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电大农村行政管理(一村一)土地利用规划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17年电大农村行政管理(一村一)土地利用规划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9580374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3a

http://www.byshangjiaedu.com

填空题:

1.土地资源的特性,首先就是由于受地球表面陆地面积的限制,土地面积(或称土地资源的数量)是_有限___的。土地资源还具有位置的__固定__性和区域的__差异_性。土地资源各组成要素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又表现了土地的__整体_性。

2.土地利用规划的特性可以归纳为5点,首先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要对土地利用进行干预,因此规划有___政策性_;由于规划要从国民经济整体的角度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因而规划有_整体性_____;同时土地利用规划目标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的、经济的、生态环境的,又有公益的、私人的、国家的、地区的目标,因此规划有___兼容性___;由于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和目标的多维性,规划的方案就具有一定的___折衷性___;由于各项因素都是在变化的,那么规划也不可能一成不变,规划就具有一定的__动态性____。

3.蒸发包括水面蒸发和土壤蒸发。土壤水分蒸发可以分为___三个___阶段。在第二阶段,土壤蒸发的速度__减慢____,受气象因子的影响___减小___。在第三阶段,蒸发发生于_较深_____的土层中,土壤水分以___气态___形式逸入大气中。

4.通过植物体表蒸发水分的过程称为__蒸腾____。植物可以通过_气孔的开闭_____对其进行调节。

5.农田总蒸发量,又称植物的需水量,是指_植物蒸腾_____和__土壤表面蒸发____的总耗水量。

6.地表水包括___河流___、__湖泊____、_水库_____、_冰川积雪_____等。

7.就人类可利用的地下水资源来说,地下水可分为_上层滞水_____、______和______。() 8.水资源的三要素为__水量____、_水质_____和__水的保证率____。

9.建筑组群的自然通风与建筑的间距大小、排列组合方式,以及建筑组群迎风的方位、风向对组群的入射角大小等有关。

10.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是_岩石矿物_____。

11.残积物一般分布在_丘陵山地_____,可依下伏母岩的矿物学性质,把山地分成_石灰岩山区_____、__花岗岩山区____、紫色砂页岩山区、玄武岩山区等等。

12.当坡度大于_10o _____时机动车道应采取“S”形布设。

13.土壤的农业生产性状是指土壤质地的差异在农业生产中的反应,它包括土壤的_肥力状况_____、_耕作性状_____和__作物反应____的综合反应能力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14.土地的纬向地带性是指土地资源特征__大致沿纬向方向延伸成一定宽度的地带__,呈_南

1/9

北更替_____变化规律。纬向地带性决定于不同纬度带接收的__太阳辐射量不同____而造成的差异。

15.土地的经向地带性是由于______、______或______由海岸向内陆逐渐减少,造成的______等地带性因素和土地类型呈一定宽幅的沿经向变化的分布规律。(距离海洋的远近不同 降水 大气湿度 气候、植被、土壤)

16.由于______的变化,引起热量和水分的垂直分异,从而造成______和土地类型的垂直变化规律,称为土地垂直地带性规律。(海拔高度 气候、植被、土壤)

17.我国自然条件复杂,形成土地类型千差万别,首先按照水热条件的组合类型分为__12____个高级土地类型。(12)

18.根据《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划分出土地一级类型8个,写出其中4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耕地 园地 林地 牧草地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交通用地 水域 未利用土地任写4个

19.关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性质,首先它是土地资源配置的______,根据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计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反映______的要求,协调和解决各业用地需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强调______,逐级控制,分为国家、省级、地(市)级、县级和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土地资源。(战略性规划 社会总体利益 自上而下 因地制宜 合理配置)

20.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准备工作包括______和______二个方面。(组织准备 收集资料)

21.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的供需分析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几方面。(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土地需求预测 土地供给分析 土地供需平衡分析)

22.一般常用的土地利用结构平衡的方法是______。(综合平衡法)

22.关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性质,首先它是土地资源配置的______,根据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计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反映______的要求,协调和解决各业用地需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强调______,逐级控制,分为国家、省级、地(市)级、县级和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土地资源。(战略性规划 社会总体利益 自上而下 因地制宜 合理配置)

23.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准备工作包括______和______二个方面。(组织准备 收集资料)

http://www.byshangjiaedu.com

24.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的供需分析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几方面。(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土地需求预测 土地供给分析 土地供需平衡分析)

25.一般常用的土地利用结构平衡的方法是______。(综合平衡法)

26.山区土地治理的主要措施是______和______。(生物措施:植树造林 工程措施:修梯田、修地坝水坝)

27.风沙地的特点主要是______和______。(移动性 漏水漏肥,养分贫瘠) 28.风沙地治理的生物措施主要是____________。(种植固沙的草、灌木和乔木)

29.沼泽地和滩涂的共同特点是______,因此开发利用的要点是______,或因地制宜,选择适宜潮湿条件的利用方向。(水分过多 排水)

30.沼泽地开发治理措施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四个方面。(拦截水分工程 排水工程 生物排水措施 农业技术措施)

31.沼泽地开发利用的方向可以是开垦为______,开辟为______,建立______基地等等。(水稻田 牧场 芦苇(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或自然保护区))

32.盐土中土壤盐分垂直分布的特点是(上重下轻,表聚现象突出)

33.在半湿润半干旱季风区,盐土由于___(降水量的季节性变化)___,一年中明显划分出淋盐期和积盐期。

34.盐土开发利用原则,一个是_系统治理_____的思想,三个相结合,是(改良与利用相结合,水利工程措施与农业生物措施相结合,以及 土壤除盐与土壤培肥)相结合。

35.盐土改良的生物措施包括(植树造林 及 种稻改良)

36.土地复垦是指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__(挖损塌陷压占)_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_整治措施__,使其 恢复到可利用状态_的活动。

填空题:

37.果园用地选择的原则是(适地适树)

38.选择人工鱼塘要尽量避免占用耕地。一般可以利用(湿地、滩涂)建设鱼塘。 简答题

1.简要说明运积物,特别是沙性运积物土壤的特性。

一般来说,运积物比残积物的地面坡度较小,一般不存在水土流失问题;运积物一般土层较厚,不存在土层浅薄的限制问题。沙性运积物通气透水性好,春季土温上升快,可栽培对积温要

1/9

求较高的作物,如棉花;沙性运积物热容量小,昼夜温差大,栽种瓜果有利于糖分积累;沙性运积物土质疏松,适宜于栽种花生、甘薯和马铃薯等作物。

2.简要说明黏质运积物土壤和壤质运积物土壤的特点。

黏质运积物质地黏重,土壤的通透性差,不适宜栽培果树、瓜及花生、甘薯、马铃薯等作物,但它的保蓄能力强,养分含量较多,有后劲,所以种植小麦、玉米、水稻等谷类作物是比较适宜的。壤质运积物质地适中,土壤的通透性和保蓄能力都比较好,适宜于各种作物的栽培。

3.耕地利用规划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耕地利用规划要考虑“山、水、田、林、路”综合协调,最大限度地开发土地生产力,方便生产,保护土地资源与环境。

4.如何进行防护林带设置?

首先根据当地主害风风向确定林带的方向,主林带要垂直于主害风风向;其次确定林带的结构,林带结构一般有紧密结构、透风结构和稀疏结构三类,稀疏结构林带的防风效果比较好。第三要考虑林带的间距,林带间距根据林带防护距离确定,一般林带防护距离为树高的20~25倍。最后是考虑林带的宽度,林带宽度应能够保证树的正常生长和较好的防风效果,在平原地区,为节约耕地,一般以沟渠路两侧可以用于植树的土地宽度来确定林带的宽度。

5.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措施包括哪几方面?

实施措施包括法律措施、行政措施、经济措施和技术措施四个方面。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同级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后,报上级批准,作为地方性法规,由人大监督执行。政府要制定配套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条例,对有关问题作出具体规定,贯彻执行。积极推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启动和发展土地市场。开展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监督保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

6.简要说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其他专项规划的关系。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总体规划的深入和补充,是总体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总体规划实现的重要技术措施。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包括行业用地规划以及有特定目标的土地利用规划,如为了流域水土保持而进行的流域治理规划;为了改良土壤而进行的土壤改良规划;为了防风固沙而进行的绿化规划等。

7.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包括一些什么内容?

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包括三方面内容:首先是基本农田保护方案的编制和保护区的划定;其次是落实规划方案;最后是制定保护措施。

http://www.byshangjiaedu.com

基本农田保护方案要在对土地类型和土地利用现状的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耕地分等定级,并根据人口发展预测,计算粮食需求,确定耕地保护面积;在土地评价的基础上划分基本农田保护区。落实规划方案要将方案逐级分解下达到乡、村,并落实到地块,在田间设立保护标志。在保护措施方面,应规定占用基本农田的审批手续和权限;建立基本农田登记制度、损失补偿制度、地力保养和环境保护制度、基本农田保护区监督检查制度;确立政府在基本农田保护中的责任,逐级签订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直到村委会。

8.造成山地丘陵区水土流失的因素有哪些?

造成山地丘陵区水土流失(单位面积上的水土流失量)与降雨因子、土壤可蚀性因子、坡长因子、坡度因子、作物管理因子、土壤保持措施因子有关。

9.简要说明滩涂的特点及开发利用。

滩涂的特点有三方面:经常有水淹的危险;质地为砂质;地下水位高。滩涂开发利用:营造防护林带;修筑堤防;围滩造田;水产养殖;滩地牧场;湿地保护等。

10.在盐土地区,土壤改良的农业耕作措施有哪些?

盐土地区,土壤改良的农业耕作措施主要有:平整土地;深翻改土;晒垡养坷垃;适期播种;选育耐盐品种;土壤培肥;植物覆盖等方面。

11.简要说明砖瓦窑取土坑的土地复垦技术。

复垦方式有两种,一是利用其蓄水作为水塘或鱼塘,二是将其垫平和复土种植植物或压实作为建筑基地。充填物可用无毒无害的固体废弃物,如粉煤灰、矿山废渣、建筑垃圾等。复垦后用于种植作物,需覆盖50cm以上厚度的土壤;如作绿化地,覆土厚度可小一些。取土坑充填后作为建筑地基需要经过一段时期的沉降,并经过压实或夯实后,才可以开槽施工。

12.简要说明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

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有四个方面:即土地供需综合平衡;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宏观布局;土地利用微观设计。

13.简要说明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

土地利用规划依据其范围或层次可以分为:(1)包括区域全部土地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其主要内容是确定区域内各类用地规模和空间布局;(2)耕地、草地、林地等单一土地利用系统的详细利用规划,主要内容是各类用地的内部土地利用组织,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3)为了解决特定土地利用问题的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内容包括防止土地退化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土地保护规划,合理开发利用未利用土地的土地开发规划,以及土地复垦规划、土地整理规划等。

1/9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耕地利用单元:是指由末级固定田间工程设施(如沟渠、林带、道路等)所围成的,可以进行耕作、灌排、收获等田间管理的沟渠路林等田间工程设施齐备的多种功能的综合地段。

2.载畜量:指一定时间内单位面积草地上能够饲养家畜的头数。 3.太阳直接辐射:从太阳方向直接投射来的辐射,称太阳直接辐射。 4.太阳总辐射:太阳直接辐射与天空散射辐射的和,称为太阳总辐射。

5.辐射差额:地表面和其他植被表面,不时有辐射能收入,也有辐射能支出,这些辐射能收支的差值,称为辐射差额或辐射平衡。

6.地面辐射:地面具有一定的温度,它不停地向外辐射能量。这种辐射能,称为地面辐射。 7.大气辐射:地球大气具有一定的温度,它日夜不停地向外辐射能量。这种辐射称为大气辐射。

8.大气逆辐射:大气辐射中投向地面的辐射,称为大气逆辐射。 9.地面有效辐射:地面辐射与大气逆辐射的差值,称为地面有效辐射。

10.三基点温度:对于植物每一个生命过程来说,都有三个基点温度:最适温度、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

11.降水量:自天空下降或在地面凝结的水汽凝结物,包括雨、露、雪、霜等,未经蒸发、渗透和流失,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深度,称为降水量。单位是mm。

12.降水强度:单位时间的降水量,称为降水强度。

13.降水距平:某年或某月的实际降水量与多年同期平均降水量的差值,称为降水距平。 14.降水变率:降水距平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的百分比,称为降水变率。 15.水资源变率:水量的年际与年内分布的均匀程度,称为水资源变率。

16.风蚀:风将颗粒大小和质量不同的砂粒吹离地表,以悬移、跃移和推移三种方式进入气流,称为风蚀。

17.土壤质地:各级土粒占土壤质量的百分数,叫做土壤质地,也称为土壤的机械组成。 18.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包括土壤中的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合成的产物。

19.土地类型:选择一些土地的性质作为分类标准,按照相似性或共同性将土地划分为一个个

http://www.byshangjiaedu.com

性质相对均一的单元,即是土地类型。

20.土地的中域分布:中地貌的分异是指山地或平原等大地貌单元内部的差异,引起相对位置、相对高度、成因与组成物质的差别,而产生自然条件的不同。我国一些地区中尺度的地域分异,形成的土地类型差异,是影响农业生产布局的重要因素,称为土地的中域分布。

21.土地的微域分布:、自然环境小尺度的分异则以地表组成物质、地貌部位、土壤和植被种类不同而引起。由于这种分异作用形成的土地类型,其自然景观不同,农业利用方式也不一样,这是土地类型的微域分布。

单选题 单项选择题:

1.关于山地丘陵,正确地叙述是( D )。

A.地面突出起伏不平,相对高差大于200m,为山地 B.我国的山地丘陵面积约630万km2 C.我国的山地丘陵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66.4%左右 D.以上三项都是 2.盐渍土特点为“瘦、死、板、冷、渍”,其中“死”指的是( B )。 A.营养元素含量低 B.微生物数量少,活性低

C.土壤通透性差,水分条件不良 D.土壤性凉,春季地温上升缓慢 3.盐渍土特点为“瘦、死、板、冷、渍”,其中“瘦”指的是( A )。 A.营养元素含量低 B.微生物数量少,活性低

C.土壤通透性差,水分条件不良 D.土壤性凉,春季地温上升缓慢 4.盐渍土特点为“瘦、死、板、冷、渍”,其中“板”指的是( C )。 A.营养元素含量低 B.微生物数量少,活性低

C.土壤通透性差,水分条件不良 D.土壤性凉,春季地温上升缓慢 5.盐渍土特点为“瘦、死、板、冷、渍”,其中“冷”指的是( D )。 A.营养元素含量低 B.微生物数量少,活性低

C.土壤通透性差,水分条件不良 D.土壤性凉,春季地温上升缓慢 6.关于土地的概念,错误的是( D )。

A.土地是一种自然经济综合体 B.土地既是劳动资料,又是劳动对象

C.土地是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水文等组成的生态系统 D.土地是普通商品 7.你认为下列不属于土地资源特性的是( C )。

1/9

A.面积的有限性 B.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的差异性

C.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不当,土地资源严重退化 D.整体性及多用途性 8.说土地资源有非再生性,是因为( C )。 A.土壤中的养分、水分等,不断地被植物消耗 B.合理利用条件下,土地的植物生产力可以自我恢复 C.水土流失造成土地丧失松散的土层,裸露出坚硬的基岩 D.土地会随着人类的不断使用而逐渐耗竭 9.下列说明土地资源的整体性的是( A )。

A.采伐山地的森林,不仅直接改变林木和植物的状况,同时也引起土壤和径流的变化 B.在合理利用条件下,土地的植物生产力可以自我恢复 C.高质量的土地资源用途广泛,既可种农作物,又可植树造林 D.土地利用促进或影响社会发展 10.土地资源的功能有( D )。

A.植物生产功能 B.建设承载功能 C.生态功能 D.以上三项都是 11.要加强对土地资源的保护,是因为( D )。 A.人口快速增长形成对土地资源的巨大压力 B.土地开发利用不当,土地资源严重退化 C.保护土地资源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D.以上三项都是

12.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要借助规划对土地利用进行干预,因而土地规划具有( C A.兼容性 B.折衷性 C.政策性 D.动态性 13.下列不属于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的是( A )。

A.建立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保障体系 B.土地供需综合平衡 C.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D.土地利用宏观布局和微观设计 14.太阳直接辐射强度的变化( C )。

A.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B.夏季垂直太阳方向直接辐射最高 C.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增加的原因是大气透明度的增加 D.夏季太阳高度角最大,到达水平面的直接辐射最小 15.气温日变化的特点是( 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