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与千寻》论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千与千寻》论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96e1c46376baf1ffd4fad24

《千与千寻》动画赏析

一、电影简介和具体内容 1、简介

《千与千寻》,2001年吉卜力工作室动画电影,由动画大师宫崎骏执导、编剧,讲述了意外来到神隐世界的现代少女千寻在白龙的帮助下拯救父母以及重回现实世界的奇妙经历。剧情

2、具体内容

千寻在和爸爸妈妈去郊外新家的路上,爸爸将车意外开到了一个古老的城楼前,城楼下面有长长的隧道。好奇的父母带着她走了进去,结果隧道的那边是另外一个世界,父亲却误以为这是以前经济泡沫未破时盖的仿古游乐城。父亲循着诱人的饭香来到了空无一人的小镇上,屋子里摆满了可口的食物,父亲和母亲迫不及待的大快朵颐。但是当千寻再看父母时,他们已经变成了猪。这时渐黑的小镇上亮起了灯火,而且一下子多了许多样子古怪、半透明的人。

千寻仓皇逃出,一个叫白龙的人救了她,喂了她阻止身体消失的药,并且告诉她怎样去找锅炉爷爷以及汤婆婆及必须获得一份工作才能不被魔法变成别的东西。

善良的千寻作为小玲的手下幸运的在浴池找到了一份打杂的工作,而且渐渐的也不再被那些怪模怪样的人吓到,她结识了对他独有好感的无面人,成功地招待了肮脏的河神。

她从小玲那了解那白龙是凶恶的汤婆婆的弟子。一次她偶然发现白龙(变身为一条龙)被一群白色飞舞的纸人打伤,为了救受伤的白龙,她用河神送给她药丸驱出了白龙身体里的封印印章以及汤婆婆为了控制白龙在他身体里埋下的虫子,封印是汤婆婆命令白龙从钱婆婆那里偷来的,但是白龙还是没有苏醒。而小千从锅炉爷爷那里得知白龙是为了跟汤婆婆学习魔法才会受她控制。

千寻决定去钱婆婆那里走一趟,带着汤婆婆的宝贝孩子(已被钱婆婆变成了老鼠)、宠物鸟以及无面人坐上了去沼底的火车。

丢了孩子的汤婆婆大惊失色,这时已恢复的白龙以找回她的孩子为条件,让婆婆将千寻还有她的父母送回人间。当千寻在钱婆婆家时,白龙来到了并接他们一块回去,最后千寻终于和父母一块回到了现实的世界。 二、赏析

宫崎骏的《千与千寻》这部动画电影呈献给观众的不仅是熟湛的动画技巧和视觉享受,他还给儿童乃至成人一场艺术盛宴。而这盛宴并非只有华丽的外表,它还有深刻的内涵。正如有人说宫崎骏把动画上升到人文高度。《千与千寻》中,宫崎骏把成长、环保、心灵、生存等讯息融入进来,引导浮躁社会中的人们加以思考:儿童的成长问题、环境问题、诚信问题、甚至人类自身的心灵问题等。暂置儿童、环境、诚信等问题于一旁,心灵问题才是真正的问题。正如匈牙利哲学家卢卡奇的“心灵与形式”,我们该用怎样的“姿态” (心灵的表现形式)来外化内心世界,来模写外部世界。我们所要遵循的乃一“信”字。

1、对自己,信—— 真实自信

从影片中看到10岁的千寻,估计会有一些大女孩们看到了自己儿童时的模样:胆小、怯懦,而又如此的普普通通。宫崎骏打破了惯常少女漫画中“如何吸引男生的浪漫故事”,他在自述中也表示:他深信这绝不是一个10岁女孩所渴求的。所以他致力于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制作出合适的动画。千寻的可贵之处正是作为一个普通平凡的女孩,她所具有得一种坚定的执着与真实。影片中的千寻是真实的、真诚的,她的内心也是。她的执着与真实引导着她救朋友、救父母,甚至救一些不相干的人。她的执着与真实促使胆小怯懦的她迎接一个个挑战,最终,影片最后一幕留给观众的是她坚定、自信的眼神与因勇敢、真实而美丽的面容。这就是宫崎骏留给观众的感觉:一见之下不过尔尔,发展下去觉得“还是有些可爱”,

最终千山万水走到她身边,才惊呼:“啊,原来她有这样的魅力”——大吃一惊而记忆深刻百度贴吧宫崎骏自述。

而千寻转头这一幕恰恰又与千寻父母那冷漠麻木的神情做一对比。千寻父母脑海中的“变猪记”已被格式化,而千寻却已是一个成长后的不一样而又一样的千寻。这里不禁让人思考: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在金钱欲和控制欲不断膨胀的时代,我们是否找到了心灵栖息的归属地,还是已经不需要了心灵的栖息?但我们可爱的孩子们需要,他们是真实的,不是麻木的。这一对比似乎是对成人们的一种讽刺,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当代社会,大人们忙于追求他们所认为的时尚、休闲、刺激的生活,用这种方式来掩盖心灵的孤独与彷徨。反而忽略了孩子们也需要心灵的栖息地,孩子用真诚与善良换取了心灵的归属,而大人们却找不到方向而迷失前方。

2、对朋友,信——真心诚意

信,会意,从人,从言,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本义:真心诚意。(注:百度百科。)于此,可以把“信”字的外延扩至为人处世之上。真心诚意的待人,这一点从千寻身上得以充分体现。当父母的羽翼不再能给年幼的孩子提供庇护,千寻懂得了朋友的意义,懂得了要靠自己的努力以获得生存。“不要和陌生人讲话” ,父母这样教导孩子们。而千寻接受了白龙的药丸,她明白了别人给的“药丸”也并不都是“迷魂药” 。这似乎又一次讽刺了大人们的教诲。当他们因自身的缺陷而不能保全自身,更无法保全孩子的时候,孩子又该如何?他们只能靠自己,靠的不是权力、金钱、地位等,他们靠的是善良真诚的心。

陈慧:从“信”字论电影《千与千寻》白龙救了千寻,并教会她如何才能在汤屋生存,千寻因此明白了要靠工作才会有面包。锅炉爷爷、小玲、黑黑的搬煤工都给与千寻以帮助。千寻也在极尽所能帮助身边的朋友,甚至是不相干的人。她把救父母的药丸分给了无脸人一半,虽然她知道这药丸对父母很重要。但同样的,她知道朋友也很重要。古今中外,关于“朋友”的感人故事很多,友情也被人们歌颂与赞美。如《论语》中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还有人尽皆知的“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等。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一切关系的总和。人们总需要别人的肯定与认同,从而有自身的存在感和归属感。所以人们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在寻找属于自己的、适合自己的圈子。找到适合自己的圈子则有一种安全感和稳定感。进入这个合适的圈也是要有一定的资本的,这个资本是让你能进入这个圈子,并能生存在这个圈子之中。有的人在有意识的培养自己进入目标圈的资本,而有些人则是没有刻意的培养。影片中的千寻身上也或多或少的体现出这种有意识,但她的真诚、善良、勇敢、执着则是在不断成长中所培养出来的。千寻则是充分发挥了自身的这种“个人魅力” ,她的这种魅力并不刻意与做作。她以自己的诚挚与执着,对待朋友抑或非朋友,她用的是“信”这一姿态,从而进入属于她的、适合她的圈子,并在圈子里建立了牢固的位置。她的“信”这一姿态常人看来貌似会觉得很“傻” ,但这就是千寻最终收获颇丰的原因。就是凭借这一“傻劲”,她救出了父母、学会了珍惜友情、学会了生存,更重要的是学会了生活。

3、对未来,信——美好世界

日本作家初见机的《卢卡奇——物象化》中有一句话:他的悲剧在于,他试图让不能生存的东西活下来。我们似乎很难追上大哲学家的脚步,但我们也就不是“悲剧” 的了。所以我们所做的也就是让能生存的东西活下来。《千与千寻》中,我们也看到了希望。父辈们有过属于他们的时代,但由于自身的缺陷:享乐、物质、金钱、贪婪、浮躁??而终将被社会淘汰。他们曾是我们有力的“庇护” ,但这庇护也有弊端。缺陷终致他们变成“猪” ,年幼的孩子们已学会了成长,学会了生存,学会了生活。他们不再是麻木的一代,而是新时代有担当、有勇气、有能力的一代。相信未来,因为有觉醒的一代。他们有一种宗白华所主张的“悲剧的与幽默的生活态度”,他们是宗白华笔下“生活严肃的人,怀抱着理想,不愿

自欺欺人的人”。懵懂的少年少不更事,但他们经历了成长的过程,明白自己是谁,并将到何处去,他们以一种悲剧与善意的、真诚的、自然的生活态度面对生活。悲剧的生活态度不是悲观的态度,它是一种在面对成长与生活时的一种坚毅的态度。正如宗白华所说的悲剧的人生态度是:宁愿毁灭有限的生命以求“真”、求“善”、求“神圣”、求“自由”、求人类最高的“善”。影片中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人们生活在“娱乐”泛滥的社会。人们不断地追求快乐,来填补内心的空虚,而事实上他们已不知道什么是快乐。他们想摆脱他们所认为的悲剧,愈向前行反而更进一步的走向了悲剧。他们不会理解孩子因花谢而那种神伤,因离别自己的旧友而伤心。影片中大人们缺少的是孩子那种真诚与执着,他们在泛滥的娱乐中迷失了自我。孩子们则是以一种“悲剧的”生活态度过着有意义的生活,开启着生命中新的旅程!

4、“君子以”化用《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形式。,信——清醒生活

影片中新的一代是有未来的一代,认识到自身的缺陷,并持有一种有意义的人生态度。这种态度可以用陈文忠在其《艺术与人生》中所说的“清醒的面对幸福的承诺”这一人生态度。陈文忠文中的意思可理解为,人们在给人类自己编织一个个美丽的谎言,一个个幸福的许诺。他举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一首流行歌曲《特别为了你》歌词为:“月亮为了谁,特别为了你;六月为了谁,特别为了你??”,还如人们所熟悉的“与幸福约会” 、“与快乐同行”等。一部分人为了这无法兑现的许诺所蒙蔽、所欺骗,然而还有一部分人不相信这虚无的许诺,依然保持者心灵的真实与诚挚,因而不会被虚无所蒙蔽,拥有并享受自己所坚持的幸福与快乐。正如陈文忠所说:“同样有这样的人保持着清醒的理智和批判的精神,没有忘记宇宙的神秘,生命的奇迹和心灵内部的诡幻和矛盾,已超然的态度审视人生,以理智的态度对待人生”。

当然,我们当然不能认为小小的千寻能达到那么高的深度,但至少引导人们加以思索。人人都希望幸福与快乐的降临,但不能冒着“变成猪”的危险而被淹没在短暂的享受与虚无的快乐之中。应该有像孩子所拥有的那种诚挚与执着,可以因得到一块美味的糖果而觉得快乐与满足。遵循自己的内心,发现自己的快乐与幸福!

5、结语

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化创造,艺术是人性的审美体现,有人认为普遍人性是衡量艺术作品伟大与否的标准之一。《千与千寻》也正是一步具有“普遍人性”的艺术作品,它克服了时间和空间,展现给人们丰富的内涵与意蕴。整部作品警醒人们要做出改变,保持“信”这一姿态来面对自己、面对他人、面对生活!

资料来自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