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预习 - 构建语文高效课堂的金钥匙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有效预习 - 构建语文高效课堂的金钥匙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928e9a1cfc789eb172dc8b1

有效预习——构建语文高效课堂的金钥匙

【内容摘要】语文教学中的“预习”是学习的必要基础。预习是学生在教师

讲读课文之前的预先学习,它是学生自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新课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策略。教师指导学生预习,就是要倡导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关键词】预习 习惯 学生 教师 自主 【正文】

圣陶先生曾经说过:“阅读最重要的阶段是预习。”语文课前预习,目的在于提高学习效率,促进有效生成,张扬学生个性,有利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整个阅读教学过程的首要环节。通过预习,了解要学习课文的主要内容和重、难点,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这样可以提前做好准备,课上听讲有的放矢,提高听课效率。但我发现学生的预习情况不容乐观,很多学生对待预习作业不是草草了之,就是应付了事,学生没有从预习中找到快乐,更没有认识到这条“最佳路径”在学习中所起到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滋润”效果。通过调查以及与学生的访谈,我了解到学生之所以不能认真完成预习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表现在学生方面。其一,学生不知道如何预习;其二,一些学生不重视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在课前没有预习,即使预习也只是对字词作一些简单了解,将课文读几遍,这样就算大功告成,而不能自觉、按时、有质量地完成预习作业。因此,在课堂上,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不强,学习中,主动探究、获取知识意识不够??学生在学习中存在隔岸观火的情况,极大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是表现在教师方面。其一,教师布置预习作业没有明确的要求,不管是哪一课,预习内容总是千篇一律,既没有层次性,也不考虑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没有个性化的要求,如:不是生字的认读,就是新词的释义,要不就是提出一些毫无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其二,老师只是走过场,说说而已,并不检查预习情况,即使学生质疑后,老师没有顺着学生的思路去引导他们解决问题,依然按照教案我行我素,把学生往自己设好的圈子里赶。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那么,怎样才能切实有效地指导好学生的预习,使预习让课堂教学更精彩呢?我认为,教师必须参与到学生的预习过程,重视对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下面我就这一问题,谈一谈自己对小学高年级语文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前预习的一些尝试和做法。

一、明确预习目的是有效预习的关键

为了让学生科学合理地预习课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我根据教材特点及每单元的训练目标,同时考虑到不同年级学生认知水平的特点,采用“预习单”的预习方式(见下表)。 预习单 ☆篇目:

我最感兴趣(主要人物、主要事件等) 我了解到的相关信息: <一>、☆读准字音 <二>、☆词语理解

<三>、好句摘录及理由 ☆摘录:

理由:

<四>、我的疑问

预习要体现因人而异和因文而异的原则。这份预习单既制定了统一的要求,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制订了分层要求。小学生在知识、智力、情趣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对他们的预习要求也应有所不同。在实施“预习单”的过程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带“☆”为必做题而其他为选做题。这样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是适当降低了难度,而对优秀学生来说则是提高了层次,增加了分量。如“我的疑问”这块内容的预习,基础较差、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从不懂的词语着手提问;而感悟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以从不理解的句子及课文的具体内容着手提问。

二、方法指导是实现有效预习的捷径

古人云:“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教师只有授予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让学生终生受益,适应时代需求。教师在预习前可给学生一点目标和探索空间,从而激起学生认真读的欲望。在学生预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根据阅读要求,按照预习的基本步骤,进而提高预习效率。我将预习方法总结为以下几点: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学生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新词,读通读顺课文。并想想课文讲了什么。学生总体浏览课文后,即能说出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主要人物是谁,按什么顺序写,有哪些生字词等,为理解课文、读通课文做好铺垫。

2.再读课文,思、圈、画

指导学生在认真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学生会用各种不同的符号在文章中加上各种不相同的标记。比如:文中的生字连词可以用“--”标出;容易写错的字

用“○”标记;需要着重理解的词语可用“=”标明,并认真思索,结合上下文或借助字词典理解词意;遇到描写优美的句子用“~~~~”画出,并反复朗读;遇到不懂的地方打上“--?”,待课堂上师生共同解决??也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注,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预习,学生手、脑、口并用,既提高了预习能力,又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3.赏读课文,批注随感

不少课文的“预习”中有这样的要求:“把最使你感动的地方画下来,如有感想就在旁边简单写一写。”

可以写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六年级下册《凡卡》的第八自然段可以这样写道:“这一段主要写了凡卡在老板家所受到的虐待,特别是‘揪’、‘拖’、‘揍’、‘戳’等词语使我们更加同情凡卡的悲惨命运。”

可以写对写作方法的感悟。如,六年级下册《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第一自然段可以这样作批注:作者将“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的环境描写与美好的大年夜形成鲜明地对比,为下文写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做好了铺垫。再比如,你发现了一个过渡句,可以这样作批注:“这是一个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让文章衔接自然。”等等。 4、细读课文,质疑问难

在预习中,发现自己不理解的问题要及时记录下来。许多学生往往有一种错误的认识,就是认为反正老师上课要讲,不愿花费时间去自查自找自问,养成了一种懒散的学习习惯。还有的学生不会提问题,针对这种心态,我给学生讲清了道理,使他们懂得了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还重要,然后教给他们提问题的方法,如可以从文章的课题提问题、可以根据课后题提问题、可以找到文章的中心句提问题等。然后要求他们把疑难问题在书上标识出来,看谁提的问题最多。孩子们为了发现问题,会纷纷开动脑筋、挖空心思找出疑点:有关于字词的,有关于内容的,也有关于布局谋篇的,还有关于文章作者和时代背景的。对此,我对他们认真的态度充分肯定,对提问题较有质量的提出表扬,以此激励他们质疑的积极性,并鼓励他们自己动脑筋解决这些问题。

此外,对一些历史性,政治性的,离学生生活较远的文章,学生不易理解,缺少情感体验,很难引起鸣,教师要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如在学习《少年闰土》这一课时,我课前先让学生了解鲁迅对社会的贡献、所处的社会背景及鲁迅的名言、作品等,就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中“四角的天空”的含义和鲁迅对闰土的羡慕,以及对闰土知识丰富、聪明、机智、勇敢的小英雄形象的敬佩。这样的学习才会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既锻炼了学生搜集整理知识的能力又培养其动手查找资料的习惯,有利于学生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以及

作者写作的意图,为学好课文打下基础。

当然,这些基本方法的指导,并不是要给学生预设束缚、故意刁难,而是教会学生自己在课前如何去感受、体验作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采用合适自己的方法去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检查评价是实现有效预习的途径

美国一著名专家曾经说过:“只有当学习者知道学习的结果如何时,才能发生学习兴趣”。可见,及时检查预习情况,对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要想预习达到预期效果,让预习不流于形式,就必须建立检查机制: 1、学生检查机制:

班上以小组为单位,实行组长负责制,小组在课前交叉检查。可以同桌互检、小组交流汇报等。检查中,若发现学生没有完成预习,要充分发挥小组的优势,让小组长督促其及时补上。逐渐培养小组长、同学互相督促,以此来督促学生自觉预习习惯的养成。对达到预习要求的,用小红星以示鼓励;对于整个小组都完成得好的,就在他们小组的地盘上给予一面小红旗。从而激发学生下一次预习的兴趣。

2、教师检查机制:

学生在预习时常会碰到一些不理解的或难懂的问题,老师在检查预习情况时,除了指名读课文,说阅读收获,还要积极鼓励学生质疑,更重要的是根据学生的疑问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对于学生普遍已能理解的知识,宜作略讲,而对于学生不懂的地方则要舍得花时间答疑解惑。达到教路与学路的一致,从而指引学生去获取知识,解决问题,这样才能真正发挥预习的作用。同时,对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表扬,这样对自主预习起促进的作用。 我想,通过规范的检查、评价,一定可以帮助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还可以培养他们思考、质疑问题的能力。

总之,预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一种人生智慧。真正有质量的预习不仅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作业习惯、善于质疑的学习习惯、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将使他们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福建教育》; 3.《小学教学参考》; 4.《福建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