学生说出他们心里的运动判断标

11

教师:大家刚才说得都非常好,给学生看一段汽车在行驶的录象。

看完后让学生讨论:坐在缓慢行驶的汽车上,怎么知道汽车是否在前进。?

学生的观点可能很多。教师可以不急与给予评价,让学生大胆发言,倾听学生的意见可以发现学生原本的知识构成。

教师:你们是这样认为的吗?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模拟实验。

模拟实验:让学生站在滑板上进行滑动。 教师在这个时候可以提问:你们觉得谁在动?怎么动?你根据什么标准说他在动? 学生回答是因为和其他物体相比,他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教师可以设定其他参照物,如坐着的同学、黑板等,让滑板车上的学生体验出自己的运动状态。 提问,现在你觉得谁在运动?为什么?

探索学生回答。

和调教师以此巩固参照物的概念。

教师可以增加难度:提出问题:如果参照物选滑板车本身呢?

先提问在滑板车上的学生:你和滑板车比较,你在运动吗? 学生回答没有。 教师:为什么?

学生回答,因为和它相比,我自己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

教师:如果再有一辆滑板车和他同时同方向同速度前进呢?在实际操作中,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这个问题。

教师可以进行一项活动:让学生三人或者四人一个小组通过用不同的参照物来说说自己目前的状态(学生可以用各种方式来运动)

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到世界上没有绝对不运动的物体。

教师提问:原处的大树在运动吗?你的根据是什么?

12

准。

这个问题可能会有些难度,教师可以适当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