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路况调查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公路路况调查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95f65d17f1922791688e849

一、路基破坏形式:

路基在各种自然因素及行车荷载作用下,常发生变形,最后导致破坏。其形式多种多样,原因也错综复杂。觉的破坏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路堤的变形破坏,包括:

1.路堤深陷 2.边坡溜方及滑坡 3.路堤沿地基滑动 2)路堑的变形破坏,包括:

1.边坡剥落和碎落 2.边坡滑塌和崩塌

3)特殊地质水文条件下的破坏

二、路面破坏类型:

沥青路面常见病害类型:沥青常见病害按破损类型可分为:裂缝类、松散类、变形类及其他等四类: ①裂缝类有龟裂、不规则裂缝、纵缝、横缝等; ②松散类有坑槽、麻面、脱皮、啃边、松散等; ③变形类有沉陷、车辙、搓板、波浪拥包等; ④其他类有泛油、磨光、冻胀、翻浆及修补损害等

三、边坡破坏类型:在自然与人为因素作用的破坏形式主要有:滑坡、塌滑、崩塌、剥落。

岩质边坡处理办法:打锚杆,锚索,或者喷混凝土,网格梁支护

1 边坡破坏的主要形式与机理 1.1 公路下边坡

路基下边坡一般为填土路堤。受力稳定的路堤边坡的破坏,主要表现为边坡坡面及坡脚的冲刷。坡面冲刷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对边坡的直接冲刷和坡面径流的冲刷,使路基边坡沿坡面流水方向形成冲沟,冲沟不断发展导致路基发生破坏;沿河路堤及修筑在河滩上、滞洪区内的路堤,还要受到洪水的威胁,这种威胁表现为冲毁路堤玻脚导致边坡破坏。

边坡破坏还与路基填料的性质、路基边坡高度、路基压实度有关系。一般地,砂性土边坡较粘性土边坡易于遭受冲刷而破坏,较高的路基边坡比较低的路基边坡更容易遭受坡面流水冲刷,压实度较好的边坡,比压实度较低的边坡耐冲刷。 1.2 公路上边坡

上边坡是人工开挖的斜坡,其强度应满足稳定边坡的要求,这样的稳定边坡在降雨、融雪、冻胀及其他形式的风化等作用下,边坡主要破坏形式为冲刷、崩坍等。

冲刷破坏一般发生于较缓的土质边坡,如砂性土边坡、亚黏土边坡、黄土边坡等,在大气降水的作用下,沿坡面径流方向形成许多小冲沟,如不采取任何防护措施,有逐年扩大的趋势;在边坡坡脚,冬季往往发生积雪,造成坡脚湿软,强度降低,上部土体失去支撑。发生破坏;同时,高速行驶的汽车溅起的雨雪水,也冲刷坡脚。总之,土质边坡的坡脚部位,是边坡的最薄弱环节。 边坡的崩坍,一般分为三类:落石型、滑坡型、流动型,有时在一次崩坍中会同时具有这三种形式。

摘要:根据石黄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结构特点,结合沥青路面裂缝检测情况,系统分析裂缝的成因,针对裂缝的不同成因,提出相应的处治对策,总结裂缝处治技术,为以后的路面裂缝处治提供工程经验。 1概述

石家庄至黄骅港高速公路为双向4车道的高速公路,路面宽21.5m,路面设计弯沉值为0.233mm,容许弯沉值为0.280mm。路面结构图如图1所示。

石黄高速公路于1998-12建成通车,作为晋煤东运的主要通道、承受着重载交通、超载现象十分严重。石黄高速公路路面结构是典型的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由于气候及重载交通的影响,沥青路面出现了较严重的的破损与病害现象,影响了行车安全性和舒适性。本文依据具体的路面裂缝调查结果。对路面裂缝成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处治对策。 2裂缝检测及成因分析 2.1裂缝检测情况

通过调查发现,石黄高速公路路面裂缝主要有横向裂缝、纵向裂缝和网裂沉陷等,其中横向裂缝基本贯穿路面,平均间隔15m;纵向裂缝平均长度82.24m,每公里平均5条,多位于行车道左右轮迹带处,其中部分纵缝伴有不同程度的网裂、沉陷现象。典型的横向裂缝和纵向裂缝如图2、图3所示。

2.2裂缝成因分析

选取有代表性的裂缝部位现场钻取路面芯样,对其成因进行分析。横缝。通过对横缝部位的路面钻孔取芯,发现横向裂缝表现为2种开裂形式,一种是仅沥青中上面层开裂,裂缝宽度一般不超过5mm,贯穿整幅路面;另一种是沥青面层整体开裂,同位置的水稳碎石基层存在程度不同的开裂。分析认为,第一种横向裂缝是非荷载裂缝,主要是温度裂缝。温度裂缝的表现形式主要有2种,①温缩裂缝。石黄高速公路夏季炎热。在阳光照射下,沥青混凝土面层表面和底部的温度始终有差别,沥青面层愈厚,表面温度与底面温度差别愈大。沥青面层表面产生的温度收缩应力一旦超过沥青面层某一薄弱点的混合料的抗拉强度,面层的表面就首先开裂。②温度疲惫裂缝。石黄高速公路地处我国北方,昼夜温差大,随着沥青面层表面温度的大幅度变化,沥青面层表面产生较大的温度收缩应力,在温度应力的反复作用下,沥青面层从表面开始产生温度疲惫裂缝。第二种横向裂缝是半刚性基层的反射裂缝。半刚性基层材料具有较高的抗压、抗弯强度,以此作为基层能够满足基层所起的承重层作用,但伴随着强度增高的同时其刚度也较大,非凡是胀缩系数较大,轻易导致缩裂的产生,并引起沥青面层发生反射性裂缝。纵向裂缝。该路段路面纵向裂缝主要表现为沿2个轮迹带处的多条纵向开裂。严重处伴有不同程度的沉陷现象。从纵缝部位的钻芯结果来看,沥青面层纵缝处的水稳碎石基层松散,基本无强度,二灰碎石基层芯样完整,强度较高:因而这种纵缝主要是载荷裂缝,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水稳碎石基层施工质量较差,本身强度不足,承载力低;②水稳碎石基层混合料含泥量较大,由于层间结构中水的泵吸作用。基层混合料细料被层间水冲刷,细料被水带走,导致基层松散,强度降低;③在重车荷载作用下,半刚性基层的底部产生拉应力,当其大于半刚性基层材料的抗拉强度时,半刚性基层的底部就会很快开裂,在行车荷载的反复作用下,底部的裂缝会逐渐扩展到上部,使沥青混凝土面层产生裂缝。网状裂缝。网状裂缝产生原因主要有2种:①沥青混合料中的沥青老化,丧失黏结力,在气候、水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网状疲惫裂缝;②半刚性基层强度不足,在行车荷载作用下,形成荷载型网状裂缝。 3路面裂缝处治对策 3.1横缝处治

对于路面的横向裂缝,应根据横缝两侧破损程度分别予以处理。对于横缝间距较大路段的裂缝,首先清除缝中的杂物,然后采用开槽灌注密封胶的方法予以处理。对于横缝两侧出现一定宽度网裂、

沉陷和破碎带的裂缝。应挖除裂缝松散外边缘各1m,处理长度应不小于2m,分3层挖除面层后重新按4cmAC-13C+5cmAC-20C+6cmAC-25C的结构组合铺筑。横缝处破碎松散25cm以上时,应考虑挖补基层并用沥青稳定碎石填补。为防止横向反射裂缝的发生,应在基层顶面裂缝骑缝铺设一定宽度的玻纤格栅;为增强各结构层的层间粘结,在基层顶面洒布中、慢凝液体石油沥青透层油,洒布量为0.6kg/m2;在沥青混凝土面层间均匀洒布一层SBR改性乳化沥青粘层油。洒布量为0.6kg/m2左右。对于横缝啃边且间距小于10m的路段,考虑到机械化施工,最小处理长度不宜小于30m,采取铣刨中上面层.然后视裂缝宽度对原有的路面横向裂缝进行热沥青灌缝。重新铺筑4cmAC-13C+5cmAC-20C沥青面层的方法予以处理。 3.2纵缝处治

对于单条纵缝无支缝且无明显沉陷的路段,清除缝中的杂物,采用开槽灌注密封胶的方法予以处理。对于长段纵缝有细小支缝且表现为稍微沉陷的路段,考虑到目前病害发展的速度,为确保路面结构的安全,采取挖补中上面层的措施处理。对于多条纵缝并有明显沉陷或严重网裂伴有唧浆、沉陷的路段,采用铣刨面层及基层的措施予以处理。面层填补分3层铺筑,上面层采用4cmAC-13C型SBS改性沥青混合料。中面层采用5cmAC-20C型SBS改性沥青混合料,下面层采用6cmAC-25C型SBS改性沥青混合料。基层采用ATB-25沥青稳定碎石进行填补,分2层铺筑。为增强各结构层的层间粘结,在基层顶面洒布中、慢凝液体石油沥青透层油,洒布量为0.6kg/m2;在沥青碎石基层顶面及沥青混凝土中、下面层间均匀洒布一层SBR改性乳化沥青粘层油,洒布量为0.6kg/m2;在沥青混凝土中、上面层间做一层SBS改性沥青粘结防水层,洒布量为1.8kg/m2。 4施工经验总结

为保证新旧路面各层间的紧密结合。消除贯通接缝的不利影响,在新旧各结构层间应设置台阶。对于大面积机械施工的路段,纵向顺路向台阶长变为2m,由于挖补较深,横向台阶的宽度设置为15cm。考虑到轮迹带四周车轮荷载对新旧路面纵向接缝的不利影响,基层两侧纵向接缝和上面层两侧纵向接缝应避开轮迹带至少50cm。对于新建的沥青稳定碎石基层以及小面积基层破损的修补,分2层铺筑,并采用机械碾压的方式确保压实度符合要求。对不便于机械碾压的部位应强夯。为增强新铺沥青混合料与旧路面间的粘结,并防止水分渗入结构层内部,同时起到粘层和封层的作用,沥青各层之间应均匀洒布一层SBR改性沥青乳液。沥青洒布量为0.6-0.8k/m2。为进一步提高路面的防水性能,在上面层和中面层之间洒布SBS改性沥青防水层,洒布量为1.8k/m2。然后撒布1~1.5cm单一粒径石子,稳压一遍后再进行上面层施工。对修补的边缘可适当采取灌缝的方式予以处理,防止水分沿新、旧路面接缝处下渗。为防止裂缝再次反射到新建沥青表面层上,在病害治理路段,要先将裂缝处松散破碎的部分清理出去,用开槽灌注密封胶的方法予以处理后,再铺上玻纤格栅防止裂缝反射,然后铺筑沥青混凝土。旧沥青面层铣刨后,应彻底清扫残留的浮渣、粉尘等杂物,保证铺筑沥青混凝土时下承层顶面干燥、清洁、无污染。沥青混凝土面层施工应严格按照相关规范的要求进行,严把原材料质量关,保证砂石材料规格、质量的稳定性与均匀性以及沥青混合料拌和的均匀性,确保铺筑质量、压实度达到相关要求。 5结语

本文以石黄高速公路为例,分析了半刚性基层裂缝形成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总结了处置工程经验,为广大同仁在沥青路面养护工程中的裂缝处治提供参考。

一、沥青路面常见的病害 1.变形类

车辙属变形类,是指路面上沿行车轮迹产生的纵向带状凹槽,深度1.5cm以上。车辙是在行车荷载重复作用下,路面产生永久性变形积累形成的带状凹槽。车辙降低了路面平整度,当车辙达到一定深度时,由于辙槽内积水,极易发生汽车飘滑而导致交通事故。产生车辙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设计不合理以及车辆严重超载导致的。影响沥青路面车辙深度的主要因素是沥青路面结构和沥青混凝土本身的内在因素,以及气候和交通量及交通组成等的外界因素。

车辙产生的主要原因有:(1)沥青混合料油石比过大;(2)表面磨损过度;(3)雨水侵入沥青混凝土内部;(4)由于基层含不稳定夹层而导致路面横向推挤形成波形车辙。

2.裂缝类

裂缝主要有三种形式:纵向裂缝,横向裂缝和网裂。沥青路面建成后,都会产生各种形式的裂缝。初期产生的裂缝对沥青路面的使用性能基本上没有影响,但随着表面雨水的侵入,导致路面强度下降,在大量行车荷载作用下,使沥青路面产生结构性破坏。沥青路面裂缝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裂缝从表现形式可分为横向裂缝、纵向裂缝和网状裂缝三种。影响裂缝的主要因素有:沥青的品种和等级、沥青混合料的组成、面层的厚度、基层材料的收缩性、土基和气候条件等。

坑槽(裂缝类)是常见的沥青路面早期病害,指路面破坏成坑洼深度大于2cm,面积在0.04㎡以上。形成坑槽主要是车辆修理或机动车用油渗入路面,污染使沥青混合料松散,经行车碾压逐步形成坑槽。

3.松散类

沥青路面的松散是指路面结合料失去粘结力、集料松动,面积0.1 ㎡以上。松散是直接影响行车安全的路面病害,松散可能出现在整个路面表面。也可能在局部区域出现,但由于行车作用,一般在轮迹带比较严重。

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有:(1)局部路基和基层不均匀沉降引起路面破坏;(2)碎石中含有风化颗粒,水侵入后引起沥青剥离;(3)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多,沥青结合料本身的粘结性能降低,促使面层与轮胎接触部分的沥青磨耗,造成沥青含量减少,细集料散失;(4)机械损害或油污染。

脱皮(松散类)沥青路面脱皮是指路面面层层状脱落,面积0.1 ㎡以上。导致沥青路面脱皮主要是因为水损害。

4.其他类

修补损坏面积:因破损或病害而采取修复措施进行治理,路表外观上已修补的部分与未修补的部分明显不同。

二、沥青路面常见病害的整治措施 1.沥青路面车撒的治理措施

(1)如果车道表面因车辆行驶推移面产生的车辙。应将出现车辙的面层切削或铣刨清除,然后重铺沥青面层。然后采用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MA)或SBS改性沥青单混合料、或聚乙烯改性沥青混合料来修补车辙。(2)如果路面受横向推挤形成的横向波形车辙,如果已经稳定,可将凸出的部分削除,在波谷部分喷洒或涂刷粘结沥青并填补沥青混合料并找平、压实。(3)如果由于基层强度不足、水稳性能不好,使基层局部下沉而造成的车辙,应先处治基层。将面层和基层完全挖除。

2.沥青路面裂缝及坑槽的治理措施

(1)沥青路面裂缝产生后,如果在高温季节全部或大部分可愈合的轻微裂缝,可不加处理。如果在高温季节肯定是不能愈合的轻微裂缝,要及时进行维修,控制裂缝的进一步扩大,防止导致路面早期破坏,提高公路使用效率。同样在沥青路面裂缝的维修时,要严格工艺操作和规范要求。

(2)灌油修补法。在冬季节,将纵横裂缝处清扫干净,用液化气将缝壁加热至粘性状态后,再把沥青或沥青砂浆(在低温潮湿季节宜喷洒乳化沥青),喷抹到缝中,再匀撒一层2-5mm的干燥洁净石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