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自然灾害与人》题目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南京大学《自然灾害与人》题目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8d764265ef7ba0d4b733b08

第一章

1.中国的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均匀,比如北方有干旱,南方雨水充足无干旱。 假 分布不均匀

2.海啸之后,灾区出现疫情,这不属于灾害链。 假属于生态链

3.火山活动会引发火山爆发、冰雪融化、泥石流和大气污染等一系列灾害链。 真

4.发达国家经济实力雄厚,可以依靠一己之力应对自己境内的自然灾害。 假

5.为了应对灾害全球化的趋势,联合国在上世纪连续的几次大会上,通过相关的决议,确立了一个国际减灾十年的活动。真

6.在一亿年前,地球上的大陆都是聚集在一起的,即冈瓦纳大陆。 假

7.我们研究地球系统的根本目的是研究地球系统是如何运行,发展,将来又如何发展。 真 8.对灾害因子了解得越多,对灾害的监测就越有利。(真)

9.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灾害,比如水污染,不是自然灾害。(假)水污染是自然灾害

10.自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自然灾害问题越来越少。(假)自然灾害突出

11.自然灾害分布范围很广,但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性又决定了自然灾害的区域性(真) 12.沙尘暴是一种迁延性自然灾害 (假)爆发型

13.差分干涉雷达主要是为了探测地壳的形变。(真)

14.可以通过历史资料的统计,进行某些自然灾害的预报。(真)

15.自然灾害不仅有其自然属性,也有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的社会属性(真)

16. 1960年智利大地震,造成的山地滑坡、水灾、海啸,其中海啸甚至影响到夏威夷、日本等地,这是一次典型的灾害链。(真)

17.太阳上的黑子活动,磁暴等灾害涉及天文因素,不属于自然灾害的范畴(假)

18.1987年,(中国)地质学家首次提出灾害链的理论概念。

19.根据自然灾害中一些量的起始速率,灾害在单位时间内的影响强度加以分类的自然灾害分为: 迁延性自然灾害、骤发性自然灾害

20.南美洲西海岸发生厄尔尼诺现象,有可能导致全球气象紊乱,这描述的是自然灾害的: 区域联系性

21.由于某种因素的触动作用而瞬间进入灾变状态,这是自然灾害启动机制的:诱发因素

22.下列哪些选项是自然灾害的承载机制研究的内容:

A. 自然灾害的诱发因素的成灾机制 B. 原生自然灾害和次生自然灾害的关系 C. 减轻自然灾害的实际效益评估 D. 自然灾害的性质和特点

E. 自然灾害的规模和损害程度的评估 F. 自然灾害的发展趋势

1 | 23

23.我国火山主要分布在 A. 新疆西藏交界地区 B. 云南腾冲地区 C. 海南岛周边地区

D. 东北五大连池、长白山地区

24.下列哪些地区不属于我国的风灾频繁地区。四川盆地

25.可以通过得知(太平洋地区沿海地区和太平洋之中发生了地震 )进行太平洋海啸的预报。 25.下列什么情况不是自然灾害 (B)B. 人口膨胀

26.汶川地震和其余震,是(重现型灾害链) 27.【多选题】自然灾害链类型有(ABCDE)。

A. 重现型灾害链 B. 因果型灾害链 C. 偶排型灾害链 D. 互斥型灾害链 E. 同源型灾害链

28.地震常常伴随着暴雨,历史上发生的“大雨截震”,这二者是(A)。A. 互斥型灾害链 29.【多选题】我国暴雨主要发生于(ACD)。 A. 西南部地区 C. 东部地区 D. 长江上游雨量较大的地区

30.人们常说的某种自然灾害“十年一遇”、“百年一遇”,实际上就是对自然灾害( )的一种通俗描述A. 周期性

31.【多选】下列哪些灾害是突发性灾害B. 海啸 D. 地震

32.我国的蝗灾受灾范围与程度堪称世界之最,那

么下列哪些地方不是蝗灾灾区湖南、广东 33.我国的春季干旱最严重的地区是( )。B. 云南 34. 旱灾引起了山林火灾,是( )。 B. 因果型灾害链

35.中国防灾减灾日是(A),同学们要增强保护自己,帮助他人的意识。A. 5.12

36.【多选】下列哪些灾害是气象灾害(台风、洪涝)

37.旱灾引起了山林火灾,是(因果型灾害链 )。 38.全球每年发生可记录的地震约(500万)次 39.【多选】某一区域发生自然灾害的充要条件包括(具备发生能量转换的条件、上述条件和状态都不断变化、有一个能量积累的过程)

40.我国的蝗灾受灾范围与程度堪称世界之最,那么,下列哪些地方不是蝗灾灾区。(湖南、广东) 41.下列(雾霾)是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剧而产生的自然灾害。

第二章

1.洋中脊代表的是转换断层。假

2.整个大气层的50%质量集中在离海平面5.6km的大气层之中,90%质量集中在离海平面16Km中。 真 3.中国青藏铁路辅助供电系统是依靠羊八井的地热能发电来运行的。假

4.中国三分之一的土地却承载着90%以上的人口,人口密度和资源分配都非常不均匀。 真 5. 岩石圈的循环是板块构造系统和大气系统相互

2 | 23

作用的结果 (真)

6. 大气圈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但影响气温的变化,它还影响着地表岩石的变化。(真)

7. 人类活动与太阳和地核一并属于地球系统变化的驱动力。(真)

8. 大气层对生命有重要意义,不仅保持着地表的温度不被发散掉,而且保护了地表的生物不受到大量紫外线的散射危害。(真)

9. 世界上90%的火山发生在板块边界上。80%的火山岩浆是由大洋中脊喷出的。(真)

10. 地球的表面有70%都被水所覆盖。(真) 11. 地球系统过程需要确定事件的空间位置,时间位置则是不需要了解的。(假)需要

12. 地球的内核和外核的差异运动造成了地球的电磁系统。(真)

13. 约旦大裂谷和美国圣安德鲁斯断层都属于平移断层。(假)

14. “地球系统”这一概念最早正式出现在1988年NASA地球科学委员会的内部文件中。真 15. 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印度次大陆对欧亚大陆挤压造成的。(真)

16.南京不会发生大的地震是因为南京地下土地比较松 软,不能积累大的能量。 (真) 17.975 年辽宁海城地震是我国成功预防的一次地震。 (真)

18.1755 年里斯本地震是葡萄牙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真)

所有的气象行为都在同温层里发生,所以同温层也称之为气象区。(假)

19.地球圈层中,最活跃的是(水圈)

20.全球平均太阳辐射吸收量最大的地方是(赤道) 21.下列关于生物圈的描述,正确的是(生物圈大概是地上、地下各延伸10公里的范围、植物是负责固定太阳能,合成有机物,属于生产者、动物是负责分解有机物,释放热能,属于分解者、奥地利的地质学家休斯第一次提出了生物圈的概念) 22.下列哪些电磁波能够到达地表表面。(可见光、无线电波 )

23.下列事件中,时间变化尺度最大的是:造山运动

24.大气的成分有: A. 水蒸气 B. 21%的氧

C. 氩、二氧化碳等其它少量气体 D. 78%的氮

25.全世界利用地热能最好的国家是:冰岛 26.目前,全球最大的屋顶太阳能面板系统位于:德国南部

27.赤道上空暖气流运动到(南北纬30度附近 )沉至地表。

28. 下列那些叙述是错误的。(D)

A. 地核压力比地表大

B. 从地心到地表,不同的深度有不同的物质、温度、压力、密度。

C. 地核温度比地表高 D. 地核密度比地表小

29 【多选题】下列哪些属于温室气体( )。

3 | 23

A. 水汽 C. 二氧化碳 D. 臭氧、甲烷

30.大气层由地面向上依次为( )。

C. 对流层‐‐同温层‐‐臭氧层‐‐中间层‐‐电离层

31.【多选】板块有三种板块边界,它们的表现形态是( )。

A. 深海沟 C. 转换断层 D. 洋中脊

32.【多选题】地球的地表热能主要来自于( ) C. 太阳D. 内部放射性热能

33.【多选】圣安德鲁斯断层是由( )板块交错挤压形成的

B. 北美洲美洲板块 D. 太平洋板块 34.【多选】智利位于哪几个板块之间 A. 南美洲板块 B. 太平洋板块 C. 纳斯卡板块

纳斯卡板块是太平洋板块一部分

35.【多选】地球的板块构造系统由( )组成。 A. 软流圈 B. 岩石圈 D. 深部地幔 36.【多选】研究大系统要遵循的原则有( )。 A. 可分解原则 C. 可操作原则 D. 简单确定原则

第三章

1.阿波罗神像、亚历山大灯塔这两个古代著名的建

筑均毁于地震。 真

2.地球内部是由地核和地幔两种介质所组成的,地震波在这两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一样的。 真 3.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印度次大陆对欧亚大陆挤压造成的。 真

4. 莫霍面”位于大陆之下30或40公里深处,“古登堡面”位于大陆之下2900公里深处。(真) 5. 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过程中缓慢释放能量所造成的振动。(假)剧烈释放

6. 1960年智利发生的地震震级是人类科学观测史上记录到的最大地震震级。(真)

7. 横波与纵波到达同一地震台的时间差,与震中离地震台的距离成正比,由此可求出震中距。(真) 8. 意大利位地震比较频繁是因为欧亚板块与非洲板块的相互挤压造成的 (真)

9. 1975年辽宁海城地震是我国成功预防的一次地震。(真)

10. 汶川大地震是中国有史以来最惨烈的一次地震。(假) 唐山大地震

11. 地震波有体波和面波两种,体波又分为横波(S波)和纵波(P波),其中能造成较大损害的是纵波(P波)。 (假) 横波损失大

12. 1999年土耳其中部和西部发生地震,造成地表破裂,破裂是以上下错动为主。(假)

13.地球上的水总量很多,人类能够饮用的淡水也非常多,占到水总量的20%以上。(假)

14.我们研究地球系统的根本目的是研究地球系统是如何运行,发展,将来又如何发展。(真) 15.差分干涉雷达主要是为了探测地壳的形变。(真)4 |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