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环境保护规划基本思路1012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国家环境保护规划基本思路1012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9d641af910ef12d2af9e7a3

“十二五”期间各地减排潜力下降,主要污染物减排空间将逐渐减少,实施难度将明显加大,总量目标制定将更多地考虑可能性和技术经济可行性因素,省市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需要更多地考虑地区差异、现状治理水平、环境质量现状、经济发展水平、污染密集型行业产值比重、污染排放强度、环境容量等因素进行分配,不追求区域总量削减比例简单均衡,逐步促进区域环境基本服务均等化。

“十二五”期间,发展区域性(省、城市)总量控制、强化特征因子控制应是总量控制的趋势。湖南、江西、贵州等地将重金属等作为总量控制因子,湖库地区和沿海地区将氮、磷等营养盐作为总量控制因子,区域灰霾天气严重的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VOC、尘等作为区域性总量控制因子,重点突破并先行先试。河口地区可以统筹河海要求,实行地表水、海水综合的总量控制制度。鼓励各地进行考虑容量总量因素的总量控制制度创新研究,以逐步将其推向适用。

“十二五”期间,总量控制因子选择、路线设计将更多地考虑环境质量改善切入点,但总量控制目标确定和削减方案制定不应单纯从环境质量改善主观意愿出发,应按照环境质量响应、技术可达可控、经济可承受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以工程保障、立法政策、政府预算等为主要实施计划内容,编制基础条件具备、保障措施可行、全面可达的总量控制实施规划。同时,重点研究总量控制政策的集成问题,优化、调整、完善实施方法、考核等,进一步推进污染减排的系统管理。

5

(二)以环境要素为切入点大力推进区域层面环境质量改善 在“十二五”期间,实施全面质量考核条件难以具备,将采取以总量控制为主同时加大质量控制切入的模式。在“十三五”左右逐步实施总量、质量双重控制,在2020-2030年左右实施质量控制考核优先。

“十二五”总量控制因子、控制对象、技术路线应尽可能与质量改善进一步紧密结合,指标的选择应尽可能与区域环境质量的定类因子、主要问题密切相关,理清排污大户和污染大户的差异,以对环境质量影响分担率作为设计污染物减排的出发点,在区域层次解决污染物减排和质量改善的响应问题,大幅度增加地方特征性污染物控制指标,大力推进多污染物协同减排。

以人为本,质量切入,夯实民生,增进人民福祉。在控制酸雨等中长期生态环境系统问题的同时,把呼吸新鲜空气、喝上放心水等老百姓切身相关的问题作为“十二五”的重点,着力解决颗粒物大面积超标、水质黑臭劣V类问题,解决环境质量评价体系与老百姓感觉不一致的问题,充分发挥社会公众保护环境。“十二五”期间,我国仍然以解决常态污染为主,在全面部署的同时,重点突破常规环境问题,打好歼灭战,同时积极启动开展其他污染物的防治工作。

“十二五”期间,要大幅度强化与考核地方政府环境绩效、评估规划实施成效、反映区域环境质量变化的能力建设,增加质量目标的内容,把环境质量纳入考核范围,完善质量考核的前提条件。完善环境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将臭氧等纳入评价考核因子,使环境质量监测结果与群众感官感觉基本一致。加快建立生态环境质量状

6

况评估方法与指标,明确抓手,落实指标。推行“河长制”、生态补偿、上下游交接断面考核,分解并明确规划环境质量目标。

“十二五”期间,不少地区仍然可能处于总量持续减排、环境质量不会明显改观的“治污相持期”。在国家规划尺度,即使是在流域等专项规划尺度,可能还只能提出部分质量目标,尤其是对省界断面的严格考核。各地应在国家规划目标指标的基础上,多增加区域性、特征性规划指标,包括总量和质量方面的,以提高规划的针对性,解决国家层次规划的不足,落实上一级规划基本要求。

“十二五”规划编制将与环境质量改善相关联,进一步淡化工作领域、强化要素导向,提高要素规划对具体环境工作的指导性。以环境要素为基础编制专项规划,逐步建立水、气、土壤的环境要素规划体系。统一编制重点流域规划,将海域、河口的要求纳入规划。编制清洁空气行动方案,将解决灰霾天气等一些老百姓关注的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臵,抓好低矮面源的污染综合治理工作,将解决颗粒物超标问题作为“十二五”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重点。强化土壤污染防治的内容。研究面源污染防治问题,搞好试点,着力解决氨氮水质超标问题。

(三)防范环境风险,保障环境安全

“十二五”乃至2020年将是工业化中后期,我国经济社会处于高速发展和转轨阶段,阶段特征决定了环境风险因素的重要性。即使是总量削减了、质量改善了,环境风险的因素仍然会对生态系统、人体健康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仍然会有一些环境安全和环境风险的因子不在总量和质量控制的范畴。

7

要启动环境安全风险防范与应急的研究和调查工作,识别我国环境风险的高发区域和敏感行业,加强对重大环境风险源的动态监控与风险控制。大力加强环境污染损害评估,建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明确环境风险和处臵对策,制订综合防治方案。全面推行稳定达标排放,在抓重点污染源的同时,把中小企业有效纳入管控范围。高风险行业推行绿色保险。防止产业布局不合理导致的环境风险。要把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排放管理和风险管理作为重点,有条件的地区实施严格的总量控制。要重视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把防范重大污染事故、提高应急能力作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的重要出发点。

从重点控制常规污染逐步扩展到控制危害环境与健康的各种环境风险,调整常规污染物监控思路,建立全过程的技术管理体系,适应风险防范要求。把常态污染之外的环境健康、风险防范作为污染防治的新要求,并从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质量标准、环境准入要求、过程控制、竣工验收等环节建立制度,实施风险评价。以石化等重点行业为切入点,进行清洁生产审核,建立环境风险防范技术政策、规范、标准、工程建设规范工作,推动企业落实环境风险防范工程措施,对重点风险企业强制实施清洁生产审计,建立企业环境信息通报和上市公司环境信息公布制度,落实环境污染法人负责制。

三、关于规划总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

8