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9d162a76bec0975f465e2c3

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

名词解释

1.动物组织学:动物组织学是研究动物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它以显微镜

观察组织切片为基本方法,故又称显微解剖学。

2.动物胚胎学:动物胚胎学主要是研究动物从受精卵发育为新个体的过程及其机理的科

学,研究内容包括生殖细胞的发生,受精,早期胚胎发育,胚胎与母体的关系等。

3嗜碱(酸)性易:于被碱(酸)性染料着色的性质称为嗜碱(酸)性。

嗜中性:若与两种染料的亲和力都不强,则称为嗜中性。

4.生物膜:膜相结构是以类脂——蛋白质成分为寄出的膜系统,包括细胞表面膜和细胞胞

内膜两部分,通常把细胞的所有膜结构统称为生物膜。

5.单位莫:在高倍透射电镜下,生物膜一般呈三层结构,一般把具有这种三层结构的膜称

为单位膜。

6.细胞器:是指细胞质里具有一定形态结构,执行一定生理功能的微小器官。

7.细胞增殖周期: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通过细胞分裂,产生两个子细胞。细胞从前一次分裂结束起至下一次分裂完成止,此过程称细胞增殖周期,简称细胞周期。

8.内皮:单层扁平上皮因分布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被覆于心脏,血管和淋巴管腔面

的单层扁平上皮称为内皮。

9.间皮:被覆于胸腔,腹腔以及内脏器官,肠系膜,心外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为间皮。 10.间充质:是胚胎早期的结缔组织,位于内外胚层之间,主要由间充质细胞和基质构成。 11.软骨陷窝:软骨细胞埋藏于软骨间质内,其所处的部位称软骨陷窝。 12.软骨囊:软骨陷窝周围的软骨基质染色很深,称软骨囊。

13.同源群:软骨中央部分的软骨细胞多为2—8个成群存在,它们均由一个软骨细胞分

裂而来,故称同源群。

14.哈佛氏系统:哈佛氏骨板与哈佛氏管合称哈佛氏系统,简称哈氏系统,又称骨单位。

15.肌节:相邻两个Z膜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一个肌节,包含两个二分之一暗带和一个

明带,它是肌纤维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16.闰盘:闰盘是心肌纤维的连接结构。此处相邻的心肌纤维各伸出许多突起,镶嵌连接

1

在一起,切面上呈阶梯状,增大了接触面积。

17.尼氏体:又称嗜染质,是细胞内的一种嗜碱性物质,在一般染色中易被碱性染料着色,

多呈斑块状或颗粒状。

18.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靶细胞之间的接触点称为突触。

19.郎飞氏节:在髓鞘的间断部位,轴膜裸露,可与细胞外液接触,适于离子交换,此部

位称为神经纤维节,又称郎飞氏节。

20.运动神经末梢:是运动神经元的轴突在肌组织和腺体的终末结构,支配者肌肉收缩

和腺体分泌。

21.运动终板:是运动神经的轴突末端到达骨骼肌纤维的肌膜处失去髓鞘,再分成爪状

细支,其末端膨大,在骨骼肌纤维的表面形成椭圆形的板状隆起。

22浦肯野氏细胞:是小脑皮质中最大的神经元,该细胞体大,呈梨形。

23.血—脑屏障:脑组织的神经元与血液之间只要有毛细血管内皮、基膜和神经胶质突起形成的胶质膜三层结构,该结构称血—脑屏障。

24.基层:位于表皮最深层,借基膜与表皮相连的增生能力很强的一层低柱状基底细胞。 25.发生层:表皮中处于分裂状态的细胞,有70%位于基层内。棘细胞层深部的细胞也具有有丝分裂相,因此一般将这两层合并称为生发层。

26.气—血屏障:肺泡腔内的气体与毛细血管内血液的气体进行交换时,必须经过磷脂层、极薄的液体层、I型肺泡细胞及其基膜、毛细血管内膜及其基膜,这几层结构即构成生理学上所说的气—血屏障或呼吸膜。

27.血—胸腺屏障:血液内的大分子物质不易进入胸腺皮质,皮质内的淋巴细胞不受外来抗原的影响,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发育。一般认为,这是由于皮质内的毛细血管及其周围结构具有屏障作用。血—脑屏障由下列数层组成:连续性毛细血管内皮和基膜、血管周隙和上皮性网状细胞与基膜。

28.肾单位:肾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构成。

29.血—尿屏障:毛细血管内的物质虑入肾小囊腔必须经过三层结构:有孔内皮细胞、

内皮细胞与足细胞之间的基膜、足细胞足突之间的裂孔膜,这三层结构总称为滤过膜或原尿形成滤过屏障,也有人称之为血—尿屏障。

30.球旁复合体:球旁复合体是指位于肾小体血管附近的某些结构的总称,又称肾小旁

器。

31.放射冠:紧靠初级卵母细胞的一层卵泡细胞为柱状,呈放射状排列,称放射冠。

2

32.卵丘:随着卵泡液的增多,卵泡腔不断扩大,初级卵母细胞及部分卵泡细胞居于卵泡

的一侧,形成一个凸入卵泡腔的隆起,称卵丘。

33.排卵:卵泡破裂,卵母细胞自卵巢排出的过程称排卵。

简述

1.简述高尔基体复合体的结构

高尔基复合体是一种膜性囊状结构,由扁平囊,大泡,小泡三部分组成。其中小泡又称运输小泡或转移小泡,大泡又称浓缩泡。

2.简述上皮组织的特征

细胞成分多而细胞间质少,细胞紧密排列为单层细胞或多层细胞的薄膜状结构,大多数上皮组织具有极性,面向体表或腔隙的一面称游离面,与之相对的一面称基底面,上皮的基底面与结缔组织之间借薄层基膜相连接;上皮组织中有神经末梢分布,但一般没有血管分布,通过渗透的方式与结缔组织进行物质交换。

3.简述被覆上皮的类型和主要分布。

上皮分为单层上皮和复层上皮,单层上皮又分为(1)单层扁平上皮,其内皮部分分布于心脏,血管和淋巴管;间皮部分分布于胸膜,腹膜和心包膜等;其它分布于肺泡,肾小囊等。(2)单层立方上皮,分布于肾小管,胆小管等。(3)单层柱状上皮,分布于胃,肠,胆囊,子宫等。(4)假复层柱状上皮,分布于呼吸管道等。复层上皮又分为(1)复层扁平上皮,分布于口腔,食道,阴道,皮肤等。(2)复层柱状上皮,分布于眼睑,结膜等。(3)变移上皮,分布于肾盏,肾盂,输尿管和膀胱等。

4.简述结缔组织的特征

结缔组织的形态结构特点是细胞成分少,细胞间质发达。细胞间质主要由丝状的纤维,液态或固态的基质组成。狭义的结缔组织是指固有结缔组织,包括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和网状组织。广义的结缔组织还包括骨,软骨,血液和淋巴。

5.简述软骨的类型和分布

根据软骨基质内所含纤维成分的不同,可分为透明软骨,弹性软骨和纤维软骨三种。透明软骨分布于呼吸道,肋软骨以及关节软骨等处;弹性软骨分布于耳廓,会厌等处;纤维软骨分布于椎间盘,耻骨联合,关节盘等处。

6.简述心肌纤维的结构

心肌纤维呈短圆柱状,有分支互相连接成网。两条心肌纤维相接处称闰盘,在切片标本上呈深染的阶梯状线条。胞核多为一个偶有两个,常位于肌纤维中央。心肌纤维纵切片上有明、暗相见的横纹,故也属横纹肌,但肌浆丰富,横纹没有骨骼肌清楚。心肌纤维之间含

3

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心肌纤维的超微结构域骨骼肌相似,有规则的粗肌丝和细肌丝,肌丝由大量线粒体以及横小管,肌浆网等将肌丝分隔成大小不等的束,故常用肌丝束代称肌原纤维,横小管口径较粗,位于Z线处,纵小管不发达,终池小而少,多见横小管与一侧的终池相贴形成二联体。心肌纤维具有传导和内分泌功能。

7.简述中动脉的结构特点

中动脉的特点是中膜含有丰富的平滑肌,故又称肌性动脉。中动脉从内到外依次是内膜,中膜和外膜。其中内膜又从内到外依次是内皮、内皮下层和内弹性膜。内皮衬覆于内表面,为单层扁平上皮,表面光滑,减少血流阻力;内皮下层为薄层疏松结缔组织,可减缓血流对血管壁的侧压,此中含有少量的纵行排列的平滑肌纤维,该层随血管 变小而变薄;由弹性纤维构成,内弹性膜有许多孔,称窗孔,在横断切片标本上,因血管收缩,此膜常,呈曲折波纹状一般常以此作为内膜与中膜的分层。中膜为中动脉最厚的一层,主要由环形排列的平滑肌组成,平滑肌纤维之间夹有少量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基质。动脉的内膜和中膜不含有成纤维细胞,管壁中的平滑肌纤维具有产生结缔组织纤维和基质的的能力,中膜中平滑肌纤维的收缩与舒张,使管腔缩小或扩大,从而调节血流量。外膜的厚度与中膜的相近,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内含有小血管、神经和淋巴管,小血管因提供外膜和中膜的营养成分,故被称为营养血管或自养血管,在外膜与中膜交界处有一层明显的外弹性膜。

8.简述毛细血管的类型、特点及分布

按照电镜下内皮细胞和基质的结构不同科把毛细血管分为连续毛细血管、有孔毛细血管和窦状毛细血管。连续毛细血管有一层连续的内皮细胞,细胞间有紧密连接等连接结构,内皮外周的基膜完整,内皮细胞胞质中除含一般的细胞器外,还含有许多吞饮小泡,主要分布于管腔面和基底面。广泛分布于皮肤、肺、胸腺、淋巴结、中枢神经系统和肌组织中。有孔毛细血管也具有一层连续的内皮细胞和连续的基膜,其特点是内皮细胞在无核部很薄,并有许多贯穿细胞的小孔,分布于胃肠粘膜、甲状腺、甲状旁腺以及肾小球等处。窦状毛细血管也称血窦或不连续毛细血管,此类毛细血管的特点是管腔大而不规则,内皮细胞不仅有孔而且细胞间有较大的间隙,主要分布于肝、脾、红骨髓及某些内分泌腺。

9.简述消化管的一般结构

除口腔外,整个消化管壁从内向外一般均可分为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或外膜)等四层结构。粘膜是消化管最内层,粘膜表面经常保持湿润,有保护盒润滑的作用。包括粘膜上皮、固有层和粘膜肌层三层。粘膜下层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内含较大的血管,淋巴管以及粘膜下神经丛,粘膜和部分粘膜下层共同突向管腔形成皱襞。肌层在粘膜下层的表面,一般分为内环形肌层和外纵形肌层两层,肌层的收缩和舒张运动,可使消化液与食物或食麋充分混合,并不断后送。外膜为消化管的最外层。分为纤维膜和浆膜两种,前者只由结缔组织构成,后者由间皮和结缔组织构成,间皮表面滑润,以利于器官的活动。

10.简述胃底腺细胞的结构特点与功能

胃底腺由主细胞、壁细胞、颈粘液细胞、干细胞和内分泌细胞等所组成。主细胞又称酶原细胞,数量较多,主要分布于腺的体部和底部。分泌时,酶原颗粒靠近细胞膜,进而融合释放出胃蛋白酶原,在盐酸的作用下变成胃蛋白酶,参与蛋白质的分解。壁细胞又称泌酸细胞,在胃底腺的体部和颈部居多,细胞质强嗜酸性,这与细胞内含有丰富的滑面内质网与线粒体又关,壁细胞可合成与分泌盐酸。颈液粘细胞多分布于胃底腺颈部,此种细胞分泌的粘液为酸性,与胃粘膜上皮分泌的粘液有所不同。干细胞分布于胃底腺的颈部和胃小凹深部,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