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教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科学社会主义教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7c3120c52ea551810a687e5

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从此开始了伟大的共产主义运动。马克思、恩格斯热情支持、积极参加并领导了欧洲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斗争。与此同时,他们着手研究实际材料,系统地周密地考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认真总结了19世纪40~90年代的国际工人运动、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尤其是巴黎公社革命和资本主义和平发展年代合法斗争与非法斗争的经验,以及建党经验,写下了许多光辉著作,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不断地丰富和深化。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

1.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运动,发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其产生时起,就包含着不可克服的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主要表现为生产资料的使用社会化、生产过程的社会化和产品的社会化。生产的社会化这种革命性质在客观上就要求全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要求在全社会范围内有计划、按比例地组织生产和交换,并要求社会全体成员平等地享有社会劳动成果,这就和资本主义私有制发生了尖锐的矛盾。这个基本矛盾从一开始就具有对抗的性质,成为资本主义一切矛盾冲突的总根源。它具体表现为两种形式: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在经济生活中表现为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是在这两种对立中运动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所造成的直接后果,是不可避免地发生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使生产力遭到巨大破坏,并促使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它表明,资本主义已经无力驾驭现代生产力,生产力强烈要求社会承认它作为社会生产力的性质,要求取消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占有制,消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适应它的性质的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可见,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这种历史必然性,完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决定的,它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庄严宣布: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2.无产阶级肩负着根本变革资本主义旧制度、建立共产主义新制度的伟大历史使命。在资本主义时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直接相互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最终必然灭亡。在这个过程中,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斗争是“实现现代社会变革的巨大杠杆”。无产阶级承担着消灭资本主义的重任,完成这一任务的首要一步是夺取国家政权。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分析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经济地位,以及它的产生、发展和形成为政治上独立的革命阶级的过程,阐明了无产阶级的特性和历史使命,论证了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社会力量。他们指出,无产阶级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共产主义生产方式的实现者;在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其他阶级都日趋没落和灭亡,只有无产阶级随着大工业的发展日益壮大,因而是最先进、最有前途的阶级。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建设者,它处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最下层, 具有革命的彻底性,同时大工业生产的特点,锻炼了它的组织性、纪律性和团结战斗的精神。因此,无产阶级必定能够完成自己的伟大历史使命。

3.无产阶级在革命斗争过程中,要同其他劳动者结成联盟,建立统一战线。统一战线的问题,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中的自身统一和同盟军问题。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直接使用过“统一战线”这个词,但他们最早为统一战线奠定了理论基础。他们指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与历史上任何其他阶级的革命运动不同,它是大多数人参加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同其他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完全一致,是被压迫阶级的代表和领袖,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自己,这就是无产阶级在自己的解放事业中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基本理论依据。

工农联盟问题是统一战线的基本问题。无产阶级同其他劳动者结成联盟,首先是同农民建立联盟。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1848年欧洲革命的经验时就看到了工农联盟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农民和工人一样都受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只有推翻资本主义,才能结束农民在经济上的贫困和社会地位的低落。因此,农民把负有推翻资本主义使命的无产阶级看成是自己天然的同盟者和领导者。农民是无产阶级可靠的社会力量。他们指出,在一个农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里,无产阶级革命如果得不到农民的支持,是不免要变成孤鸿哀鸣的。后来,马克思于1856年在致恩格斯的信中说:德国的全部问题将取决于是否有可能由某种再版的农民战争来支持无产阶级革命,从而把工农联盟的重要性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除了农民之外,无产阶级还必须把一切革命的阶级和进步的力量团结在自己的周围,领导他们为彻底推翻资本主义和一切剥削制度、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斗争。

4.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团结斗争、相互支持。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由于资本压迫和剥削无产阶级的国际性,决定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

13

国际性。所以,无产阶级的解放是国际性的事业,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国家的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要实现无产阶级的国际团结,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是无产阶级国际团结的理论和政治基础。早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第一次明确地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个战斗口号高度概括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基本精神,在理论上奠定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基本原则。他们还指出,无产阶级必须积极支持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的解放斗争,无产阶级只有同他们团结合作、互相支援,才能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

5.必须创立共产主义的政党,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马克思、恩格斯阐明了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原理。他们认为,无产阶级组织成为阶级,从而组织成政党,是阶级斗争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无产阶级彻底解放的需要。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如果没有共产主义政党的正确领导,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世界上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始终推动前进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比其余的无产阶级群众优越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马克思、恩格斯解决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领导问题,这就为无产阶级的解放和共产主义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6.要实现社会主义,无产阶级必须通过各种革命形式(包括暴力和和平的)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马克思、恩格斯特别重视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认为它是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巨大杠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就其斗争方式来说,有经济斗争、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三种基本形式,无产阶级必须把这三种形式的斗争结合起来,并以政治斗争为主。就社会变革的剧烈程度而言,又有暴力的和和平的两种形式。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重要形式,非暴力的即和平的斗争方式也是革命的形式之一,不能绝对排斥它,一切由具体情况、具体形势来决定的。在19世纪70年代以后,马克思、恩格斯就曾着重考虑过欧洲某些国家革命的和平发展问题。总之,无产阶级进行社会变革的形式、方式和道路,一定要考虑到各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历史传统等方面的因素。革命的具体方式、道路可以有不同,但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这一点则是相同的。因为无产阶级专政是彻底战胜资产阶级、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主要斗争工具和根本途径,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差别、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必要历史阶段。

7.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要有一个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过渡时期要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依靠无产阶级政权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改造和消灭私有制。 从资本主义的旧社会,到没有剥削和压迫的新社会,应当有一个过渡时期的思想,有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如马布利、巴贝夫)那里就曾经模糊地提到过,而只有马克思和恩格斯才真正解决了这个理论问题。在著名的《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第一次对过渡时期作了科学的表述:“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21页。这是一个完整而科学的论断,它指明了过渡时期的起迄期,即从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提出了过渡时期的历史任务,即经济上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政治上以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肯定了无产阶级专政的重要作用,“只能是”这一提法,表明了无产阶级专政在过渡时期的极端重要性。

马克思、恩格斯还指出,无产阶级必须利用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的力量,实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逐步改造和消灭私有制。其方法是:对于大的和中小资本主义经济分别采取强力剥夺和和平赎买的方式,对于个体经济则通过合作社进行示范、引导,实现社会主义改造,以便建立社会主义经济的强大的基础。

8.在过渡时期结束以后,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这个社会的基本点就是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和消灭剥削。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把共产主义社会明确区分为经济成熟程度不同的两个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即是后来列宁明确称之为社会主义的社会。马克思说:“我们这里所说的是这样的共产主义社会,它不是在它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恰好相反,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来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0页。根据这个总看法,马克思进一步论述了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特征,主要是:消灭了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建立了以国家代表整个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由于社会公有制的建立、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和计划经济的实现,已经不存在商品生产和货币,不存在市场,生产者在消费品的分配方式上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凭劳动卷领取生活资料;阶级已经消灭了,国家逐步消亡,无产阶级国家在职能上将起很大变化,等等。在这些特征中,基本点是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和消灭剥削。

9.在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生产力高度发展,有条件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并能消灭三大差别,使社会成员得到全面的发展。 在马克思看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有着相同的基本特征,只不过两者经

14

济发展的程度有所不同。社会主义社会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脱胎出来的、还带有旧社会痕迹的共产主义社会。例如,在经济上,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还未发展到给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极丰富的产品,以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这样高的水平;城乡之间、工农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还存在差别;在道德和精神方面,还存在着旧社会传统和习惯的影响,劳动还没有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而是谋生的手段;在政治上,国家还存在,正在向非政治国家过渡,等等。而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则是在它自身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已经彻底消灭了旧社会的痕迹的、完全成熟的共产主义社会。因此,马克思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上,在迫使人们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也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10.共产主义社会将成为“自由人的联合体”。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培养整个一个具有高度共产主义思想和高度科学文化修养的新人,人与人之间普遍建立一种新型的友爱互助、亲密合作的关系,使人的自由和才能得到全面发展。这样,共产主义社会就成为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

在共产主义社会,公众的权力将失去政治性质,社会和生产将采取自由人联合体的形式组织起来,即“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接着,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和建立这种联合体的条件是“每个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后来,恩格斯在《反杜林论》社会主义篇以及《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发展了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的观点,明确提出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里,人将自觉地掌握和运用客观规律,成为社会和自然的真正主人,完成人类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他说,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劳动者,将是这个新社会造成的“全面发展的一代生产者,他们懂得整个工业生产的科学基础,而且其中每一个人都从头到尾地实际阅历过整整一系列生产部门。”这里,不仅生产资料不再作为异己力量奴役劳动者,就是宗教也作为最后异己力量消失了,人的本性获得了全面的解放。恩格斯充满信心地说:只有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人才在一定意义上最终地脱离了动物界,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入真正人的生存条件,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和真正的主人,人们才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 四、 评价

(1)马克思、恩格斯在描述未来社会时,实际上强调了两个重要前提,一是当资本主义生产力高度发展、高度成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也容纳不下生产力的发展时,社会主义革命必然到来,革命的结果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二是,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高度成熟的生产力前提下,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的社会主义社会才具有上述四个特征。这就隐含着一个任务,建成的社会主义必需进一步发展生产力。(查两个必然,两个决不会)

(2)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预测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前景,但其中夹杂着一些不切实际的因素,如对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商品、货币和市场持否定态度;对国家消亡的论断。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不切实际的因素? ?缺少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人们的认识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恩格斯说:“我们只能在人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

(3)启示:?忠实于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而不是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的本本和词句。?坚持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让理论服从和服务于实践。

第二讲: 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

苏联74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历史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至1924年,这期间是列宁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实践时期。第二个时期是1924年至1953年,斯大林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确立、成熟时期。第三个时期是1953年至1991年,是苏联社会主义的改革、解体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彻底失败时期。

一、 苏联十月革命前的国情

俄国1861年的农奴改革,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改革非常不彻底,在政治上,俄国仍处于封建专制统治之下;在经济,资本主义虽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却将解放的农奴推入灾难的深渊,“赎买”的解放

15

农奴的方式,为封建主榨取了大量的钱财,农民的生活更为贫困,另一方面,获得人身自由,在工厂做工的农民,遭遇更为悲惨,这为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积聚了社会力量;二是封建统治者穷兵黩武,这是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外在诱因;三是苏维埃这种特殊的无产阶级革命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为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提供了组织保证。

二、 列宁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 (一)、1917—1924年,列宁的革命活动介绍

列宁从十月革命的胜利至1924年1月去世,仅活了6年零3个月,而且在1922年12月底再度中风后,就已半身瘫痪,不能写字,医生只允许他每天在很短的时间(5—10分钟)内进行口述。而在1923年3月以后,就已完全不能工作了,只能听别人读点报纸。所以,列宁在十月革命后只工作了5年多一点的时间。就在这5年多一点的时间内,列宁开辟了“东方式”的社会主义道路。具体为:1、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和俄国无产阶级取得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政权。2、1918年初,力排众议,接受了割地的苛刻条件,单独与德国媾和,签署了《布列斯特和约》,苏维埃政权得以摆脱帝国主义的战争,赢得了喘息的机会。3、1918—1920年,领导红军,取得了三年国内革命战争的胜利,并在此期间,进行了“战时共产主义”实践。4、国内战争结束后,领导苏维埃俄国从战时状态转入和平的经济建设中,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实践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经济政策”,逐步恢复和发展了苏俄经济。列宁在他的有生之年,开辟了建立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二)一国胜利论

十月革命前的列宁首先就遇到了一个十分重大的理论问题:落后国家能否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在探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一般规律时,很重视生产力因素。他们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一基本观点出发,认为:“共产主义革命发展的较快或较慢,要视这个国家是否工业发达、财富积累的多不多,生产力高不高而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新的社会制度的必要前提,否则,“全部陈腐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因此,社会主义的胜利需要两个条件:一是资本主义所造就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关系的充分发展;二是无产阶级占人口的大多数。当时最满足这个条件的是英国,因为英国是“国家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文明成果最多,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最突出,实现社会主义所依靠的无产阶级力量最强大。”其次是法国、德国。直到1892年,恩格斯还认为,欧洲工人阶级要取得社会主义的胜利,“至少需要英、法、德三国的共同努力,才能有保证”。

马克思、恩格斯也谈及不发达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他们认为,不发达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可以不一定非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但是,这些国家要超过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卡夫丁大峡谷,必须具备一个条件,就是在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先进国家带动和帮助下,才有可能。当然,这些先进国家是指“英、法、德等国家。”就俄国而言,由于俄国是在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后,才开始发展资本主义,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俄国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而且还处于沙皇的封建专制统治之下,资本主义的民主革命远未完成。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对俄国会首先实行社会主义不太寄予厚望。19世纪末,俄国国内的形势,使恩格斯在晚年对俄国革命的看法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他指出,俄国不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而爆发社会主义革命的可能是存在的,但有一个必要的前提,就是这一革命必须得到随之而来的欧洲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支持。十月革命胜利后,布尔什维克党人没有忘记恩格斯提出的俄国发生社会主义革命的这个条件,对以此可引发的一场欧洲范围内的社会主义革命浪潮,翘首盼望,但是,盼来的不是欧洲的工人革命,而是欧洲帝国主义国家的围攻。

伟大的时代诞生了伟大的列宁主义;在伟大的列宁主义的指引下爆发了伟大的十月革命,并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列宁,用革命的成功证明了他的理论。的确,革命是成功了。然而,在回顾、反思社会主义运动史的过程中,却常有个问题始终困扰着我们,这就是革命和建设的问题。 (三) 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经济文化不发达,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的国家在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者所面对的一个新难题。列宁为此曾说,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先难后易”相比,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先易后难”。以苏联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许多积极成果和宝贵经验。在这儿以经济建设道路为例谈一谈。

概括起来,列宁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分为三个时期。

1.1917年十月革命战争以后到1918年3月外国武装干涉以前,列宁“直接过渡”的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经济建设模式的建立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