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表格式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表格式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82832033169a4517723a39a

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有发现了什么? 仔细观察我们8×4= 25×160= 40×4= 25×40= 20×4= 25×10= 的统计结果,看引导学生概括: 看从统计表和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也要除以几。 算式中你发现(3)整体概括规律 了什么?在小问: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 组内交流一下。 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2、验证规律 1)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 26×48= 17×12= 26×24= 17×24= 26×12= 17×36= 自己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 3、应用规律 完成例4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习9的1-——4题 二、研究“两数相乘,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积变化的规律“。 1、独立思考,发现规律 完成下列计算,说规律。 18×24= (18÷2)×(24×2)= (18×2)×(24÷2)= 105×45 (105÷5)×(45×5)= (105×3)×(45÷3)= 2、组织全班交流,概括规律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几,它们的乘积不变。 三、巩固新知 1、书上练习九的1、2、3 2、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56平方厘米,如果长缩小到原来的 ,宽扩大到原来的4倍,这个长方形就变成了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它的边长是多少? 五、总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第59页4、5 板书设计: 积的变化规律 (1) 6×2= 8×125= (2) 8×4= 25×160= 6×2= 24×125= 40×4= 25×40= 6×200= 72×125= 20×4= 25×10=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要乘(或除以)几 。

教后反思: 大部分学生只是初步掌握,需通过练习不断巩固

教案

第七课时 课题 教学目标 乘法估算(例5)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2、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归纳概括、迁移类推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学习乘法估算的全过程,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 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 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图片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学校组织秋游活动,我们四年级同学去××公园,去那里的费用是每人49元,包括客票和公园门票,四年级全年级共有104人,老师大约应该准备多少钱呢? 出示图片: 二、探究方法,学习新知: 1、师:你们能帮老师估算一下大约应该准备多少钱吗? 1)独立估算,并写出估算过程 2)小组内学生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和结果。并说明理由。 3)全班交流。反馈学生估算结果 鼓励学生说出多种想法。 4)对估算结果进行评价 师:你认为谁估计得更接近准确的钱数呢?为什么? 5000元更好些。 让学生尽量说出自己的想法 在估算的时候你是怎么做的? 小结:接近准确值(符合实际);计算方便(将两个因数看成整十、整百或几百几十的数) 2.运水公司为居民运送纯净水,一月份运送718桶,照这样计算的话,估算一下,全年可以运水多少桶? 三、巩固新知 1. 你是怎样估算的? 《新编小学生字典》有592页,大约是( )页。 小明每分钟打字108个,大约是( )个。 本校有学生688个人,大约是( )人。 课型 新授 个人修改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来估算,在这些估算方法中,你认为哪种估算方法更适合,更符合实际需要?为什么? 小组内交流自己认为最适合的估算方法,反馈交流情况,引导开展课堂讨论。

李平大叔今年收橘子1328千克,大约是( )千克。 2小明同学走一步的平均长度是62cm,他从操场这头走到那头共走了252步。操场大约长多少米? a1800米 b1200米 c1500米 3沙坪小学有学生612人,全乡有这样的小学19所,全乡约有多少名小学生? 燕鸥从北极飞到南极行程是17000千米,如果他每天飞780千米,20天能飞 到吗? 4、第62页的5、6、7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作业:第63页8、9、10、11、12 教后反思: 强烈要求人教社把这部分内容删除,不适合四年级学生学习

第四单元 平行四边形

本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概念,会用直尺、三角尺画垂线和平行线。 2.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3.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教案 课题 教学目标 垂直和平行64-65页 知识与技能: 课型 1、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线、垂线。2、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合作精神得到和谐发展。3、在比较分析、综合的观察与思维中渗透分类的思想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认识垂直与平行线的过程,掌握其特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习惯,体会数学的应用与美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线与垂线。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理解永不相交的含义 铅笔、小棒、展示板、三角板、直尺、手工纸、挂图学具准备 个人修改 通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提出问题:两根铅笔落在地上后可能会形成哪 些图形? 二、探索比较,掌握特征 (一)动手操作,反馈展示。 1、每个同学先独立思考,把可能出现的图形用铅笔摆一摆,摆完后,小 组长组织大家把可能出现的图形用小棒摆在展示板上。 分类情况。 预案: 2、教师巡视,参与讨论,了解情况。 a.分为两类:3、集中显示典型图形,强化图形表征。 交叉的一类,不(1)展示其中一个小组的展示板。 交叉的一类; (2)除了展示板上的这几种情况,其他小组还有补充吗? b.分为三类:(二)小组讨论交流,探索图形特征。 交叉的一类,快1、整理图形,把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图形通过电脑课件来展示,并编上序要交叉的一类, 号。这些图形,同学们能不能对它们进行分类呢?可以分成几类?为什么不交叉的一类;c.分为四类:这样分? 交叉的一类,快2、尝试把摆出的图形进行分类。(教师参与讨论,强调学生说明分类的标要交叉的一类,准) 不交叉一类,交3、把铅笔想象成直线,再次分类。 叉成直角的一4、根据研究需要,按照“相交”和“不相交”的标准进行分类。 类。 师:同学们,我们在对物体进行分类时,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标准,也就有 了不同的分类结果。根据我们今天这堂课研究的需要,如果按照“相交” 或者“不相交”来分的话,大家认为应该怎样分? (三)归纳特征,构建新知 1、通过同学们自己的探索研究,我们发现了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 相互位置关系的两种不同情况:一种是相交,一种是不相交。 2、再次分类,并归纳“平行”与“垂直”的特征,让学生质疑。 3、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认识平行与垂直。(揭示课题) 4、其实我们天天都在和垂线与平行线打交道。你们看:书本面相邻的两 边是互相垂直的,相对的两边是互相平行的。同学们,你们还能找一找、 想一想你的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垂直的,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平 行的?找到后快快把你的发现告诉同组的同学 5、学生试着说概念 师归纳总结并板书。互相平行和互相垂直、垂线和垂足的概念 三、解释应用,巩固新知 (一)折纸 1、同学们已经找到了生活中很多的平等线与垂线,那要是给每个同学一 张这样的不规则纸,你们能动手折一折,折出垂线与平行线吗?这可有一 定难度,愿意接受挑战吗?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