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问教育:教育学考试复习题汇总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天问教育:教育学考试复习题汇总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92e574233687e21af45a962

值,提高利用率。还要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

某校地理教研组教师对本校地理课课程资源进行了评价,请用课程评价、课程资源管理等有关理论分析这一案例(1)课程资源的类型:自然环境资源;社会环境资源;文化资源;教师、学生及家长等人力资源(2)对资源的评价:课程资源的丰富性;课程资源的适合性;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课程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3)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激发学生兴趣,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这些都是传统教科书无法替代的。(4)该校教师对课程资源的认识不够全面,有教育意义的自然和社会资源未纳入教育资源范畴,其教育功能也未被充分认识和利用。(5)教师不仅应当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提高利用率。而且是充分运用、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

某人认为,课程设计是专家学者的事,请结合课程设计的知识、课程实施的有关理论分析这一案例。(1)课程设计主体多元化(2)课程设计取向多元化(3)教师教授课程的过程既是一个领会专家设计的课程,同时也是一个在课堂层次设计的过程,学生就是在这两个交互的过程中建构的过程(4)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先后顺序和继先承后的行动过程,每一个过程中,都是课程设计主体的相互交流的过程,都有不同的设计主体的参与。

现代教学的本质是师生之间以交流、对话、合作为基础进行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特殊交往活动。长期以来,我们将教学视为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遵从“知识本位”的文化价值观,倡导“教师权威”的价值取向。整个教学注重科学世界的教育,是教学和生活相分离,人和自然相分离,培养的是知识化、理性化的人才,剥夺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和权利,剥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追问。批判和反思的资格和权利,剥夺了学生创造未来社会文化的资格和权利,最终教师的指导作用也得不到充分发挥。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是一种特殊的师生交往。这种交往简答

前教育学阶段的基本特征有哪些?自从有了教育活动,就有了人们对教育活动的认识,但在近代之前,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活动

在教学实践中以对话的形式表现出来,对话构成了新的师生关系-“我-你”关系。在这种关系里,师生双方并不把对方看作一个对象,而是一个跟“我”讨论共同“文本”的对话的“你”,师生双方都是作为真实的完整的人存在的。现代教学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 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这是以为中国教育界对“教学”一词较为普遍的观点。王策三先生认为,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李秉德先生也认为,教学就是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进一步说,指的是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

在虹桥小学··王老师和家长的说法正确吗?试用合力教育理论加以分析说明,并联系实际谈谈应该如何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1)王老师和家长的说法都是片面的。(2)分析说明:①他们的说法违背了学校、家庭共同做好德育工作的合力教育原则。②合力教育原则的提出,是因为影响学生品德的因素既有学校的、家庭的,也有社会会的。养成孩子的良好品德,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③贯彻合力教育原则,必须遵循相互尊重的原则,而王老师和家长的做法显然都违背了相互尊重的原则。(3)结合实际分析说明。

摘自董德中《四国道德教育管窥》,河南日报,2004年7月23日。韩国人十分重视青少年的养成教育,(1)韩国养成教育的做法应给予肯定,德育要重视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2):①道德行为是基于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等因素表现出的实际行动,也是道德形成过程的目的。判断一个人,不是根据他自己的表白或自己的看法,而是根据他的行动。人的道德面貌是以自己的言行举止来展现,也是在实际行动中形成和发展的。要培养学生的品德必须加强道德行为教育。②分析我国当前忽视学生养成教育的错误。(3)借鉴借鉴韩国抓学生的道德行为的方法。①应从中小学日常行为规范抓起。②从中小学生实际出发。③要特别强调训练和强化。主要停留在经验和习俗的水平,还没有系统的理性认识,没有成为教育之“学”。因此,可以把这一教育认识活动阶段称为“前教育学时期”。这一阶段,人们对教育的认识的

特点。第一,对教育的认识有一定的概括和总结,但这种概括和总结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第二,对教育的论述已经不少,但这些论述还散见在哲学、伦理等著作中,还没有形成教育学的话语体系。

教育学形成一门学科的标志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说?教育学真正成为一门学科,标志性的事件是1806年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出版。理由:首先,《普通教育学》这本教育学的巨著已经完全脱离了哲学的体系,形成了教育学自身的话语体系。其次,赫尔巴特指出:“假如教育学希望尽快地严格地保持自身的概念,并进而培植出独立的思想,从而可能成为研究范围的中心,而不再有这样的危险——像偏僻的、被占领的区域一样受到外人治理,那么情况可好得多。”总之,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这一论著中从一定的理论基础出发,应用一系列的教育基本概念,建构了完整的独立的教育理论体系,形成了赫尔巴特独有的教育学话语体系和研究典范。

实验教育学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学家梅伊曼和拉伊。实验教育学的主要观点是:第一,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概念思辨的教育学,认为这种教育学对检验教育方法的优劣毫无用途。第二,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于教育研究,从而使教育研究真正“科学化”。第三,把教育实验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就某一个问题构成假设,然后根据假设制定实验计划再进行实验,最后将实验结果应用于实际,以证明其正确性。第四,认为教育实验和心理实验的差别在于心理实验是在心理实验室进行的,而教育实验则要在真正的学校环境和教学实践中进行。第五,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实验教育学所强调的定量研究成为20世纪教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范式。

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实用主义教育学是20世纪初在美国形成的一股教育思潮,代表人物是美国哲学家、教育学家杜威和克伯屈。基本观点有:第一,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和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第二,教育即个人经验的增长,教育在于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增长自己的经验,这是教育的最终目的。第三,教育是生活,是个人经验的增长过程,其原因在于学校就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实际上就是一个

在社会成长的过程。第四,学校的课程是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的,打破了原来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第五,教育教学中不再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学生才是教育教学的中心。第六,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儿童的创造性的发挥,提倡让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独立探讨、发现。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教育学所关注的更多的是教育中的实际问题,而且是已经意识到的现代教育问题。其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教育事实(问题),目的的透过现象揭示教育规律。

简要评述教育的几种起源论。1)教育的神话起源说。这种观点认为,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2)教育的生物起源论。这种观点是把人类教育的起源归结于动物的本能行为,归结于天生的生物行为,认为教育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生物现象而非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教育过程是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的传授活动。(3)教育的心理起源论。这种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4)教育的劳动起源论。这种观点认为,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是教育产生的基础。(5)教育生活起源论。这种观点认为,生活与劳动是并列关系,教育不仅要传递劳动经验,还要传递生活经验,正是在适应和满足人类生活需要的基础上才产生了教育教育的生活起源论看到了教育生活之间的联系,认识到了教育源于生活,要求教育与生活的融合,提升教育的情景性、经验性、实切性,丰富了教育实践理性,赋予了教育以生活的活力。

原始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有哪些?原始社会的教育具有如下特征:第一,基于低下生产力水平,教育具有原始性。第二,教育与宗教等活动密切联系,教育具有宗教性。第三,教育对象没有等级的区分,教育无阶级性。

古代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有哪些?古代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有:第一,出现了学校教育,教育目标狭窄。第二,教育为统治阶级服务,教育性质具有阶级性。第三,以伦理道德/宗教经典为主要内容,教育内容封闭。第四,呆板的知识传授、强迫的道德灌输,教育方法机械。第五,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获得了逐步的科学教育认识。

近代社会的教育特征:1、国家加强了对教

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3、教育与宗教分离,教育走向世俗化。

现代社会的教育特征1、不断提高普及教育,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2、教育密切联系社会,教育性质具有生产性;3、学习内容极为丰富,教育内容具有开放性。4、重视教育立法,教育具有法制性;5、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教育呈现终身化;6、重视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教育具有国际性;7、重视教育科学研究,教育具有科学性。

东西方教育都有哪些特点?东方:第一,东方教育重视教师教育中的主导甚至支配作用。当然,在其他民族的传统教育之中,注重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强调教师的支配作用也是一种占主流的思想、行动。第二,东方教育重视系统的书本知识学习甚至偏于书本理论掌握。这一现象,一直到现在还浓厚地存在于东方教育之中,使得东方教育特别是中国教育中的学生在基本的知识技能方面具有比较扎实的基础。第三,东方教育具有强制性。当然西方教育中也一些强制性的问题,但究其严格性与程度而言,远远不及东教育。西方:第一,在西方教育中,强调热爱儿童、尊重学生,教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支配作用较少,此反映了西方教育中教师引导作用之特点。第二,学生自然才是教育中的真正主体,在西方教育中,自然主义教育思潮、学生中心论盛行之故也就在于此,此反映西方教育中学生主体作用之特点。第三,教学的全部过程不能缺少学生的自动参与,包括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与方式等,教师只为学习环境的制造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自动者,教育中少有教师强制、严格纪律约束等现象,此反映西方教育中自动性之特点。

教育的基本属性有哪些?根据对现有的研究材料总结发现,人们从教育的历史事实、现实存在中抽象出诸多教育属性。教育的永恒性,教育的生产性,教育的历史性,教育的继承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的长期性,教育的民族性,此外,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具有阶级性。

社会主义教育和资本主义教育各有哪些个性?资本主义教育因其教育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的制约,因而其教育表现出自己的特殊性:一是在教育目的上兼顾各个阶层的需要。二是建立了体系比较完备的现代学校制度。三是不断推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社会主义教育也受其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的制约,表现出自己的特殊性:一是要求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人才。二是倡导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三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方法观。

教育目的有哪些特点第一,宏观性。它是国家指导全国教育事业的总的要求,是制定各项教育政策和教育法规的依据,它规定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的总目标和总任务。第二,预期性。它是指社会或个人对教育对象未来发展状况的期望,所展现的是一种预期的状态。第三,强制性。它在内容上体现了国家的意志、政府的主张和政党的利益。第四,时代性。任何一个教育目的都具有时代的气息。

基于教育主体的教育目的类型有哪几种?基于教育主体的教育目的类型有以下两种:第一,外在的教育目的和内在的教育目的:所谓外在的教育目的,即作为主体的社会既定的教育目的,是一种通过合法化形式(法律法规、政策文件)而表现出来的教育目的,因而又称为“正规的教育目的”;所谓内在的教育目的,则是作为个体主体的教育过程中当事人的目的,是一种实实在在对参与教育活动者的教育行为起作用的目的。第二,指令性教育目的和指导性教育目的:所谓指令性教育目的是指立法与执政部门、执政党等制定主体以法定文献的形式规定的一定社会的受教育者的质量和规格;所谓指导性教育目的是那些不拥有政治权力的部门和团体制定的。

确立教育目的有哪些客观依据?确立教育目的有以下三个客观依据:第一,生产力的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制约教育目的的最终决定因素。第二,生产关系的影响。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对教育目的的规定起着直接的决定性的影响。第三,受教育者身心的制约。首先,我们要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其次,我们要考虑受教育者的自身发展的需要。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有何区别:教育价值观不同。应试教育的价值观深受中国传统的教育价值观影响;素质教育的价值观是以现代社会的期望的方向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取向和尺度的。 教育内容不同。应试教育的内容以应试和升学为中心来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完整的素质结构为核心设置课程。教育方法不同。应试教育是一种“授之以鱼”的方法;素质教育是一种“授之以渔”的方法。教育评价不同。应试教育仅以考分为尺度来评价学生,以学生的考分和升学率

为标准来评价老师;素质教育以全体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作为对学校教育工作的评价标准。

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有哪些?我国教育目的所规定的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五个方面所组成。德育: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社会意识、道德准则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智育: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和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体育:体育是指向学生传授体育运动和健身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增强他们的体质的教育。美育: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向学生传授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养成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的教育的。劳动技术教育包括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两个方面。

应试教育的存在基础是什么?应试教育的存在基础有以下三个方面:应试教育是中国传统考试制度的产物。应试教育也是当前我国生产力的不发达、就业岗位有限的产物。教育机会竞争激烈。应试教育是我国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偏差的产物。 简述影响人发展的各种因素。影响人类身心发展的因素包括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实践四个方面。其中遗传是生物基础;环境是外在的因素,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三个方面;教育影响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而个体实践是人最终走向社会必不可少的,也是人要发展的最主要动力。 简述教育活动对人的生理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活动对人的生理发展的促进作用。受“用进废退”的自然法则的支配,因而通过教育,特别是个体的学习活动,可以对个体的生理成熟发生影响。

简述现代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第一,教育对人的劳动能力和其他才能、兴趣和爱好的发展,都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其中对劳动能力的影响作用最大。第二,教育对人的道德面貌也有影响作用。纯粹的劳动能力、艺术才能和自然科学的学习是不存在的,都包含有政治教育的因素和哲学观点的教育。因此,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第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有效方法。第四,从教育本身而言,教育是传播和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是提高全民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请简要回答遗传影响人发展的辩证性。遗传影响人的发展只是一个必要的条件,而不是决定的条件。人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不完全取决于遗传素质,而还要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遗传决定论”或“先天决定论”是错误的。不能认为儿童智力水平和品质早已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被决定了,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是对这些“智力种子”的萌发或者只能延迟或者加速这些先天的遗传能力的实现而已。

新中国的教育目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之和接班人。

如何理解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1、坚持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方向;2、“培养劳动者”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3、“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教育质量标准;4、注重全民族素质的提高。

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的关系:德智体美劳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既不能相互替代,又不能彼此分割。“五育”之间之所以不能替代,是因为各育之间是相对独立的、有区别的,各育都有自己的特定内容。五育之间是相互渗透,各育都包含对学生的身心两方面的和谐发展,还包含着对人的认知、情感、一直和行为的要求,因此各育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互相促进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对于五育,我们不能忽视某一部分,也不能把每个部分孤立起来,而要坚持五育并举,处理好他们的关系,使其相辅相成,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五育并举并不等于均衡发展,人不可能同时成为科学家,艺术家,哲学家。处理“五育”的关系是,我们既不能只看到他们之间的联系,也不能只看到它们之间的区别,我们要辩证统一地看待“五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关系。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1、教育价值观不同,应试教育的价值观深受中国传统的教育价值观影响,素质教育的价值观则是以现代社会期望的方向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是教育的外部价值和内部价值的辩证统一体;2、教育内容不同应试教育的内容以应试和升学为中心来设置课程,素质教育则从理论上把握了教育理想的价值取向,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3、教育方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