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系五年专业建设规划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土木工程系五年专业建设规划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8816ddc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ce

方法,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综合素质。

3.坚持专业建设为龙头,加强专业群建设

坚持将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作为学院的中心工作,以专业建设为龙头,推进学院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4.坚持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

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5.坚持校企合作,推进工学结合

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充分利用社会优质办学资源,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强化学生的岗位任职能力。

四、专业发展目标与建设规划 (一)总体目标

根据学院的总体目标,按照有重点、分层次、滚动建设的原则,在“十二五”期间,逐步建立起以工科类为主,艺术类、文科类为辅,完善和丰富土建类专业,进一步扩大土建类专业规模,优化专业结构,突出学院办学特色。专业建设与发展分年度计划如下表。

专业建设分年度计划表

年度 2012年 2013年 新增专业 1 2 专业名称 工程测量技术(理科) 园林景观设计(艺术) 市政工程技术(理科) 2014年 2 建筑设计技术(艺术、文理) 材料工程技术(文科)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文科) 2015年 4 工程测量与地籍测绘技术(理科) 基础工程技术(理科) 勘察工程技术(理科) 岩土工程技术(理科)

加强与专业建设配套的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条件建设,到2014年,所有专业的建设达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标准;到2015年,建成在西南地区有影响、有优势的特色品牌专业3至5个,申报市级特色专业1个,建设院级特色专业2个,建设院级精品课程10门,为2015年建设成为市级骨干高职院校奠定基础。

(二)建设任务 1.专业群建设

以有利于专业长远发展,有利于整合优化教学资源为原则,根据重庆市产业发展战略以及区域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变化,结合我系现有专业的特点和办学条件,对部分专业进行调整,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

2.重点专业建设

在未来五年内,重点建设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使其成为院级特色专业,通过重点建设带动其他专业建设,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加大对城市轨道技术等新专业建设力度,到2015年,力争其中1个专业成为市级特色专业。

3.课程、课程教学资源与教材建设

本系的课程建设目标,即根据建筑行业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需要,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结合教育部高职院校重点专业课程开发的探讨,通过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将课程内容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岗位技能进行有效衔接,注意引进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注重人文与专业技术的结合,改进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继续进行立体化教材和精品课程、网络课程、课程标准、教改项目等方面的建设。

4.实训条件建设

根据本系各专业能力培养目标,分层次、分功能、有重点的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本着能够保证学生专业基本技能、岗位专项能力训练的目标进行建设,包括校内实验实训室和校内教学实训基地,满足专业理论和实训课“一体化”教学需要,具有教学、培训和生产建设为一体的多功能的、开放型的实训基地。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本着与专业课程内容相对应、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提供实践环境的原则进行建设,为学生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提供岗位。根据专业发展规划需要,在校内建设一个建筑工程技术实训馆和11个实训室的前提下,我系实验实训室,还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新建、改建、扩建、完善教学所需建设相关实训室,如完善制图室、电脑工作室、教学做一体化教室、建筑设计资料室等等,来促进“工学结合”,使实践教学再上新台阶。

5.评价体系与质量保障体系建立

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各专业基础教研室,对教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有关情况进行研究,提出指导性意见。“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由系内有较高教学、科研水平的副高以上职称的骨干教师和校外企业的设计行业方面教授、设计师和施工单位相关专业工程师等组成。定期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的设置、实践内容的安排、现场实训的计划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广泛征求专家们的意见。教研室具体负责拟定教改方案,拟定和修改各种教学文件,组织实施各项教改措施,随时了解教学情况,检查和评估教学质量等日常工作。以学生就业率、就业质量、用人单位满意度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积极吸收行业企业人员参与人才质量评价,促进我系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 五、组织实施

在学院的统一领导下由组织、有计划的开展专业建设工作,我系专业建设委员会定期指导本系的专业建设规划,并按照建设目标和实施计划有条不紊的实施。

“十二五”期间,我系将按照学院拨款进行我系的专业建设。经费规划概算方案如下:

1.实训条件建设 1000万元; 2.师资队伍建设 50万元; 3.重点特色专业建设 150万元; 4.其他专业建设 50万元; 5.图书资料 20万元; 6.教材建设 2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