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车事故案例学习材料(2004年9月3日)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行车事故案例学习材料(2004年9月3日)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9985d4bc850ad02de80413f

行车—5

绝缘板接地,导致列车救援

一、事故概况

a) 1998年5月4日8:39分,9206次(0304)客车正点到黄沙,司机打开客室门时发现列车出现

了紧急照明,将列车显示屏切换到浏览窗口,发现所有DC/AC、DC/DC、VVVF故障红点亮,同时逐条显示“DCU严重故障”,蓄电池电压显示100V。立即通知跟车的检修人员处理故障,并报告黄沙站与行调。确认无法处理后,8:54分司机通过黄沙站请求救援。8:57分行调发布开行602次救援列车的调度命令,9:14分602次救援列车从车厂出发,9:31分黄沙站报救援列车已连挂好,9:34分救援列车从黄沙站返回,9:52分到达车厂,9210次客车于9:51分从西朗站发车。中断正线行车66分钟。

二、原因分析

a) 03单元车的车间电源线内的1500V母排支撑绝缘板上有一长约60mm的划伤痕迹,位置正好在

1500VDC母排与绝缘板安装螺栓之间,由于划痕内填满灰尘等杂质,、天气潮湿等原因,大大降低了绝缘板的绝缘强度。

b) 1500V母排沿着此划痕向安装螺栓爬电(螺栓与车体连接而短路),导致1500VDC对地短路,从

而造成列车1F02熔断器烧损,列车辅助系统失电,直接导致事故发生。

三、防范措施

a) 车辆部负责审核现有客车绝缘板是否符合技术要求,如不符合,与供货商讨论解决办法。 b) 对现有列车高压回路进行一次修改清洁、检查,清查隐患,防止列车故障的发生。

c) 对现有检修规程进行一次修改完善,充分发挥检修的预防作用,及早发现故障隐患,防范于未

然。

d) 各部门增强救援、抢修意识,事故发生后,时间性很强,各方必须主动配合,争分夺秒,按照

《行规》、《事规》的要求做到“三快”,即“快报告、快救援、快开通”。

e) 各部门做好事故的预想、预防工作,完善事故预案,有针对性做好事故演练工作,锻炼提高员

工的应急反应能力,做到有备无患。

f) 运营时间内,保证备用车、内燃机车处于良好状态,当正线运营需要救援或换车时,迅速出动。

行车—6

未准备好进路发车,导致险性行车事故

一、事故概况

a) 1998年6月4日8:44分,行调发布调度命令,内容包括:502次到达坑口后,封锁西朗~花地

湾下行正线(不包含西朗站),准许502次进入封锁线往返运行。站务员到S210信号机引导接车,车厂于8:45分发出502次列车,8:56分到达坑口站停稳。坑口站值班站长将调度命令交给值班员,值班员因故又将命令交给站务员,值班站长、值班员交递命令时都忽略布置交递时机与注意事项。站务员8:56分收回502次的路票,同时将命令交给司机。司机与车长确认命令后,车长到前面第四辆平板车准备领车。在进路仍然开通车厂方向、未设置进路(LOW已停用)的情况下,站台站务员盲目显示发车信号,502次8:58分动车,当时下大雨,当列车距离W204道岔10米时,车长发现道岔开通进路不符,立即显示红色停车手信号、并用对讲机呼叫司机停车,停车后第四辆平板车越过尖轨3~4米。司机即报告坑口站站控室,得到站控室值班站长同意后退回车站,重新准备从坑口站开通下行正线线路,于9:11分推进运行到坑口~西朗区间卸石渣。

二、原因分析

a) 部分员工业务不熟,不懂得必须准备进路、确认进路后,方可交递行车凭证。对列车进路认识

不足,不懂得确认开通位置。

5

b) 班组长(包括值班站长、值班员)未起到安全监控把关作用,工作时对作业程序失控。 c) 部分员工责任心不强,个别员工劳动纪律松弛。

d) 办理进路、接发列车安全管理有漏洞,要进行完善和加强管理。 三、防范措施

a) 强调“安全第一”的思想,将安全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站控室当班的值班站长(或值班员)

首要职责为办理行车业务,布置任务时要交待清楚,把好安全关。

b) 加强作业安全控制,值班站长、值班员、站务员在行车工作中要做到“自控、他控、互控”,做

到你错我防、你漏我拾。

c) 加强行车业务的培训与学习,各车站组织员工重新学习接发列车程序,并组织人工办理进路演

练。加强对施工、行车通告的学习,了解工程车的运行计划、要求。 d) 对办理接发车等作业程序作如下补充规定: i. 凡是交付行车凭证(只能由值班员交付)前,必须先准备进路,检查确认进路正确无误后

在交付行车凭证给司机。

ii. 手摇道岔执行“一看、二摇、三通过”和双岗确认检查制度,排列进路后要确认并及时报

告站控室(道岔位置、尖轨密贴状况及加锁等)。

iii. 交接班时必须将道岔情况交接清楚,如道岔需复位,则在复位后交班。 iv. 对此事进行通报,要求广大员工吸取教训,引以为戒。

行车—7

救援组织不当,造成行车事故

一、事故概况

a) 1999年1月6日9:21分,1109次客车在黄沙站正点发车。列车动车后出现4个DCU中等故障,

列车失去动力,在K5+100m处停车。司机在车辆部跟车人员的配合下,立即对故障进行处理,并于9:24分通过黄沙站报告行调。9:26分司机认为无法处理请求救援。行调在9:24分接到列车故障报告后,立即口头通知车厂准备救援列车、备用车出厂;9:26分正式组织清客和救援工作,先通知坑口站准备车厂到上行正线救援列车进路。于9:31分客车清客完毕,行调再跟黄沙站联系、多次确认故障列车位置,9:41分行调发出开行602次救援列车的267号调度命令,9:42分发布备用车89110次出厂的268号调度命令。救援列车9:58分经坑口站开往黄沙,在救援列车进坑口站后,设置下行线进路。备用车9:55分出车厂,9:59分到达西朗,改为9112次客车于10:09从西朗站发车,下行线恢复运行。

b) 10:28分救援列车牵引故障客车从黄沙站返回,在下行线客车运营结束后,于11:52分从坑口

回到车厂。

c) 本次事故中断正线行车45分钟,按照《事规》第十条相关规定,本次事故定性为一般事故。 二、原因分析

a) 车辆部技术人员检查,故障原因为1A09司机控制器警惕按钮接触不良引起,但后端1A10司机

控制器警惕按钮良好。当值司机在故障处理中未到后端试验起动,匆忙决定请求救援。

b) 当值行调在指挥上,未根据当时“一线一车”运行、下行线无施工的实际,先换线运行,再组

织列车救援;而是安排救援列车出厂后、才组织下行线恢复运行,导致中断行车时间过长。 c) 黄沙站值班站长、站长传达行调的指令不彻底,确认故障列车位置耗时过长;坑口站在受令和

准备进路上花时过多;车厂未能及早安排备用车出厂,主动配合不够。

三、防范措施

a) 车辆部负责更换新司机控制器,并加强日常检查,及早发现故障隐患,防范于未然。

b) 司机必须加强业务学习,提高对车辆故障的处理能力,特别要熟悉车辆常见故障的处理程序。

并主动争取得到车辆部的技术支援。

6

c) 控制中心、车站等行车岗位的员工,要加强对《行规》、《事规》、《站细》等基本规章的学习,

熟悉设备、明确职责,充分发挥各岗位的职能作用。

d) 各部门增强救援抢通意识,事故发生后,时间性很强,各方必须主动配合、争分夺秒,按照《行

规》、《事规》的要求做到尽快恢复正线运营。

e) 各部门做好事故的预想、预防工作,完善事故预案,有针对性做好自我演练工作,锻炼提高员

工的应急反应能力,做到有备无患。

f) 运营时间内,保证备用车、内燃机车处于良好状态,当正线运营需要救援或换车时,迅速出动。

行车—8

未确认进路,调车挤岔

一、事故概况

a) 1999年2月13日11:30分起,17+18车在6道(洗车线)进行洗车,12:52分第二次洗车完毕,

司机、副司机未与车厂6502(信号楼)值班员联系,未确认进路防护Sx信号机(进厂信号机),亦未确认道岔,擅自动车(当时速度为15Km/h),于12:54将车厂4#交分道岔挤坏。信号楼值班员听到挤岔警示后,立即用电台呼叫司机停车,司机采取紧急停车,列车越过4#岔尖轨一个车多(约28~30米)时停稳,造成了挤岔。

b) 维修工程部接到挤岔报告后,立即组织通号车间、工建车间等技术人员赶赴现场进行抢修。经

现场检查,将4#交分道岔更换了1个道岔连接表示杆、2个挤岔销后,15:13分道岔验收合格,恢复正常使用。 i. 根据《行车事故管理规则》第十条的规定,本次事故定性为一般事故。 二、原因分析

a) 司机、副司机安全意识不强,动车前未确认信号、进路、道岔,又未与车厂信号楼的信号值班

员联系,是造成这起事故的主要原因。

b) 当值司机、副司机简化作业程序,未认真执行呼唤应答制度。 c) Sx信号机(车厂内唯一一架)设在线路左侧,该机班未认真确认。

三、防范措施

a) 强调“安全第一”的指导思想,各工种密切配合,加强联系。如列车进、出车厂前,司机须与

信号值班员联系,确认信号、进路后方可动车。

b) 司机驾驶中及动车前的呼唤应答不能流于形式,要落到实处。

c) 各级人员继续认真检查、监督规章制度落实情况,保证规章制度得到不折不扣认真执行。 d) 车厂派班员等向司机安排作业计划时,同时布置安全注意事项。 e) Sx信号机是唯一一架设在线路左侧的信号机,要求司机认真确认。

行车—9

石渣侵限未认真确认,盲目动车车辆脱轨

一、事故概况

a) 1999年3月14日晚23:00,工程车司机、车长接到调车计划,用G102机车挂两个平板车到杨

—体区间运输线路整改的废石料。15日早上5点该机班驾驶的501次列车到达车厂卸料点(G1道南端)开始卸石料。卸完石料,当值司机填写了租用工程车合同单时间后(所填时间为7:00),隧道局人员离去。工程车司机、车长在7:20下车将在钢轨上的石块进行清理后(此时轨旁有大量石块严重侵限),于7:44由车长担当调车员在前面引导,工程车司机操纵机车,以不超过2Km/h

7

的速度推进。当列车推进十几米(1车多)时,司机现列车运行异常,即紧急停车。下车确认,发现列车运行时碰到侵入限界的石块并卷到轮对底下,导致靠近南端的平板车(N18)的北端转向架的第一轮对脱轨,即报告车厂派班员。

b) 各部相关人员、车辆救援队接报后赶赴现场,于8:45对脱轨车辆实施起复,8:58起复完毕,9:

38机车牵引脱轨平板车离开事故现场。车辆部对脱轨平板车进行了检查,并对轮对进行探伤分析。

二、原因分析

a) 道局人员卸下的石料严重侵限并没有及时清理,是造成此次事故的主要原因。

b) 车务部工程车司机、车长安全意识淡薄,动车前检查不彻底,在石块严重侵入限界不具备动车

条件的情况下盲目动车,是造成此次事故的次要原因。

c) 车务部车厂调度对车厂内作业没起到监控把关作用,是造成此次事故的间接原因。

d) 维修工程部工建车间对施工装卸作业跟踪不足、缺乏监护,是造成此次事故的间接原因。 e) 本次事故是属于调车脱轨事故,按照《行车事故管理规则》第十条的相关规定,本次事故定性

为一般事故。

三、防范措施:

a) 维修工程部与隧道局及各施工单位联系,要求外方单位协助共同做好行车安全工作。 b) 各生产部门引以为诫加强班组作业控制,将作业“自控、他控、互控”落到实处,杜绝类似事

故的发生。

c) 继续加强安全管理,加大监督和考核力度。

d) 凡有卸蹅作业,生产调度及时通知工建车间到现场进行监护,工建车间应保证线路的出清。 e) 发生事故、故障时,要迅速按《行车事故管理规则》相关规定报告,保证信息流程畅通,以保

证迅速、及时对事故进行处理。

行车—10

违章动车,撞坏库门

一、事故概况

a) 1999年3月25日16:02,工程车副司机为设置画宣传图片的参照物,在没有请示任何人同意的

情况下,擅自将停在19道库内的G101机车开到车库门口摆放。16时38分,其欲将机车开回库内,但没有确认库门门栓是否插牢就盲目动车,19道东侧库门在风的吹动之下侵入线路限界,刮到机车右侧并前进2米左右停车,库门卡住机车右侧车门第一根手扶杆,致使19道东侧库门里扇严重变形,G101机车右侧“广州地铁”标记刮坏脱落,机车东侧车门第一根手扶杆轻度弯曲。

b) 根据《事规》第十条第(四)款A项,将此次事故定为一般事故,副司机江强负全部责任。 二、原因分析

a) 司机在不具备开车资格,不确认库门是否拴牢,又没有动车计划的情况下,擅自盲目开车是这

次事故的主要原因。

b) 机车钥匙的管理不善,让没有开车资格的副司机得到钥匙是此次事故的次要原因。 c) 车库门栓插孔浅(4mm左右),受风吹袭后颤动使铁栓失效是此次事故的外部原因。 三、防范措施

a) 加强员工安全教育,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强化作业纪律、劳动纪律,加强规章制度的教育和学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